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小青明显感觉那帮总在一起闲聊的同事姐妹避着她。同事间,尤其是女性同事工作之余凑一起聊个天,那是常见之事,算得上日常生活套装里的组件。遇有空闲,碰上总会聊一阵,办公室门口,走道边,楼梯间都可以站下来。聊长聊短看时间允许,即便行色匆忙,也不忘招呼一下,走远还要扭头留句话:回头找你!内容很多,闲聊嘛,也就没什么目的,海阔天空随便说。工作感受肯定聊,这类话题敏感,说得谨慎。忙啊,累死了!大多这样含蓄表达。对同事,特别是上司,评论一般限于闺蜜死党之间。发泄不满也是克制,“奇葩!”“真是无语!”用上这样的词就算很重。其他许多顾忌,张不开口。倒是那些小道消息,包括飞短流长,显得轻松愉快,说的人听的人都觉有趣,算得上紧张工作中的休闲放松。“你知道吗?”“听说了吗?”是这类话题的引词和起始语,如果语调控制好,作些神秘状,定能抓耳挠心,一下子把人吸引住。路过看过,不会错过,很快有人加入。哦,这事呀,我知道。你一句我一句,添油加醋、拾遗补缺,话题渐趋丰满,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前世今生都清楚了。当人员增到要引起注意时,发起聊天那人摆摆手:“好了,没事没事,就这样。”各自散去,各归各位。于小青来的时间不长,是从下面单位考试遴选上来的,人事关系简单,纠葛少。性格温和,轻点重点无所谓,不与人计较。闲聊的时候都是倾听,很少插话,估计本身信息不多,插不上话。这让说话的人感觉特好,说起来更加兴致勃勃。聊完不传播,应是没地方传播,不会搬弄是非。因此是最受欢迎的倾听者。每次食堂午餐,同事姐妹都喜欢拉她坐一起,先到的人围坐一桌,会给她留个座位,一出现就挥手:“于小青,这里,这里!”于小青满心欢喜,端着盘碟走过来坐她们中间,加入到“午餐会”。食堂人很多,各个单位都在一起,嗡嗡喳喳没人注意她们。或许其他人也一样,聊自己的天,没兴趣注意别人。只要把声音控制好,不怕内容外泄。于小青觉得这挺好,小范围、圈子内闲聊一下,点到为止,即便传言也无伤大雅,可以选择接受一些信息,又能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加深感情。于小青接受了这种交流方式,与同事姐妹聊天成为她的日常,不可或缺。碰上出差,隔几天不见,总觉得少了什么,像是闭目塞听。
事情在近段时间有了变化。于小青发现她参加的聊天不断减少,趋势越来越明显。主动找她聊天的好像没有,走道边、楼梯口碰面也就嗨一声打个招呼,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想说点什么,人家已经摆手示意再见,脸上是解脱的神情。食堂午餐情况也是如此,喜悦地喊她入座声音听不到,当她凑上前加入她们中间,人家只略一欠身,“坐”,说得平淡生疏,也就平常随意应付,感受不到一点温情。待她坐下,一桌人无话,各顾吃饭,入耳全是匙碰碗碟的声音。明明看到她们刚刚还在有说有笑,突然就停了。直到午饭吃完,道别离开。有几次于小青看她们坐一起,故意不加入,在旁边找个座位坐下,竟没有一个人喊她坐过去,全不是先前的样子。
事情当然有原因,于小青隐约自知。
2
于小青大学毕业到过几个单位,工作差不多十年,接触人物不在少数。见习时她在驻市媒体跟班跑新闻,大学所学就是新闻传媒,算是专业对口,路数都懂。工作业绩不俗,单位想留住她,没有人事权。拿到毕业证,听说市报社招记者,赶忙投档应聘。初入社会,许多事搞不明白,都是望文生义,对招聘没作细究。等录用之后,发现聘用还有不同,此聘用非彼聘用,没有编制,没有拨款,与原来见习记者也就一回事。既来之,则安之,聘都聘了,先安下心干一阵吧。一干两年多,上下反应不错,干下去那是不成问题的事。但“编制”是个伤人的东西,干起事来不分编内编外,甚至编外更多,待遇却泾渭分明,明显属于另册,低人一等。赶上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录人员,这次是有编的,于小青反复确认后报了名。考试顺利通过,录入一家市直单位。说是市直,却派驻基层,离市很远的一个地方。时间一长,各种不便开展显现。工作不同,与新闻无关,一切从头开始。各种交往、社会关系戛然而止,全部中断。离家远,与父母分居异地。父母挂记女儿一人在外不放心,每天电话、微信唠唠叨叨。她更操心父母,年龄渐大缺少照顾,社交能力变弱,难以适应,每每外出办事都要由她电话远程遥控指挥。深夜来电是她的最怕,一定不会让她轻松。有一次半夜,父亲犯病,母亲不知如何是好。她放下电话起身回赶。一番折腾,安定下来天已大亮,再又返回单位。她想过调回市里,一了解,单位像这样想调动的很多,有人早就提出申请,长的达十年之久。也就打消念头了。单位不错,很认可她的工作,提拔她作了部门主管。去年,市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打破行业界线、身份限定,统一遴选人员。于小青报名考入现在单位。
