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鸣鸣,采蘩祁祁。春日之景,美不胜收,然而更有一物,于此时节,尤为引人注目,那便是桑葚。
桑葚,何物也?古书记载,其“味甘酸,寒。主补中止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此果虽小,却集天地之精华,汇自然之甘甜。每当春末夏初,绿叶掩映之间,一颗颗紫黑如墨的桑葚挂满枝头,仿佛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桑葚,与童年相关。提及摘桑葚,我便想起儿时与伙伴们的欢乐时光。那时,村中有一片桑树林,每当桑葚成熟之际,我们便相约前往。孩子们嬉笑打闹,穿梭于林间,寻找那些紫得发黑的桑葚。摘下一颗,轻轻一咬,酸甜的汁液便溢满口腔,那种滋味,至今难以忘怀。然而,摘桑葚并非易事。桑树枝条柔韧,稍有不慎,便会划破皮肤。而且,桑葚成熟后极易掉落,需得眼疾手快,方能摘得。因此,每次摘桑葚,都是一场考验耐心和技巧的较量。
鲁迅先生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如此描绘他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字里行间,桑葚树下,似乎初夏的蝉鸣蛙声也不遥远,可以穿过一条悠长的时光隧道,见到那个喜欢天马行空的小小哥儿,也可以在这悠长里,见到幼年时候的自己。
乡下的桑树林中,不仅有美味的桑葚,还有蝉鸣、鸟叫、蝶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间画卷。夏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桑树林间,蝉鸣声声入耳,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我们躺在树下,听着蝉鸣,看着蓝天白云,仿佛时间都为我们静止。
而有好酒的大人们,则忙于采摘桑葚,准备制作桑葚酒或桑葚干。桑葚酒,色泽鲜红,口感醇厚,是乡村里难得的佳酿。而桑葚干,更是乡村里的宝贝,可以入药,也可以当作零食。记得那时,每当有邻居制作桑葚酒或桑葚干时,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桑葚的香气,让人陶醉。
除了美味可口,桑葚还是一种天然的染料。将摘下的桑葚捣碎,加水浸泡,便得到一种深紫色的汁液。这种汁液可以用来染布,染出的布料色泽鲜艳,经久不褪。在古代,桑葚染料曾是贵族们的宠儿,如今,它仍被一些手工艺人用来制作传统的布艺品。
此外,桑葚还与蚕桑文化紧密相连。在古代,桑树是蚕的主要食物来源,而蚕丝则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因此,桑树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虽然蚕丝产业已经逐渐式微,但桑树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草木赋灵性,桑葚虽甜,爱情的果子却可能是苦的。《诗经》里出现桑的篇目最多,《氓》里说,女子用情,犹如斑鸠食过量桑葚而醉,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又到一年陌上桑熟,正是让人既羞涩又辗转不安的时节。爱情让人憧憬,也让人担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桑树林渐渐减少,桑葚也变得越来越稀少。人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乡村的桑树林,仿佛被遗忘在了角落。每当我想起那些年在桑树林中度过的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怀念。
入夏后的假日,再次走进桑树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光。满树的桑葚,依然是那么的紫红,那么的诱人。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又让我回到了童年。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乡村的变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让我们放慢脚步,走进乡间的小径,去品味那桑葚的野趣,去追寻那逝去的时光。
走在桑树林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的自己,那个纯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我仿佛听到了那蝉鸣、鸟叫、蝶舞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了那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陶渊明曾有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忽然深巷里闻狗吠,桑树之上,鸡鸣声悠长悠长。最平淡的幸福,莫过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