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军展的头像

许军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30
分享

复照青苔上

这两个月,天气渐凉,许是忙于工作加之天气缘故,放在窗台的富贵竹叶子已经黄了一半,底下的苔藓更是可怜,手指碰上去,干得像枯草。当时总以为苔藓是养死了,结果浇了几天水,表面竟渐渐透出绿来。于是时不时看看它,看着它一点点复活。

这苔藓是我夏天在小区中随地挖的。夏多雨水,苔藓是一种不起眼却无处不在的存在,它们不需要阳光的直射,也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只需一点点水分,便能在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生根发芽。

袁枚有一首诗咏苔,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不会因为自己弱小,不受人瞩目而活得摆烂。反之,当人凑近细看,会发现苔藓就像一个微型森林,千姿百态、各具芳华。有的像细丝般柔软,有的则像小叶片一样扁平。它们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有的带着淡淡的黄色,有的则泛着微蓝的光泽。在放大镜下观察,苔藓的结构更是复杂而精致,每一个细胞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苔藓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严寒的冬季,它们可以进入休眠状态,待到春暖花开时再次焕发生机。在干旱的季节,它们会紧紧地卷起自己的身体,减少水分的蒸发,等待雨水的到来。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让苔藓成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想想人其实也很像苔藓,越是艰难的时候,也会觉得过不去了,但回头看,纵然营营扰扰,最终还是渡过了。苔藓与人,都拥有一种平淡、卑微却持久、坚韧的生命力。

想到了故乡的老屋,那是一幢近百年的建筑,风化的砖石,剥落的墙皮,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苔藓。像刘禹锡《陋室铭》所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老屋的苔藓,它们在潮湿的角落里蔓延,像是绿色的墨迹,书写着属于老屋的诗篇。特别是夏日,老屋的青苔成了避暑的好去处。它们在阴凉的墙角下生长得更加茂盛,为老屋带来了一丝丝凉意。午后,老人们会搬来小凳,坐在青苔覆盖的台阶上,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还有老屋前井边的苔藓,这里的苔藓显得格外清凉,它们吸收着井水的湿润,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清新气息。妇女们拿着水桶,来这里打水,她们的影子倒映在井水中,与苔藓的绿色相映成趣。夜晚,蛙声一片,井边的苔藓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幽静神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东方的园林艺术中,苔藓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古朴、幽静的氛围。在园林中,苔藓被广泛应用于山水造景中,它们与石块、沙砾共同构成了一幅幅静谧的画卷。最有意思的是,在园林中,哪怕环境最适合苔藓生存,但它仍然要么出现在贴着墙根的低处,要么长到高处的房顶瓦片上去,像是刻意避开人的视线。

苔藓的天然命运,总不与人的热闹有关,它们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