所有难都是当时的难,过后就成为经历。回头再看那些事,兜兜转转许多年,真是难!如果重来一次,还真不知如何是好。考试也是,三次都轻松过关,假的一样。那么多人,百里挑一争一个职位,真是幸运!亲身经历,于小青对招录考试有了自己的看法。当下社会要说公平的事,招录考试肯定算一个,无论笔试、面试都这样。原来同学间传言招录考试凭关系,特别是笔试,没有关系别想通过,高分也要遭淘汰。现在完全可以现身说法,纯属不实之言!她庆幸过去就那么过去了,一切好起来。对现在的单位她很满意,工作适合,干得舒心。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特别喜欢这里的办公环境,大楼庄重大气,漂亮而无奢华。办公室整洁明亮,进门就有舒畅之感,楼层不高视线很好,窗外景色一览无遗。临窗而坐,阳光照射,满室光辉。她为能有这样的工作而高兴。
对于近期同事姐妹聊天避着她,于小青没有表现过多焦虑,也没急于求得答案,找这找那问个不休。“怎么了,你们怎么了?”这样的追问不会有结果,回答也是“没什么……”之类的话。与同事姐妹的关系她心里有数,没有矛盾,更无怨恨,一直都好。这也是她被人称道的地方,工作过的单位都留下好人缘。她觉得同事关系并不复杂,很好处理。其实不叫处理,只要自然而为。做到一个“真”字,真心待人,真情实意,就有真情回报。工作多做点,份内份外不要分得太清,别推诿扯皮,怕吃了亏。利益少计较点,不可能事事得利,让一让,谁心里还没个数,让多了别人不好意思也让着你。做人大度点,别小气,一不如意就黑脸,都是同事,当回绿叶没关系。都这样了,还不喜欢吗,同事关系能坏到哪去?于小青很自信,既无“新仇”又无“旧恨”,没有过不去的槛,真有误会的话,用不了多久就会化解如初。让她感到真正复杂、难以处理是与领导的关系,特别是“老大”。老大,也称老板,是单位一把手私下称号,明里不能叫,私下很流行,叫的人听的人都有好感觉。没人不想与老大搞好关系,都希望受到重视、得到肯定,最后当然要行得方便、获取好处。谁都知道,但做起来很难。拉关系当然可以,但拉得上吗?唯唯喏喏身前身后跟着转,未免太俗了吧,同事们怎么看。况且你一介职员谁要你跟,这长那长前面一大帮,没看到他们在老大办公室外排着长队吗。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成绩论英雄,是正道,但太理想化。别说成绩不容易取得,即便取得又怎样?没听过现代社会三大傻?其中一傻默默工作等提拔。还有调侃:领导说好好干,有机会,如同老板说我不会亏待你,饭店服务员说菜马上上,一样一样的。其他旁门左道更别去想,这年头谁会傻到跟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小职员勾肩搭背、礼尚往来。复杂问题简单化,高不可攀就不攀。于小青对单位领导包括老大都一样,视而敬之,敬而远之。
事情总是难以预料,不是你可以随意左右。想远而不能远。
3
同事姐妹闲聊避着她,这事与老大有关。于小青心里已有判断,大致无误,她想。老大正式场合称主任。她们单位机构编制系列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多名。主任姓康,名益民,因为唯一,平常称呼不带姓名,直接叫主任,显亲切。副主任前面冠上姓,或者去姓的名。好像其他单位都这样。本来,像于小青这样的职员,与主任隔得远,所在部门有科长、副科长,对应协调有办公室、综合科,还有分管的副主任,若非有意接近,实搭不上界。事实也是如此。于小青来单位一年多,一直没与主任接触过。记得第一次报到,办完手续人事科长带她与主任见面。主任正签文件,头没抬,略偏了一偏,眼睛好像没离开桌面,就没正眼看她。说了两声好,人事科长会意领她离开。后来再没去过主任室,工作中连汇报的机会也没有。为主任起草过几次讲话稿,都是科长转接交待,把关审核,最后亲自送呈。与主任见面主要在会场,年初工作会,年终总结会,推进会,表彰会,还开过一次动员会,都是一个端坐主席台,一个夹杂在台下人群中。有时会在办公楼的走道、电梯间相遇。走道相遇无可回避,你不能扭头返回,只好硬着头皮称呼一下。主任点个头,估计脸也没看清,是谁不知道。电梯间相遇回避的办法有,退一步,让主任先上,等下一趟,反正主任也不知道你是上还是下。直到今年市里一次相关工作媒体推介会,情况发生变化。推介会声势很大,来了不少媒体记者。主任发现他的推介稿别有新意,明显好于其他单位,一改公文干巴枯涩之风,没有灌输强迫接受腔调,气息清新文采斐然。虽是工作推介,却如春风拂面雨润心田。主任发言全场静听,秩序最好。推介会结束,媒体记者围着争要讲话稿。