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攀强的头像

赵攀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0
分享

母校情深

离别母校已有10年,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校,思念恩师,思念那给我第二次生命、扬起我理想风帆的地方。

那是1990年的秋天,我怀着无限憧憬和希望跨入母校大门,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病,使我的精神陷入崩溃的边缘。

每当想起那段岁月,我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常常是泪水湿润了眼圈。记得病发时情性十分危急,必须立即手术,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而我家住千里之外的陕南山区,亲人都不在身边,是学生处的张克清处长当机立断在手术单上签了字。记得当时的手术特别大,时间特别长,早晨9点进手术室,直到下午6点多才出来,是母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焦急地在手术室外整整等待了一天。记得手术后,我的心情脆弱到了极点,是母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一次又一次来到病房,精心照料,百般安慰,使我鼓起了新生活的勇气。还记得大病之后,生活陷入困境,是母校免去了我的学费,为我单设了病灶,并发起了“一人有难,大家相帮”的倡议书,是同学们为我打水、洗衣、买饭……。我常想:如果不是母校领导的关怀和师生的帮助,我将无法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母校两年的时间里,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间处处真情在,此地无声胜有声,使我深切体会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无私的情怀,使我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校园时光转眼即逝。毕业时,院长郝玉琦、班主任王峰多方联系,为我争取到了一次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再深造的机会,并寄予殷切希望。尽管后来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但我对母校的栽培之情永记心间。

说起来惭愧,毕业以后的10年间,我竟然没有再回母校一次,不是我忘记了母校,也不是我不想回母校,更不是我再没到过西安,而是觉得自己10年间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尽人意,有负母校的厚望,无法报答母校的恩情。更让人内疚和自责的是:学生不去母校看望恩师,恩师们却多次来到旬阳看望学生。记得郝院长曾先后两次来到旬阳看我,第二次来时,我正在乡下,他竟然寻到我当时的单位县委组织部去找我,让我十分感动。还记得张克清、王峰、程相杰等老师都先后来到旬阳看我。每次恩师来时,我总有千言万语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每次恩师走时,我总是心如潮涌恋恋不舍。听说母校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已是桃李满天下,我感到十分欣慰,祝愿母校的明天无限美好!

(《母校情深》首发于《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