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株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作品《秋夜》的开篇。猜想许多朋友初次读到这段文字,都很惊讶。觉得这只是一句白话,甚至像极了小学生不会归类时写出的句子。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一出景象,一定会说,“窗外有两株树,都是枣树”或者“窗外有两株枣树”,这般简洁明了。若是在作文中像鲁迅先生这样描写,不免有语言啰嗦、凑字数之嫌疑,少不了挨老师批评。但阅读完全文,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具有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其一,以反复重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枣树的个体:“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说有两株枣树,而是一株一株的述说,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枣树”。因为《秋夜》的主体形象是两株枣树,作者正是通过两株虬枝铁干的枣树与“夜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不懈战斗,来寄寓和体现一种“韧性”的战斗精神的。
其二,鲁迅故意借助冗长的笔墨,传达单调、无聊、乏味之感,而这正是他当时思想苦闷的真实写照。“我”先看到了一株枣树,觉得无趣,想看点什么新鲜玩意,可转头竟然又是株枣树,凸显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
其三,给全文定下冷静、阴郁的情感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孤静的寒意。《秋夜》是一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通过对“夜空、枣树、落叶、小红花、小青虫”等象征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孤独、悲壮、彷徨、执着的情感。
《秋夜》之所以传诵不衰,离不开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语言魅力。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看似平淡,表现力却极强的句子。如《孔乙己》结尾时这样写道: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段话看似平淡,似乎写得很随意,但我们读到这里,无不震憾,无不唏嘘。“还欠十九个钱呢”既是讽刺,也是悲悯。一般情况下,人死了都会有一个葬礼,孔乙己的死没有葬礼,社会对他的唯一纪念就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同时,这段话也深刻地揭示了掌柜的自私、无情与冷酷。孔乙己的死活对掌柜而言无关紧要,而那十九个钱才是他真正惦记的。读者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我们通常把那些词藻华丽的句子当做好语言,但通过上述两段话的剖析,不难领略到真正好的语言,往往是那些看似简单、但含义深远的句子,它们起到以一敌百的做用。
浙江/徐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