散场主任一到单位就查问讲话稿谁起草的,得知出自于小青手笔。“于小青?于小青?”主任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于小青是谁,没有一点印象。主任找来科长了解,问一通问题,反反复复。最后主任得出结论:“我说怎么怪得很,你们科里文字水平提高很快,工作很大变化,原来藏了位高手。”科长嚅嗫半天不知说什么好。说巧不巧,没过几天单位开会,于小青晚到,后面座位满了,只剩前排还有几个。于小青硬着头皮坐下来。坐前排自然要有坐前排的样子,于小青不敢丝毫走神,认真听认真记,主任讲话密密麻麻地记了十几页。领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身坐主席台,情况看得清。会议结束,主任走到于小青面前,停下没说话,笑眯眯伸了个大拇指。主任算是把于小青记住了,从此“于小青”三个字就挂在嘴边,点名不绝于耳。单位搞活动,抽调人员,材料组必不可少于小青。活动结束主任总结,经验很多条,必有一条:材料出色,于小青功不可没。上级来人调研,涉及科里工作,主任直接点名于小青参加,有时控制陪同人数,舍科长也要留于小青。再在走道里相遇,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很远就打招呼。主任嗓门大,叫起来两边科室都能听到,一时寂然无声。那帮一起聊天的姐妹敏感得很,她们不明白怎么突然于小青与主任搭上了,关系还不一般。她们想起说得很多的那句话:人不可貌相。于小青平常一幅无所谓的样子,不争名不争利,吃点亏不在乎,原来大智若愚不动声色。心机重得很,等待时机。现在时机成熟,主任一下就被搞定。这样想的人不仅她们,估计现在单位上下都这种看法。就连领导层举止也颇耐人寻味。上次单位健步行,主任、副主任,机关人员都参加。于小青到场时,站主任旁的副主任不自觉地往边靠,让位于小青。于小青当然不敢,其他几位副主任一致赞同,要于小青陪着主任,递个毛巾矿泉水什么的。还有一次颁奖,一批人站好,领导上前授证书,本来对应于小青的是一位副主任,可这位副主任临场越位,绕道发给别人,把于小青让给主任。这个细节,坐下面那帮姐妹看得清楚。
对这些事的看法同事姐妹当然不会口无遮拦直白告诉于小青,没有人傻到来说你不好还指望你认她真心。况且得到主任赏识不是什么坏事,值得祝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心灵的窗户有很多,表情、情绪、肢体都可以表达内心想法。现在她们回避于小青,不与闲聊,很能说明问题。以于小青阅历,完全可以感受到,不说十分清晰,但也不致错讹。于小青一时无奈,没什么好办法。她希望她们不要想太多、太深
4
事情仍在发展。
单位正对内设部门人事进行调整。近年人员变动较大,多职位出现空缺,需要作出安排。虽说是内设部门,但人事配备不同于其他工作,很难做到随缺随配,有一定的时间性阶段性,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一次都有可能。权限下管一级,由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经过前期酝酿,已经确定方案,拿出四个部门正职、三个副职共七个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大家都在热议。分析七个职位最后结果,哪个职位适合哪个人,谁比谁更具竞争力。对照自己,学历、资历、专业水平、工作业绩排个什么位置。排位很难说,大致凭印象,没有硬性指标,很难说得准,关键是得到认可。这样测评打分显得重要。哪些人会投自己一票,哪些人不会投,说有数又没数,难以断定。单位气氛变得微妙。音量分贝明显下降,言行举止克制,谦虚有礼。身处其中,于小青也能感触。与所有竞争者一样,她同样心有所期——这也是竞争上岗的要求,广泛动员,人人参与,但她有自己的考虑。目前她是一般职员,没有职务。按照人事选拔层级规定,一般职员只能报名竞选部门副职。她又不同,在先前单位任过职,调来之后未作安排,职级还在,任职时间连续计算,可以直接报名竞选正职。于小青没这个想法,她清楚单位不少人资历深、能力强,这次选拔说起来职位不少,但竞争人多,而且有些职位指向明朗,已有副职在岗主持工作,顺势安排是最优方案。她觉得自己不参加正职竞争为好,能够落实原来的待遇,安排一个副职岗位就很满意。
于小青还不知道关于她的安排私下已经议论纷纷。那帮同事姐妹觉得她们看得明白,于小青也清楚,只是装糊涂。
知道吗,为什么拿出四个正职?原来是三个,后来增加一个,就是要安排于小青。她们中午在食堂压着嗓子聊开了。
正职从副职里面选,选拔四个正职,就有四个副职空缺,应该同时选拔四个副职。为什么只有三个?于小青哪!于小青没有职务,她任正职,空不出副职。这还不明显吗?
