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怀远的头像

徐怀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7
分享

沿着钟鼓楼遛弯儿

钟鼓楼,地处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可谓龙尾。钟鼓楼附近有大片儿胡同,其中张旺胡同有个大杂院,住着一拨儿北京土著和几个外地人,有20多户人家百十口人,通道窄小拥挤却热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故事甚多。

张旺胡同19号大杂院保留着四合院的骨架:古色古香的广亮大门,大门口两个抱鼓石门墩儿,北屋正房、东西厢房轮廓清晰,青砖灰瓦肃静大气。2022年下半年,这个大杂院挂上了“北京市历史建筑”的牌子。

老王是大杂院活跃分子,自封“院长”,可谓北京老炮儿。他64岁出头,瘦高个儿,古铜色冬瓜脸,地中海似稀疏发型,没事儿就在大门口打牌和侃大山。

经历新冠疫情后,大家对身体健康有新认识,格外重视。老王开始天天遛弯儿,周六下午他喊上我这个外地租客一起去。

到哪儿去呢?沿着旧鼓楼大街往南去,这条街道是东西城的分界线。对着钟楼的胡同口,长发飘飘的妙龄少女,手里拿着一束彩色气球,摆着造型。一群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以钟楼为背景给少女拍照,灯光闪烁,快门儿咔咔。

看看巍巍钟楼,绿琉璃兽头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显眼。“76年唐山大地震时,余震那天下午,我从钟楼经过,见钟楼在跳,地震先上下再左右在晃动。你看到钟楼在跳动吗?”老王夸张的表情,用双手左右比划着晃动。

“我看到了钟楼在晃在跳,那时我还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钟楼在晃,钟楼在跳舞呢。妈呀,我看到了,吓得我赶紧跑开。”

我们走到钟鼓楼广场。有外地游客,有老北京踢毽子健身活动。几个老北京站成一圈,毽子在几个人中穿梭,有人正面踢,有人侧面踢,更有人后脚“蝎子摆尾”的踢,高度2米以上。踢毽子,几人配合默契连串踢到五六分钟毽子才落地,让外地游客和老外佩服,拍手叫好。

广场一角,“蝈蝈刘”向外国游客演示老北京玩虫文化。“蝈蝈刘”说起蝈蝈来就跟说相声一样,三翻四抖,处处留扣。他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富有老北京特色的语言由导游翻译给外国游客。他把两只蛐蛐放在钵盂里,演示蛐蛐斗架的场景。他把肥大的绿色蝈蝈放在老外毛茸茸的手臂上,老外睁大眼睛惊讶不止。

“蝈蝈刘”不简单,玩蝈蝈斗蛐蛐,早年还上过美国杂志。蝈蝈刘说,解放前一对高品相的蛐蛐价值不菲,可以换北京一套四合院。“蝈蝈刘”喜欢拿着那个破旧的外文杂志翻到有他照片那页和老外合影,那是他高光时刻,那时他是年轻帅气的中年人。

沿着鼓楼往南走去,到了地百商场马凯餐厅。“小徐,你知道马凯餐厅这几个字,谁题写得吗?”老王问。

“我知道,大字旁有溥杰署名,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皇弟的字。”我大声说。

“哎呀!你小子知道的还挺多。”老王夸赞一句。

沿着中轴线往南走,就是万宁桥。两端的汉白玉桥栏色泽洁白光滑是重建时整的,靠近中间的汉白玉有些脱落,失去光泽颜色灰暗的是古代遗留,可见年代久远。我说,这是万宁桥,旁边的介绍我之前看过。老王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叫后门桥,这桥因为在鼓楼和地安门之间,被称为后门桥。我俩走到桥下看河堤上趴着的镇水神兽,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模样可爱。

我和老王不知不觉走到什刹海。什刹海,曾经是个天然大浴池,老北京人夏天在这泡澡纳凉。有个大妈问,“小伙子,你拍照片干啥用呢?我们在这生活几十年,天天游泳既锻炼身体又有生活乐趣。”

“我是咱胡同长大的孩子,下半年准备去法国。多拍拍照,留下老北京记忆,在外看看留个念头。”

“那你是哪国人呢?”大妈突然问。

“当然是中国人。我只是出国学习,还是要回来的。”小伙子深情的说。

接着,我和老王从北海公园北门往东到地安门路口,沿着中轴路往北,再遛回去。

这一带还曾经有天意商场地安门店,是小商品市场,卖衣帽、行李箱、文具等日常百货。那时,我经常溜达天意,买过灯泡、信封等日常用品,更主要里面有家经济实惠的快餐店,我在那吃过多次。

走到鼓楼东侧看到姚记炒肝,“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儿”。近些年,常有老外来姚记炒肝品尝北京小吃。姚记炒肝现在已是家超火爆的网红店。

我和老王转一圈又回到钟鼓楼广场,红鼓楼在前,灰钟楼在后。老王笑嘻嘻地说,你知道这广场原先干啥的?我知道老王要卖关子,赶紧摇头,说不知道。

“广场是小吃一条街,广场上一排排钢棚简易房,卖特色小吃、卖北京特产。1988年,我不开公交,和哥们就在这开了两年饭店。”

原来,老王不开公交、开出租前这段时间是在广场上开餐馆。我听过大杂院“白头翁”老张讲老王开餐馆故事,他没有做生意的头脑。首先他拉不下面子,熟人去吃他不好意思收钱,长期下去欠账多。再说,他自己爱吃爱喝,没事他和厨师哥俩整个小菜喝起来,哪顾得招呼客户呢。这生意能做的好吗?”

钟楼北边是宏恩观。记得2012年我刚到时,宏恩观前面做过“鼓楼小菜场”,后边开过文艺青年的酒吧。宏恩观山门旁边的咖啡馆,曾经接待过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如今这个咖啡馆不在了。老王更清楚,宏恩观还做过标准件二厂的厂房,因为他的父母都曾在“标准件二厂”上班。

作家刘心武《钟鼓楼》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12个小时里发生的故事。我在钟鼓楼附近生活10多年,遛弯儿经过钟楼鼓楼看游客如织、看老北京悠然侃大山,感受着时代发展的变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