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孩子们的玩具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大多是买来的,时尚而又精致,价格不菲。处于六七十年代陕南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玩意儿,就地取材,不花钱,但玩的很珍惜,很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打坡牛
老家的村子地处汉江南岸,巴山环绕,那里盛产一种叫乌桕的树木。每到秋冬季节,果子成熟,满树红叶。人们就到树上将那些挂满果实的枝丫砍下来,打成捆,扛到村里的老油坊。大人们会将乌桕树籽取下来榨油,孩子们则将乌桕树枝截断,刀削斧砍,砂纸打磨,制作坡牛。这种坡牛也叫陀螺,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圆柱体,断面平滑;下部形似漏斗,底有尖头,往往要钉上一颗铁钉,经久耐磨。为什么要选乌桕木制作坡牛,主要是其木质纹理细密,韧性好,那时农家剁肉的砧板大多用的也是乌桕木。
有了坡牛,还需“牛鞭”。于是我们就到坡上砍回荆条,截头去尾,再将一条麻绳绑在荆条一头,一条牛鞭马上制作完成,然后就可以打坡牛了。我们先将鞭绳一圈又一圈缠在坡牛上部的圆柱上,左手握住坡牛,轻轻放在地上,右手拿着牛鞭,猛然拉开,坡牛就在地上旋转,我们就拿鞭子去抽,一鞭,一鞭、又一鞭,坡牛随着鞭打,一圈,一圈,又一圈,飞速旋转。打坡牛是有技巧的,手重了一鞭子下去能将坡牛打死,手轻了坡牛就会摇摇晃晃,好像一个酒醉汉,转得慢,很难看,还侧翻。院子里的小伙伴,一有空就到院坝比赛打坡牛,有的打的特别好,坡牛走的是直线,有时竟然钉在某处一动不动,其实不动才是动的最高境界,这是技艺达到出神入化地步才有的现象,院子里有此技能的人只有一个,他叫有记。有的打的特别糟,不是下手过重,就是出手太轻,总是拿捏不住分寸,坡牛也有意和他作对,不欢实,卧在地上耍赖。他生气了,连牛带鞭甩到了猪圈,蹲在地上大哭,他叫什么名字呢,我想了想,记不起来了。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我们还玩一种袖珍型坡牛。吕河的柿子树比较多,花开过后,树上长出了柿子牛儿(小柿子),风雨过后,落的满地都是。我们就把柿子牛儿捡起来,折一节细棍插进去,用拇指和食指前后一搓,小坡牛就在地上旋转起来。这种简易的小坡牛,不用鞭子抽打,玩起来不费力,很方便,孩子们闲了都爱在柿子树下玩耍,一狼一伙,好像一群小动物。
滚铁环
制铁环并不麻烦,只要谁家有铁丝就成。没铁丝也不要紧,向有铁丝的人家要一点也行。孩子们把铁丝绕成圈,用锤子敲打,拧好,箍紧,撑圆,一副铁环就制好了。那些有亲戚在油坊工作的孩子,还能索要一个套在油饼上的铁圈,也可以当作铁环来玩,不过这种铁环太大太重,年龄太小的孩子玩不了。有的孩子取下废旧的桶箍,也能当铁环。滚铁环光有铁环不行,还需一把推杆,一般情况是在小竹竿,或者小木棍的一头装上铁钩,捆牢就行了。
玩的时候,一手握住铁环立在地上,一手握住推杆跑步直推,铁环就自然滚动起来,绕着院坝转圈。滚铁环场子要大,我们一般选在老油坊的院坝。有时是一大帮孩子,一人拿着一个铁环,在那里前后有序绕圈子。有时则是排成顺序,逐个进行比赛,一人滚铁环,其他人站在旁边数数,看谁滚的圈数多。我记得滚的最好的那个小孩,一次能滚五十圈,水平是够高的了。滚的最差的,每次只能滚上个两三圈,铁环就侧翻在地了。滚铁环讲究的是平衡与用力,技术好的其实根本不用力,顺着铁环行走的方向掌握好平衡就行了,拐弯时用推杆轻轻一拨,方向就发生改变,很乖的。
踢沙包
踢沙包先要缝沙包,一般是找些大人做针线活剩下的小布片,用针线缝合,封口时装进沙子,最后再用针线缝住,一个小沙包就缝好了。有些女孩心灵手巧,选择的布片五颜六色,缝制的沙包做工讲究,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我记得村子里的女孩几乎每人都有一个小沙包,苹果大小,五彩纷呈,形状各异。有的还拿沙包当作小礼物送人,所以那些男孩虽然笨脚笨手,但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沙包。她们将沙包随身携带,随时玩耍。