是哦,是这么回事!有人补充,四个正职,三个都是专业部门,于小青不合适。怪不得加一个综合科,搞协调于小青合适。
是呀,是呀,主任都表态了。有人说得言之凿凿,研究方案时,主任要人事科抓紧操作,不要因职位空缺影响工作,也不要影响个人进步。主任说我们单位有很多优秀年轻干部没用起来,比如于小青,在别单位早就部门主管,到我们单位一直得不到安排,耽误人家。主任都这样了,还说什么呢?
她们的结论是,报名的话千万别报综合科,谁报谁傻蛋。
动员会一过,人事科组织报名。果然,事出异常。报名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上午,七个职位六个报名踊跃,竞争热烈。唯独综合科职位无人报名。按照竞争上岗规定,报名少于三人,缺乏竞争性,不叫竞争上岗,职位取消,已报该岗位的按个人意愿改报他岗。眼看下午报名结束,人事科长感到事情重大,与分管副主任商量后,向主任汇报。
“怎么会有这种情况?什么原因?出什么问题?”主任连连发问。
人事科长嘴里含混半天,说:“可能是认为综合科职位有意向。”
“什么?意向?竞争上岗还可以有意向?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层层过关!”主任明显不高兴:“谁有意向?意向谁呀?”
人事科长答不上来。副主任接过话头:“不是说有意向,可能是怕于小青参加,竞争不过她。”
“于小青不是也没报名吗?”
“以为她会报。”
“于小青怎么没报?”
担心竞争不过,绕开对手避其锋芒,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策略,但于小青自己都没报名,怎么理解。
“不是这个问题,还是工作没到位,宣传发动不够!”主任说,“好不容易搞一次竞争上岗,拿出职位无人报名,像什么话!赶快做工作,不能出现取消职位的情况!”
副主任和人事科长顾不得是不是快到午餐时间,随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碰头商议,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各负其责,梳理本部门哪些符合条件的人没有报名,针对性做好工作。下午下班之前至少要动员三名符合条件人员报名竞选综合科的职位。于小青符合竞选正职条件,应该积极报名。人事科负责做好政策宣传。碰头会立竿见影,部署得到落实。至报名结束止,综合科职位参加竞选三人,其中包括于小青。
5
于小青不报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资历浅,来单位时间不长,是个“新人”,又不在副职岗位上,只是相当于副职,没必要与那些资历深的“老人”竞争。而原来的副职不需要竞争,由单位直接考察安排。她也就早早把事放下了,安心做一个看客。谁报了名,多少人报名,都没在意。人事科长找她传达碰头会意见,要求符合条件者都要报名,她没多说,服从就是。报名时还在想,凑个数吧,反正不是我。没想到报名之后,议论顿起,从悄悄变为公开。零零碎碎传到她耳里,当然没有原汁原味,经过修饰显得委婉,有玩笑调侃,有反话正说。于小青冰雪聪明,对语言文字特别敏感,通过神态语气可以还原本意。于小青怎么会不报名,肯定要报!于小青不报名竞争上岗还要搞吗?综合科职位就是为于小青设的,那两人不过是绿叶,找出来凑数配红花。诸如此类。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于小青颇感委屈。不参加竞争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半点杂念。若是有意竞争报名就是,何必玩心跳非等截止再动员一次,自己有这么做作吗?后来报名也只证明心思简单听从组织安排,不让岗位被取消。于小青后悔了,觉得不该不加思索答应人事科长。她萌生退出竞争想法。怎么退,去人事科取消报名?那竞争人数不又少了,兴师动众转一大圈,职位还被取消,怎么交待?顶不住这个压力。于小青犹疑不定,陷入两难境地。
