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继胜的头像

徐继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8
分享

山高月明

几年前去湖北黄梅县双峰山看了四祖寺和五祖寺,回来之后,我一直无法释怀。中国的庙宇很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何必对这两座庙宇耿耿于怀呢?

普通的庙宇当然也是信徒的心灵道场,香烟缭绕,合掌下跪,寄一份虔诚和希冀。但黄梅这两座寺庙真的不一样,几位高僧在这里修行讲道,他们的声音由黄梅传到南中国,然后传遍整个中华,还远播日本和朝鲜。多少苍生沐浴在他们的佛声道语中,心有所寄,命有所托,这是何等的功德?

四祖叫道信,五祖叫弘忍,六祖叫惠能。

这个惠能怪之又怪,奇之又奇,能之又能。

如果在中国的圣哲中选一位出来,当然是孔子,再加一位,也当然是老子,如果再加一位呢?对不起,不是孟子,也不是庄子,董仲舒、朱熹更不用说了,这第三位便是惠能。

先说他的怪之又怪。

孔子的学问,老子的学问,都是一时之巅峰。惠能的学问又有多大呢?对不起,他是文盲,当然,有人说不至于是文盲,但文化程度不高是铁定的。一位文化大师竟然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自然是怪之又怪吧。

其实,还有一位奇特的人,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也是文盲。这是好事,说明《古兰经》不可能是他的话,是真主对他的天启,他只是一个传声筒。《古兰经》的神圣性反而得到确证。

惠能接受天启了吗?没有。中国禅宗甚至有无神论倾向,他们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给了每一个人,个人成佛用不着神灵来拯救。

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事物的结果。

人类的理性有个边界,超出这个边界,我们茫茫无知,这个茫然无知的世界,正好帮助人类构筑起信仰。有人说,那个茫然无知的世界有上帝,他们创立了基督教;有人说,那里有真主,他们创立了伊斯兰教;有人说,那里有佛,他们创立了佛教。

惠能虽然没有多少世俗知识,却有极高的智慧,而且宗教信仰,要那么多知识干嘛?世俗知识越多,烦恼越多,弄不好是解脱的障碍。

作为高僧,没有文化,怎么去阅读大量佛经呢?

惠能正是反对一味苦读佛经。他真是奇之又奇。

佛教认为人生很苦,人要从苦海中解脱出来,离苦得乐,必须觉悟过来,看透世间与人生的真相。世间没有最终的真实,性空幻有而已,人必须除去分别心和执著心,有此觉悟,方能解脱。佛,就是觉悟者。既然人生很苦,如果不得要领,古刹青灯,苦读佛经,难道不是更增加了人生的苦痛吗?所以,不能指望仅靠读佛经就可以成佛。佛经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那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

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心中。

把心上的贪欲,颠倒妄想抹去,佛性就显现出来了。

这样,惠能虽然不能读经,但是凭天才般的领悟力,他可以讲经,只是讲经时不能那样随心所欲地引经据典。对于原创性的文化大师,他的职责不是引经据典,他要让别人从他那里来引经据典。他的话后来成了《六祖坛经》。

惠能不是禅宗的源头,更不是佛教的源头,他是佛教的蓄水池。印度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惠能等人的积蓄酝酿,流出了中国佛教一个最重要宗派禅宗的新江河,此江河洋洋大观,千年不竭。它流进人们的心田,开出幸福安详的花朵。

中国佛教这次华丽转身,正在黄梅。

黄梅,一个诗意的名字,她的文化成就真是令人惊骇。黄梅戏,是老百姓从这里的青山绿水中唱出来的,它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黄梅的这几位高僧呢?把“悲欢离合”其余三个字都去掉,只留下“欢”字,送给人间。

从思想上说,五祖弘忍从四祖道信哪里来,四祖又从三祖僧璨那里来,三祖又从二祖慧可那里来,二祖是从初祖达摩那里来。

达摩所代表的佛教派别禅宗,在印度已传了二十八代了,达摩是印度禅宗二十八代祖,中国禅宗的初祖。印度禅宗这一代代传人,我们不说了,印度禅宗始祖当然要讲,他是迦叶,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禅宗的诞生,又与一个传奇故事有关。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只有摩诃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禅宗的特点出来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从地理上讲,达摩从印度来,他先见了信仰佛教的梁武帝,梁武帝建了许多庙宇,想让达摩夸自己几句,达摩没有,两个人不欢而散。然后达摩去了河南登封少林寺,面壁打坐,他其实也是在等一个人,一个可以在中国弘法的人,这个人有极高的智慧,有坚信如铁的心。印度佛教必须接中国的地气。

