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军展的头像

许军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3
分享

泛舟碧波上

提到江南风光,“泛舟”两个字一定紧随其后。在这里,水是灵魂,桥是骨架,而一叶舟,则是穿梭于这幅画、这首诗中的精灵。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也承载着江南人生活的点滴。

大学时初到嘉定,便与友人开一叶电动小舟游于汇龙潭。汇龙潭,一泓碧水,它不似西湖的喧嚣,也不似太湖的浩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宁静。岸有孔庙、有亭、有山,小船儿在水面上轻轻滑行,水波荡漾,泛起一圈圈涟漪,宛如时光的细纹,在水面缓缓展开。

两岸的景色随着游船的前行而逐渐展开。古朴的石桥横跨水面,桥洞下,偶尔有几只野鸭嬉戏,它们或潜入水中,或浮在水面,悠闲自在。岸边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轻拂着水面,似乎在向过往的游人诉说着州桥老街的千年故事。

后又游学苏州,也在白墙黛瓦之间的水上泛舟。此舟,为乌篷船,顾名思义,船篷是黑色的,这种黑色并非单调,而是岁月赋予的深沉与厚重。篷顶微微拱起,像极了江南女子的发髻,轻盈而优雅。船身狭长,船头尖尖,船尾翘起,仿佛是江南水乡的轻吻,轻触着每一寸水面。船体多用竹木打造,轻巧而坚固,船舷两侧各有一排木桨,船夫们或撑或划,船便在水面上轻盈地滑行。

乘坐在乌篷船上,是一种别样的体验。船儿缓缓行进,水波轻拂,两岸的景致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古人的描绘里,它是画船箫鼓、斜阳烟水,是芳堤宛转、棹声隐隐,是“歌声飘水阁,塔影落渔矶”,是“嬉游士女无愁渴,一路渔舟唤卖瓜”。

江南的水乡古镇,如周庄、乌镇、西塘,都是乌篷船的天堂。在这里,乌篷船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古镇的河道交错,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穿梭其间,仿佛带着人们回到了那个烟雨朦胧的年代。船夫们哼着小调,声音在水面上飘荡,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让人沉醉。

及至西湖上,舟行,慢慢,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天边的云彩和岸边的群山。坐在船头,任凭微风拂过脸庞,带着湖水的清新和远处荷花的芬芳。湖面上,几只白鹭悠闲地飞翔,它们时而低掠水面,时而停歇在湖心的小岛上。小岛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仿佛是守护西湖的精灵,静静地注视着来往的游人。远处的雷峰塔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塔影倒映在湖中,与水中的游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妙画面。

西湖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这是感官变得灵敏了的缘故,那个瞬间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这么感动。

西湖,不仅仅是一片湖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东方美学的一个代表。宋代的西湖,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是才子佳人相遇之所。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千古佳句,白居易在这里吟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句,如今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西湖美景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古时文人名士爱舟游,爱的是舟上的惬意。明人姚绶曾写道,“舟中赖此能消日,半匹溪藤意趣多。”若日长无事,舟中静坐,正是仓皇人生中难得的一缕闲。

且室不可动,舟却不停。泛舟湖上,即处于人与风景不断地变化之间,是以我之静,观外界之变,未尝不是一种体悟和修行。

今秋与友人于扬州瘦西湖泛舟,秋日的阳光洒在瘦西湖上,湖面波光粼粼,犹如撒满了无数闪烁的金片。不同于西湖或北方湖泊的所带的豪放,瘦西湖更显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情。湖面并不宽阔,却曲径通幽,两岸的垂柳依依,花木扶疏,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幅画。

船行不久,便见一座古桥横跨湖面,那是著名的五亭桥。五亭桥建于清代,桥上建有五座亭子,造型各异,错落有致。阳光透过亭子的窗棂,投下斑驳的影子,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什么“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什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什么“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他们写的也许不是泛舟之景,但放在眼前,居然也都是合适的

瘦西湖泛舟,是可以花一天的时间,看园林草木在变化的光影间呈现不同的情致。也可以找个月夜去二十四桥,看水、月、桥之间的嵌套和映照。语言失去了效力,也是在同一时间,你发现从小到大背过的那些古诗词,如今都找到了凭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那般声色,是杜郎的扬州一梦。百年前,有位叫姜夔的少年,提一盏灯,笼一树冷月无声,问年年芍药为谁生。风月同天,二十四桥仍在,亦有旧时月色,照澈你我。

俯仰天地间,我意无不足。元人吴镇曾画过一组《渔父图》,舟中人坐于小船之上,个个意态悠闲,抱桨拉网,快乐而天真,这大概便是那些欲弄扁舟者,想要的生活吧。

泛上一叶扁舟,便寻得了一份自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