竞争上岗按时间节点推进。先是笔试。内容为公共理论科目,测试竞争者履职所需文化理论水平。这种考试对于小青是轻松事。这些年一路走来,最不陌生就是考试,每次都带给她欣喜。这次又一样,没有悬念,公示结果全场最高分,职位竞争排名第一。情况似乎又明朗许多,传言有了印证,更加确凿。“真是头猪!”于小青暗骂自己,说好退出,还要争个高低,胡乱写一通交个卷不就得了。还真不能怪她,那不是一件容易事。许多时候不是有意就可为,潜意识支配作用很大。进考场前于小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想随便交个卷,可考着考着不知不觉认真起来,不答好题都不服这口气。于小青暗诫自己,下面的环节不要再较真,别总虚荣想着突出自己。接下来是面试。竞争者作一个八分钟的演讲,讲述自己的经历,取得成绩,竞争优势,履职思考以及如果落选如何面对等情况,参会人员测评打分。于小青又犯难了。说实话这对她又是一件轻松的事。她参加的演讲很多,从大学开始,到后来几个单位,都算得上演讲能手。一有演讲活动,都推荐她参加。获得过不少奖励,各级都有。这次与她竞争的对手很清楚,只要发挥正常,超过他们是大概率的事。测评打分现场进行,大家都在一起,刚刚听过,言犹在耳,好坏自有评判。个人好恶感情因素难免存在,但不至于太过离谱,颠倒黑白。再说集体测试,取平均值,即便有这种情况,个人左右不了大局。这个环节很可能又是高分。故意文不对题乱讲一气肯定不行,不同于笔试,可以不露痕迹。若真那样,就成装疯卖傻。于小青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那种修为。怎么办,越到后面越难处理。笔试第一名,面试测评又第一名,一直第一名下去,结果不就必然了吗。所有议论都已成真,自己就成了惺惺作态、虚情假意之人。以后怎么面对同事,怎么在单位干下去?于小青搅尽脑汁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她感到神情恍惚、头晕目眩,像生病一样。生病?对呀,这不成了吗!生病总没办法,就不能参加面试演讲,测评只能按零分计算。这符合竞选规定,已经开考再没取消职位一说。于小青觉得可行,不给单位添乱,自己又顺利退出。只在一念间解决了朝思暮想的难题,她心安理得起来。为不生枝节惹出麻烦,隐而不发,未动声色。
笔试演讲前半小时,她打通人事科长电话,报告病情,请求准予不参加笔试演讲。事发突然,人事科长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哼哈半天,说:“那要计零分。”于小青当然没意见,计零分正合心意。人事科长不敢怠慢,放下电话向主任汇报。
“怪事……”主任直摇头,“这次竞争上岗尽碰怪事!”主任让人事科长再给于小青打电话,克服一下争取到场,先到先讲,讲完离开。
人事科长面露难色,“估计来不及,开考前一刻钟抽签,排出演讲次序,时间快到。”
“哦,可不可以略微延点时,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个,这个……”人事科长说,“还是不要延时,理由不充分。竞争上岗方案已经公布,临时改变怕显失公平。于小青也不能先讲,要按抽签次序。”
“哎!”主任脸色铁青,叹一口气,说:“再联系一下吧!”
人事科长尽“人事”,与于小青再通电话,回答十分肯定:请求准予放弃!
笔试测评是竞争上岗最主要环节,得分占比很重,超过一半,若以零分计算,差距太大,无论如何难以入闱。后面环节继续进行,但于小青落选是没有悬念的定局。
病情好转上班,主任让人事科长把于小青找到办公室。这是她第二次到主任办公室,像第一次一样,她站在主任办公桌前,不同是这次她一人。
“坐”。主任靠在坐椅上没动,平静地说了一个字。于小青坐下,她不知道说什么,一时静默。
“说说吧,什么情况?”主任仍然平静。
“您是说面试的事吧?”于小青试探,接着说,“真是糟糕,也不知怎么突然生病,头痛特别厉害。”于小青顺着原来的理由说。
“别拐弯抹角,说说真实情况。”
“啊,真实情况?”于小青作出惊异的样子,“生病是真的……”
“……”主任看着她。
她只好继续说:“我本来不够格,我现在副职也不是……”
主任打断她:“你怎么不是副职?你早就是,在原单位任职一样算。你不知道吗?人事科没跟你说?”