慧可来了。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达求道的决心,慧可竟然用刀自断左臂,奉献于达摩座前。被慧可的赤诚感动,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传授慧可。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也是一波三折。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

唐武德七年,蕲州道俗请四祖道信大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山有好泉石,就住下来了。四祖寺在西山,五祖寺在东山。

惠能应该来了,大戏的主角要上场了。

惠能为什么要来黄梅?简单地说,惠能为了求自己的解脱之法,求众生的解脱之法。这是他来黄梅的心理支点。他的出发点是广东。

惠能的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在此地落籍成为新州的百姓。惠能于唐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流落他乡的母子二人孤苦无依,之后惠能跟着老母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来维持母子的生活。

惠能的生平真的有点像孔子。自古雄才多磨难。

惠能曾经听人讲解过《金刚经》,一听不能忘记,一听不能罢休,他要寻找名师。

青年惠能,长途跋涉,衣衫褴褛,风尘仆仆,但是目光坚定,步伐坚定。经人指点,来到东山寺,见到弘忍法师。

大师问,你来干什么?

青年说,我想成佛。

想来成佛的人,不计其数,大师见得多了。或者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定力,都成为芸芸信徒。大师沉思片刻,忽然说了一句很伤人的话:你一个南方野蛮人,怎么可以成佛?

青年不慌不忙,说,人有南北之分,人的佛性却没有区别,我和大师并无两样。

大师激动地愣住了。

惠能为这场对话准备了很久,大师也在这里等了很久。一次伟大的思想对话就这样结束了,惊心动魄而又云清风淡。

彼此心照不宣,惠能被派在碓房里踏碓。

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察看各人的佛学见解。

大师老了,要正式确立接班人啦。

大家都看好大弟子神秀,神秀也真的很优秀。谁也没注意堆房里的小和尚惠能。

神秀也是一个佛学修养很高的人,他想写一首,又担心别人认为他是为了师傅的法衣,犹豫再三,他写了,但是没有署名。偈子就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傅读了,大家都读了,都知道谁写的。师傅没有表态,默默睡觉去。惠能读后,心灵被触动,他有话要说,请人也在墙上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明显是反对上一首的。神秀还没有彻底空,还有“身”“心”地执着,“勤拂拭”是渐悟的修行。惠能的偈子,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可以顿悟成佛。这是惠能的佛学见解。此夜好静。

大家都有些紧张,包括弘忍大师。

要摊牌了。

弘忍大师让惠能夜间到他房间来,为他解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彻底开悟。然后五祖付法传衣,惠能继承了祖位。

惠能在弘忍的礼送下,去了南方,创立了禅宗的南宗(神秀创立北宗)。

一路很危险,因为那件法衣。

惠能在广东四十多年(667──713)弘扬佛法,引起了深远的影响。惠能弘化于岭南,对边区文化的建设,贡献极大。

古代的广东,意味着落后,意味着野蛮。许多官员被贬,常去广东。那是惩罚罪人的地方。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贬于此,说来有意思,他是因为佛教的原因被贬。他反对唐宪宗过度讨好佛教,但事实上,他从国家层面反佛。从个人来讲,他也喜欢佛教,在潮州时,韩愈就和一个叫大颠的老僧,处得不错。还有宋代苏轼,这个人对佛教喜爱有加,和佛印法师关系密切。他被贬岭南,说这地方挺好,有荔枝吃,这个理由听起来就不充分。苏轼一生豁达,这豁达中,一定有佛教的影响。

困厄中的文人无依无靠,借助佛教看破苦难,坚强地活下来,并且有价值地活下来。这时,我们不能不感谢惠能,没有惠能传播的禅宗,靠什么收拾韩愈和苏轼们颓败的身心?

可以说,是惠能先去了广东,韩愈和苏轼的心灵才有去处。,

惠能的那次文化之旅,起点是广东,然后又回到广东,但是没有终点。

双峰山,山不高,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是昆仑,是泰山。高僧大德除去人们心灵的迷雾,使佛性的月亮升起来,好亮好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