搜索
徐和生的头像

徐和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13
分享

一个人的木鱼

那是久雨初晴的一个午后,天空还有些阴霾,我闲着无事,便漫步来到岑山森林公园。可能是久雨的缘故,游园登山的人很少,偌大的公园显得非常的寂静。我站在山脚的湖边,看着山谷中飘渺的云雾,听着山顶飞奔而下的瀑布声,松林间婉转歌唱的鸟鸣,浮躁的心不免沉静了许多。于是拾阶而上,往云雾缭绕的山中走去。 

这是一座城市森林公园,由岑山和天台山组成,两座山的入口处都直通县城中心城区。因大山横卧城北,故县城取名“横峰”。景区内山岭地势起伏较大,面向城市一面地势相对和缓,山脚有两个大水库,平时蓄水灌溉,夏天是市民游泳消暑的好去处。山的背面地势较陡,有很多峭壁,岑港河依山而流,像一位痴情的女子,紧缠着岑山。我沿着铺着青石板的游步道往岑山的深处走去,山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因为下了很长一段时间雨的缘故,峡谷中水流湍急,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流泉声响,鸟鸣清脆。走到岑山洞的时候,白云深处有人影,原来早有人爬到半山腰来了。这是峡谷中的一处平缓之地,游人一般到此返回,往山顶上去的不多。

我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就继续往上走。路更陡也更窄了。人过峡道,幽意更深,右边峡谷中长着一人多高的茅草,两边峭壁上有黄色的野花在招摇。很快看到一座简陋的山门夹在两座山峰中间,山门虽小,却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穿过山门就到了山的后背,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挂在山的峭壁上,通往一个叫七星岩的道观。道观建在半山腰悬崖上一个深5米、宽4米、高10-20米的天然石洞里。道观分三层,一楼为杂货间,楼前依坡而垦,种植着一些蔬菜;二楼是生活区,道姑们的饮食起居都在这层,屋中央有个巨大的餐厅,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香客们来此烧香朝拜,并在这间餐厅用膳;最上层就是供奉着神仙菩萨们的大殿了,有玉皇大帝、观音、文殊、财神、八仙等。观外有一对石狮,雄狮抱球,目光如炬,母狮怀抱小狮,拙朴可爱。狮子面对山脚下的岑港河,有镇水之意。在进入道观的入口处,修了一座石门,大门两边有副对联写着:欲入神仙境,先入道德门。

我不清楚先人们是如何在悬崖峭壁的山洞里造出这么宏大建筑来的,即使是现代,把这些建筑材料运上山也是一件颇费力气的事情。此洞以前无路,非腰缚绳索、手攀藤萝不能至。真的很敬佩先人们对信仰的执著,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造出一座宫殿来。观前有一块宽敞的平台,有石桌石椅,供香客休息用。因为这个道观在山后背,比较偏远,平时登山锻炼身体的人很少来这里。以前不明白道观为何建在山高僻静之处,一次与观里的师太聊天才知道,她说,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中有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道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观;观道,如同观察星象一样,深不可测,只能揣摩,观之,觉而明慧。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后世亦解为某种处所。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站在这里,视野开阔,山下的田野村庄,河流道路尽收眼底;眼前群峰竞秀,阡陌纵横,大地万紫千红;不远处的名山胜地灵山像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若在仙境游动。果然是“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的修心场所,为人在旅途者提供一个歇息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旭日东升,山青水碧,一种滔滔天下,荡荡乾坤,天下有我的豪情壮志。我每次来此都要在平台上锻炼身体,踢腿、打拳、扭腰、蹦跳,锻炼累了,就到观里岩壁下水池里掬一把清泉,喝一口,甜甜的;洗一把脸,爽爽的。在横峰民间,传说用这里的泉水清洗眼睛,可以治眼疾,可以明目。不管信与不信,难得有此清幽无尘之所,一汪清泉,从岩石缝隙里渗出,在岩壁上滴落,它在人的心里自然是清澈透明的。

而今天,午后的道观就显得更静了。整个道观除了侍候香火的师太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先在观前平台上活动了一下筋骨,做了一套动作,然后进得观去,随手往福德箱里塞了点香火钱,再点上一柱香,准备朝各个菩萨拜去。

耳边忽然响起了木鱼声。“笃、笃、笃……”在这静寥的山洞里 , 显得特别的响亮,特别的庄严,我不敢东张西望,诚惶诚恐地向每一位菩萨拜去。青烟袅袅,木鱼声声,回神间,我已人过中年,身却还似那无根的浮萍,被水逐流。木鱼声声,声声入耳又沉淀于寂静,但我无法禅坐蒲团,尘埃未落定,我还在路上行走。

拜完后,木鱼声也停了下来。师太从香案上的供盘里拿了一根香蕉给我吃,我摇了摇头,开玩笑说怎么能跟神仙抢东西吃呢?师太笑了,说:孩子,吃了吧,这是菩萨对你的恩赐,你会变得更好。 

听她这么说,我接过香蕉吃了。再次谢过师太,退出了大殿。走出山门后,我径直往山下走去,任由清风送浮云,不再回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