“知道,说过。我资历不够……”
谈话时间不算短,但内容多不了,就那么几句。主任问,于小青答,反反复复。一个是“老大”,一个是普通职员,距离够远了。谈话在主任咂嘴叹息声中结束。
“好吧,今天就到这里。”主任站起身,“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找我。”
于小青说谢谢。声音很轻。
6
竞争上岗没成功,议论也不是空穴来风。单位的重视,主任的遗憾,于小青都能体会出来,她不知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或许过了些。一切公开进行,对照条件、根据程序和大家一样参加竞争,坦坦荡荡接受挑选,这才正常。结果如何,不去考虑,平心面对即可。非要搞出动静出人意料退出,这算什么事?生病,多么勉强,早没病晚没病,刚一面试就有病,谁看不出是个借口。主任亲自找谈话,不就是不信。为什么这样,好好的非要逃避,一定有原因,反而给人许多猜测。于小青又觉得自己举动不成熟,有些心血来潮。但若往下进行竞上怎么办?那么多年龄大资历老的人被一个新来不久的小姑娘插队总不好说。算了,就这样。作出选择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往往潜意识会给出一个最优的自我认知。单位重视,领导关心对许多人来说求之不得,但在于小青,这是她压力所在,或许正是因此才造成她选择倾斜。情形似曾相识。报社工作时,她是财经栏目记者。说是财经,其实只有名头,与时政没搭上,跑的是边角新闻,不算重点。市里还有一家专门财经类晚报。刚来不摸深浅,干一行爱一行,出成绩是硬道理。于小青冷事热做,深入现场,采写报道,风风火火。栏目组干了很久的师姐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报纸重点在时政,没人看你边角新闻,拉点广告搞些赞助就可以了。于小青不管那么多,按自己理解做事。稿件一篇篇送上去,报纸一篇篇发出来。不知不觉财经新闻成为热点,关注度大增,多篇稿件引起领导重视,批示到相关部门研处。财经栏目风头大盛,盖过包括时政在内其他栏目,也胜过那家专业晚报。社领导重视起来,重要采编任务时政、财经一起上,重大报道交给于小青执笔撰写。于小青成为骨干力量,上上下下都是她的身影,采访、撰稿,审改都要参加。一早出门,回来写稿,赶着送审,一直忙到半夜稿件付印才算结束。最难是改稿,一遍一遍改,一级一级审,笔法,用词各有习惯,常常改过又改回,还是最初那一稿。一些稿件她参加采访,别人插不上手,责编改不了,就让她直接送总编。出入总编室成为常事。一起编稿的同事心态变得复杂。一方面于小青为他们省了不少事,另一方面一个普通聘用记者直接送稿总编还是不多,而且文风对路,一送即过。栏目组那位师姐对于小青说:也真是!把人当牛使,又不给草吃。编制不给人解决,做那么多事还是临时工!于小青听得怔怔如泄气一般。一次半夜,稿件交付,总编看时间尚早,让于小青坐。总编问聘几年了?于小青说差不多三年。总编说很不错,好好干!争取把编制解决。于小青很高兴但也没往心里去,现在她大致清楚了编制是怎么回事,不是随便可以解决的,凡进必考,要面向社会统一招录。主编能这么说是对自己看着,有所考虑。几天后,师姐碰到她,说,总编对你真好!于小青想难道报社启动了录编的事?师姐又说,总编老婆很厉害。原来总编室主任是个女的,天天晚上与总编一起审稿。有天他老婆跑来把他们一顿臭骂,搞得女主任灰溜溜的,后来调走了。话说得突兀,让于小青不知作何回答。意思明显,虽刚入社会少受点染,她还是听得清楚。师姐也是闲聊,不能说有什么恶意,提醒一下不是坏事。当总编再次说起入编的事,她说已报名参加公开招考,报的是另一个单位。总编一楞,问,你学新闻,要改行吗?于小青说,新闻也是搞文字,很多单位都可以。这样于小青有了后来变动。于小青当然能感觉总编对她的重视,想留住她。她也想继续从事她的专业,等待机会入编成为正式职员。事情在一念之间被改变,现在又这样。两件事相隔久远,扯不到一起,但潜意识里会有印记吗。
对现单位主任,于小青评价较好,算得上正派形象。高高身材匀称有气度,举手投足带着气场,一张有型的脸梭角分明,给人精明干练的感觉。性格与外形契合,直率爽快,喜恶都在脸上。该表扬表扬,该批评不惯着,就事论事不留情面。善于处理复杂问题,高手过招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尤其让于小青敬佩的是文化水平,各种场合表现不俗。