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
入冬,窗台上长长的藤蔓渐渐枯黄了。枯藤的枯:尽管它青翠过,但枯萎,却是它带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东西。
在春天的时候,它每天以成尺的速度生长,不几天功夫,它顺着攀附物从底部长到了顶部,一直向上...眼看就要到房顶的高度,看起来不算粗壮的藤条却那么有力,绿绿的嫩叶,多么旺盛,生命力又是多么的强劲,多么惹人喜爱。藤,懂得弯屈,懂得延伸,懂得攀援,也懂得停顿。它从来没有走得太远,只要一个回眸,它随时都能真真切切地看见,自己出发的地方,那个高度,那个深度,那个宽度,那个长度,那个角度。因此梦里转寻千百度,它最后赢得了:生命的维度。
它是那么草根,它是那么粗俗,任尔东西南北风,认定那九九归一不放松:缠住。它攀援的是一枝向阳的枝条,万物生长向太阳,这是植物的本性,它一天天地成长着,许是向上没有地方再攀爬,它又从顶部长长的顺了下来,看它柔软却有力的藤蔓尖部卷须着,生长着,看它嫩嫩的绿叶,也折服于它喜人的长势,美丽的藤蔓。
入秋,再看那些粗大的藤爬在屋颠,而细细的藤蔓在墙角的底部渐渐枯黄。荣枯有时,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已经努力了,可能上天给予它们的天赋不同,比起那些已经中途夭折的藤蔓,枯藤的枯,那就是一种成长的结果,虽然过程漫长曲折,还是值得欣慰。
枯藤多呈现于苍老之境。山水画中,无枯木不能出苍古之态。东方人尤其能领会枯槁之美、苍老之趣。枯木怪石,残荷听雨,枯藤老树昏鸦……虽然看似丑陋、颓废而无生气,但是“外枯而中膏”,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饱含着智慧。
“枯藤老树”古代文人有一种天然的审美能力,他们总能从一条缀着残叶的枯藤,看到一种不经修饰的雅逸风致。中国艺术讲究“拙”:画家迷恋枯笔焦墨,诗人以拙句为奇作,匠人以粗朴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东西,成为了艺术家的执着追求。尤其是清雅淡泊的文人,不喜欢做作的雕琢和文饰,而要追求自然而然的表达。
在古诗词里,带“枯”的诗句总有别样的深情。深情是思念冗长,暮暮与朝朝求不得。无论是陶渊明的“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陆游对唐婉的“春如旧,人空瘦”,“枯”都是情之所至,一封身体的情书,不怨也不悔,唯有形容枯槁,才具深情的力量。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人生经历再多繁华,也要回到淡泊中体会。枯藤,让我们在最沉寂的状态里也可以寻到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