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冬天常与雪为伴。在多数描绘里,冬天都是一幅穷凶极恶的模样。天气寒冷、阳光短促、寒风苍劲,世界都被冰冻了起来,但深冬的雪总还是让人怀着期待。漫天大雪飘落,纷纷扬扬,落在遥远的山头,落在没来及掉下的叶上,落在行人的肩上。
那日,我来到龙门石窟,恰逢雪花漫舞。不同于夏日的阳光和暖风,此刻的龙门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清雅。
与友人走近石窟,只听得风声萧萧,夹杂着雪的细语。抬眼望去,只见大大小小的佛像在白雪的覆盖下,宛如古代的王者,穿越千年,悄然出现。每一尊佛像,虽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但依旧面容安详,衣袂飘飘。雪落在佛像的头上、肩膀上,仿佛是他们披上了洁白的袈裟。小心翼翼的踩着积雪沿着石阶向上,来到卢舍那大佛前。这尊佛像高达十七米,面容饱满又略显柔和,眼中充满智慧与悲悯。大佛的嘴角微扬,似在微笑,又似乎在倾诉着什么。雪花融化在佛像的衣褶间,形成了一道道细小的瀑布。
冬雪留痕,前人留下的痕迹,都被白雪覆盖,一层又一层,世界变得一片纯白。
龙门石窟术,即兴起于行走与相遇。在历史上,许多步履不停的行脚僧,迎着漫漫黄沙或是荒草,一路艰苦跋涉,传扬佛法。一旦走到某个有缘的地方,就留驻下来,在山崖岩壁上,开窟建寺,造佛像,行佛事。
一座石窟,就仿佛一个宇宙的中心,在各路文明交汇碰撞的岔路口上,辐射出巨大的引力场。供佛礼拜的信徒来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来了,风餐露宿的商团客旅来了,祈福发愿的供养人来了……一座座佛窟圣殿,错落于山崖峭壁之上,雕龛塑像,绘壁丹青,见证着朝圣者的行走,掩映在盛大的香火间,于历史的时空中渐次盛放。
信仰的力量,给了现世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我站在那里,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这些石窟并非一日建成,它们是匠人们一锤一凿,历经数年、数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而今,它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成为了永恒的风景。
继续前行,来到了莲花洞。洞内供奉着一尊观音像,观音的身后是一朵巨大的莲花。有雪花飘落在莲花上,像是为观音菩萨加冕。此刻的龙门石窟更显得静谧祥和,仿佛所有的尘世喧嚣都被这纯净的白雪覆盖。
沿着山路而下,来到了伊河岸边。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河面上漂浮着几片未融化的雪花,宛如白色的丝绸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对岸的山峦起伏,被白雪覆盖,与龙门石窟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然而,这美丽的画面并非没有历史的烙印。石窟中的佛像曾遭受过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即便如此,它们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难的历史。这也让我更加敬畏这些古代的匠人,他们用生命和信仰铸就了这永恒的艺术品。
历史的舞台,终会曲终人散,却在一座座石窟中,留下了精华的备份。
林清玄在《煮雪》中写过一个关于冬天的故事:“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这个极度浪漫的故事,无疑是多情的人虚构出来的,但它却隐含着我们对冬日的浪漫想象。冬天,在雪中的龙门石窟,好像尤其适合记录一些历史的故事,而且那些岁月更迭的速度也似乎缓慢了许多。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在香山寺回首望去,只见那雪中的龙门石窟在纷纷白雪的映照下更加壮美。我不禁感慨万分: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类与自然、信仰与艺术、过去与现在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名过客,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故事。
每一段文化记忆的精神气象,最终都取决于人的精神气象。在石窟里,我们眼中看到的是殊胜的佛国,而这佛国,终究来源于人自己的心。
这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旅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感受历史、感悟人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而龙门石窟,便是这旅途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等待着每一个愿意聆听它故事的人的到来。
人的伟大,或许无关信仰,而是无论信仰什么,最后所寄予的,都是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