讲起话来简明生动,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单位开会,不论人多人少,一出场气氛肃然,很少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于小青坐于台底看着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主任,莫名其妙走神:这个人是不是入错行,完全可以干其他事,凭才华,凭颜值都可以吃饭。回过神暗自发笑,不知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对主任的关心,于小青能体会到,她很坦然,没有半点杂念。只因一篇讲话稿引起注意,原本不知于小青存在。各种点名、表扬,听起来好像两人关系亲密,其实谈不上熟悉,甚至从没有过单独接触,这次缺考谈话是个特例。记得第一次报到,人事科长带自己与主任见面,主任就没抬眼看她。当时考虑第一次,想留点印象,等候时还特意找个洗手间,对着镜子补了下妆,转动身体反复整理几次衣服。哪想主任眼睛没落她身,说了两声好就让她离开。出门难免郁闷,自己就这么不受待见。但她没有认为主任傲慢,相反感觉到与众不同。于小青虽然算不上光彩照人,也不浓妆艳抹,但青春总是靓丽,而且腹有诗书,气质自华,不至于暗然隐于人群。每次与男性见面,她总能感到他们眼睛突然一亮。前一刻还在黑脸训人,后一刻看到她马上切换笑脸。见主任,于小青以为有类似情景,但却出乎意料。甚至有挫自信心,如此波澜不惊,自己就那么平淡无奇?正是从那时开始,于小青对主任有不一样的看法。接触多了——单向接触,主任并不知道她,慢慢产生好感,感觉到许多可敬之处。这次退出面试,主任怎么想,会不会改变看法产生偏见。她心里有些底,主任谈话透出许多信息。
7
于小青缺考,那帮同事姐妹惊呼意外。从一开始她们就认定于小青是必然人选,岗位设置,报名偏向,临时碰头让指向越来越明,就等把程序走完。事到临头她自己放弃,她们怎么也看不明白。凭心而论于小青当综合科长合适,有能力有水平,符合条件,成绩突出。测评投票不会有问题,议论归议论,评判还是要公道。怎么回事,出什么问题了?受到干扰,有人给她压力,或者单位另有安排,得到暗示?按理来说这些情况不会发生,竞争上岗规定严格,公开透明,各方关注,一不合规就要取消重来。难道于小青不想干,要调离单位?从未听过,倒是常听她说喜欢现在的单位,喜欢现在的工作。以前总是变动,没有安定感,终于安定下来,再不想变。她们分析来分析去,觉得没理由。难道因为……她们隐隐不安。想起之前议论的话,不会伤了她、让她心灰意冷吧。那些议论并不过分,也就正常看法,没有编排,没有恶意,谁还不能说点什么。或者这段时间聊天不该避着她,让她有压力。嗯,有可能,似乎只有这条对得上。她们有些后悔,知道这样就该少说几句,要说当面说,不要躲躲闪闪。竞争上岗应该鼓励她参加。她们陆陆续续、一个一个地来到于小青办公室,一脸严肃。“哎,怎么回事,于小青!”声音控制不高不低。于小青放下手里活计,一脸笑意:“真是不好意思……”她也没往下说,知道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把话题岔开,找个愉快的事说起来。毕竟办公室不是聊天的地方,只能不了了之。没搞清楚,不会作罢。中午到食堂,她们围坐一桌,空出中间位置。于小青刚一出现,招呼声音响起来:“于小青,这里,这里!”于小青端着盘碟坐下。她很开心,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情景回来了。
“你傻不傻,于小青!”刚一坐下有人切入正题。“是啊,怎么会这样?”有人附和。
“有什么问题吗?”于小青明白,不把话说清楚,今天肯定过不去,“真是不巧,正好那天发高烧,头痛得要命。”
“算了吧,别给我们装了,今天你就说点真话。”
“真是那个事。”于小青觉得不管怎样,事情基本盘不能被否定,那不是假话,那几天整天苦思无策,确实头昏脑胀。这个不能改,要坚持说下去。她当然知道,她们不会相信这个托词。不作出解释恐怕不行,人家真心相待,替你惋惜,你却惺惺作态,一路口硬到底,那真把同事友情搞没了,再想融洽势无可能。于小青坦诚相见。
“真心,生病不假,但正合我意,我不想参加竞选。”
“为什么?”纷纷反问。
“我来单位时间短,资历浅,比我强的多,我竞争不过。”
“怎么会?你的条件大家都看到,有几个人能比过你!”
“竞争上岗,竞哪,大家来选!”
“综合科搞协调,你最合适,文字功夫谁比过你!”
“你看综合科三人竞选,那两个比你差远了。现在好,天上掉馅饼,意外惊喜!”
大家七嘴八舌替于小青惋惜,似乎握在手里的东西被她放弃了,维护之情溢于言表。于小青内心温暖,感觉真好,能在这种氛围下工作是一种福气。大家这么信任,应该把话说透。
“综合科报名人少,不是没人,条件好的很多,可能像外面议论那样要避开我。其实我真的比不过他们,我也避开算了。”
“你看,真傻!都是自己选,他们不选说明心中有数,比不过你!”
