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次读书活动后,我请教庞余亮老师《小先生》三部曲收官之作的书名,他说现在保密。及至第三部面世,竟然叫《小糊涂》,真是出乎意料。《小先生》《小虫子》《小糊涂》,三个如音符般跳跃的书名,庞余亮用最熟稔的诗性书写一次次引领读者回溯他的童年之河,那个四面环水的村庄里一个以饥饿与寂寞为双翼的苦孩子的童年。
书中没有题名《小糊涂》的单篇,作为这个贫穷家庭的第十个孩子,母亲对他的昵称是既无奈又怜爱的“老害”,勤快体贴的“老害”是母亲的好帮手,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有“老交情”。“小糊涂”的称谓不是母亲送给他的,是成年后的他回望童年时忽然憬悟,送给那个懵懂的自己的一枚心酸的标签。何以见得?因为扉页题献“天下的妈妈都有一颗明白心,而所有的孩子都曾是小糊涂。”这是作者授予所有读者开启本书的一把钥匙。也因为最后一篇《数数稻子》中,手握母亲留下的“永固牌”铝制钥匙却不敢打开老家院门时,“有个声音对他说:‘小糊涂’啊,你再也回不去了。”全书仅有这两处用到“小糊涂”一词,两处都是他的一种回望的姿态,都以旧时光里的母亲作为注脚。
《小糊涂》是献给母亲的书,珍贵的母爱是童年之蜜糖,尤其当这个童年被巨大的饥饿与体罚的阴影所覆盖时。作者以自己的长诗《报母亲大人书》的首句作为《数数稻子》的副标题,“妈妈,月光下喊你一声,老屋的瓦片就落地一片”。《小糊涂》是“报”母亲大人的书,这“报”不但是报告,也是“报得三春晖”的报答与报偿。
全书灌注令人感动也令人哀伤的情感,这条情感的暗线像时间一样长流不息,胼手䟡足的辛苦劳作和风霜雪雨的四季轮换使每一篇、每一段既充盈着进行性,同时也充满了苦涩与坚韧的张力。唯有“黄泥瓮“是时光中的静物,它是硝烟散尽岿然独存的沉思者,是张着大口从不说话的哑巴主人公,也是母爱永存未曾远逝的见证人。
黄泥瓮是一个特别的精神意象,象征着无法偿还的恩情。黄泥瓮的“肉”是黄泥,是父亲从一百里外的高邮带回来的,“筋和骨头”是糯米稻草,是母亲用双手一圈圈向上垒起来的。大号墨水瓶样的黄泥瓮,因为无用和搬不动,分家时才没有被哥哥们拖走,成为他最特别的房子和眠床。正如父亲的“紧箍咒”,“人家哪吒还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呢。“”我看你拿什么还呢?!“是呀,被母亲”收容过的九个月“,被黄泥瓮收容过的童年时光,拿什么还呢?所有读者读至此处,都会像我一样眼角一湿吧?
黄泥瓮蕴含诸多神奇,它既像一条可以驶过浩渺烟波的船,又像一只温暖从容风雨不侵的茧。在瓮中,他让昏沉的睡眠带走饥饿和病痛,他把挨了筷子抽打的手背贴着泥壁消疼,他在里面装睡掩藏偷偷出门而被晒黑的皮肤。在屋漏如麻的黄梅天,黄泥瓮巧妙避开了雨线的“追剿”,让他享有不被打扰的睡眠。这个腹中空空从未吃饱的黄泥瓮,是他童年的堪称完整和安全的天空,弥补了生活本身的灰色与寒意。
雅克·德里达说:“唤起记忆即唤起责任。”《小先生》三部曲虽然收官了,关于童年与母爱的赞颂还会继续,关于爱的力量的传递正在加速。我期待庞余亮老师新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