“我觉得这样好,正好那时生病,参加不了。一切都有最好安排。”
午餐的人都已离开。偌大食堂稀稀落落,只有她们那桌还围一起不肯散场。于小青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她很享受这一刻,内心受到极大鼓舞,觉得自己选择没有错。更让她高兴的是这一选择还有附加效果,治愈了同事姐妹聊天避她的症状,又回到了从前,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她们没有误解她,从来就没有弃她而去,而是一直都在关心她,支持她。
8
于小青一早到办公室。工作多年,她养成每天早到的习惯。先到热水间把开水打回,然后开始打扫卫生。地面擦干净,桌椅沙发细抹一遍,收拾整理好桌面物件,歇口气,倒杯茶坐下思考一下要做的事。这时,其他同事差不多该来了。她觉得这样很好,坐下的那一刻特别清爽。今天她刚做完,电话响了。人事科长让她去一趟主任办公室。什么事?人事科长说你去了就知道。让人事科长通知应该还是竞争上岗的事,于小青想。上次主任找谈过一次,自己没有敞开心扉,说的是应付套话,隐晦不清。不说还清楚,说了就含糊,她觉得不是很好。当时竞争还在进行,不多说尚可,现在尘埃落定,应该有个真实说法,为主任的关心,也为外面议论,免得猜来猜去,各种版本,流言止于真相。与同事姐妹已经说过,就向主任再报告一次。还是上次一样地问吗?有没有其他问题?自己答得上来吗?她想了会,想不出什么。算了,见面再说。问什么答什么,有什么说什么,简简单单。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最高明的手法,把一件事搞得云遮雾绕神乎其神,那才没水平。打败神乎的一定是无邪。于小青到洗手间整理一下自己,感觉没什么不妥,转身走向主任办公室。走道上响起高跟鞋有节奏的敲击声。与上次一样,进门主任指了下办公桌前的椅子,说坐。于小青不一样,脸带笑意主动说:“这几天我一直想向主任汇报一下,怕您忙,没找到机会。”
“哦,向我汇报?”主任很轻松,“你那说说。”
于小青坐下。略一停顿,理了下思路,不管主任所找何事,把自己缺考的想法从头到尾说了一遍。都是自己经历,不用隐瞒,加上之前与同事姐妹说过,表述起来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主任听得认真,点头微笑。当说到缺考时于小青特别强调两个方面兼而有之,生病是真的,确有其事,不是托词借口;不想参加,也是真的。两者互为表里。
“这样吧,我们今天不说这些,说点别的。”主任打断她的话。
于小青一愣,不说这些?自己说半天原来不是主任想要听的,那要说什么呢?一时无言。
“你有没有换个工作的考虑?我指的是换到别的单位。”
于小青没有想到主任突然有这一问,实感意外,不知如何回答。
“你文字功底很好,写的东西很有水平。应该发挥你的特长。”
于小青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说的对不对?”主任问,“嗯,嗯。”于小青说不出对还是不对。
“如果能去一个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单位,很适合你,对你更好。”
这是要扫地出门吗,好像都已安排好了。于小青一急,“我没想过离开,我觉得这里很好,很适合我!”
主任笑了笑,说:“别急,不是赶你走,我在考虑推荐人才。”原来长江委为挖掘主题文化,要在市里设一个长江文化研究机构,直属管理,正在物色人员。“我觉得你很合适。”主任又特别说:“换一个单位,换一个环境,对你可能更好一些。”
听出来了,原来是要给自己换环境,这不就是现在环境不好?看来主任没有认可自己的选择,甚至觉得造成不好影响。主任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调动一下,换到另一个单位,这事翻篇。推荐人才说得有些勉强,主任爱才,不会轻易让自己的人才去别单位。文字功底好更不能走,哪个单位不写文章?自己单位文字材料不少,就缺这类人员,下面部门都哇哇叫着要人。唯一解释就是主任觉得她缺考造成不好影响,换一下。于小青不知主任怎么有这种想法,与自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放弃是自己主动选择,轻松愉快。同事议论那是不了解她内心真实想法,说清楚不就理解了。难道像主任这样的智者也有看事不准的时候?
“我还是把竞争上岗的事汇报完吧。”于小青觉得问题症结在此,“我认为我的选择没错。我是单位新兵,来的时间不长,业务还不熟悉,许多人都可以作我师傅,我没有与他们竞争的资格。”她知道主任担心造成不好影响,接着说:“一些同事开始不知情况,有些猜测,现在慢慢知道,都能理解。我觉得他们更认可我,工作起来更顺利。”
正如于小青所想,竞争上岗结束后,主任有更多考虑,把人事安排好是一方面,还要化解出现的矛盾、理顺各种情绪。他为于小青缺考落选惋惜,更希望一名优秀人才不受影响得到成长。思之愈切,忧之愈深。看于小青神情,再听她这样一说,暗自释怀,自己想多了。他看着于小青,会心地笑了。青春的靓丽真的动人,年轻真好!他想起一首诗:我所有的,你都会有/而你所有的,我却/不会再有——/你知道,我说的是青春。主任对于小青说:“太好了,没什么要说的!”
于小青起身道谢。她清楚,这是真正的关心。她的心情十分舒畅。回到办公室,同事们正在工作,没人注意她情不自禁的笑脸。电脑开着机,之前泡好的那杯茶尚有余温,泛起热气。灿烂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生气盎然。还要去哪里,这不就是自己的座位吗?于小青心情大好地坐下来。
本篇发表于《特区文学》2023年下半月刊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