踢沙包主要是女孩的娱乐项目,当然男孩也踢,有时男女混踢。踢沙包前先要在地上画出房子,用粉笔线条隔成若干小方格,然后比单双,或者抓阄,确定谁先谁后。开始踢时,左脚弯起,不许着地,右脚跳着去踢,沙包从这间踢到那间,不许压线,间间踢过,最后再踢出来。踢沙包也叫跳房,因为玩耍的孩子在地上画的房子里跳来跳去,由此得名。输赢根据压线与不压线而定,压线者为输,不压线者为赢。我们院子,女孩赢得多,男孩赢得少。
还有一种玩法,不用踢房子,而是把沙包放在脚掌向上踢,落下时再用脚掌接住向上踢,如此反复,直至沙包落地为止。这种玩法主要根据脚掌接住沙包踢起的次数定输赢,踢得最好的,一次能踢一百多下。差点的往往踢到一二十下,沙包就落地了。要想踢好,需要天天练习才行,熟能生巧嘛。
也有两人对踢的,你一脚踢过去,她一脚踢回来,如此往返,踢得好的一次能踢二三十下。踢沙包与踢毽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女孩一个人能前后对踢,既用脚尖把鸡毛毽子,或者沙包踢过头顶,落在身后,再用脚后跟接住反踢到胸前,转身跳跃,踢前踢后,那姿势简直像跳舞,精彩得令人拍手叫绝。
荡秋千
孩子们的娱乐项目,有些是需要大人帮忙的,比如荡秋千。先要选择一颗长有横枝的大树,再要找来一根超长的麻绳(一般不用草绳,不结实,容易断裂),然后大人爬上树去,把绳子的两头绑在那个横枝上,最后再找一节横木,把落地的绳环套在横木上缠绕,固定两头,一架秋千就做好了。我记得村子里每个院落基本上都有一架秋千,像刘家院、孙家坝、来家垭、王纸厂、邱家坡等等。最大最好的秋千应该是孙家坝的那架秋千,因为那颗冬青树不仅大,而且长在院坝坎上,坎下是路,路下是一面斜坡,直通平定河边,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活动空间非常大。树上的秋千,绳子粗,绑的高,伸的长。坐上秋千,凌空飞起,离地千尺,心惊肉跳,很刺激。
春节到了,我们住在来家垭的孩子们,穿上新衣,相约到孙家坝去打秋千,看到院坝站满了人,不仅有孙家坝的孩子,而且还有刘家院的孩子。由于人太多,我们就协商排序,按照顺序轮流上场。一人坐上秋千,另一人站在院坝坎上推送。起初慢慢用力,然后渐渐加力,秋千越飞越高。遇到胆小的女孩,推送的男孩故意猛推,随着秋千飞出,女孩大呼大叫,逗得满院子的孩子哈哈大笑。有些胆大的孩子,根本就不用人推送,她们立在秋千的横木上,双手抓紧绳子,双腿一曲一伸,踩着秋千来回高飞,那种风姿,那副神气,无不令人羡慕。还有一些年龄太小的孩子,也想一展身手,可是他们一坐上去就害怕了,在空中直哭。这时那些哥哥姐姐们,坐上去保护弟弟妹妹,打双人秋千,一下子又听见了小孩子咯咯的欢笑声。
玩灯笼
玩灯笼是陕南农村孩子在春节和元宵节前后的主要玩意儿。每到农历腊月,农村就开始筹备过年了,其中一项主要活路就是扎灯笼。他们会砍来竹子,划成篾片,用麻线和篾片扎灯架,糊上纸。还要做一个底座,放蜡烛或者煤油灯用,底座上安装有提手。陕南农村习俗,逢年过节要挂门灯,一般是左右两个。在大人扎灯笼的时候,孩子们就蹲在旁边观看,央求大人给自己扎一个小灯笼。有的大人很心疼孩子,小灯笼扎的很漂亮,还有造型,比如:西瓜灯、南瓜灯、动物灯等等,他们还会提前给孩子们准备好红蜡烛。
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他们都会穿上过年才有的新衣,兜里揣着小鞭炮,手里提着小灯笼,成群结队去玩耍,走过这家去那家,逛完上院逛下院,由于太兴奋,有的通宵不睡。如果谁的灯笼很好看,受到夸奖,那他就激动的不行,不停地瞅着自己的灯笼看,生怕被人抢了去。有个小孩不注意,让蜡烛点着了灯笼纸,着了火,好像有人割了他的心头肉,嚎啕大哭,歇斯底里。此时,当哥哥的就会把自己的灯笼送给弟弟,自己拿着弟弟的灯笼再去糊上有光纸。那时我们玩灯笼,要从大年夜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正月十六游百病的晚上还要玩,实在是不愿放下这个好玩意儿。
我们还玩一种袖珍型灯笼。每年夏季七至九月份,夜空飞舞着萤火虫。地上长出一种野生藤蔓植物,藤上结满一种瓜,形状像个小西瓜,个头只有乒乓球或者鸡蛋大小,村上人叫它“马婆蛋儿”,学名应该叫“马交儿”。山里的孩子很聪明,他们摘下“马婆蛋儿”,用手轻轻揉捏,等到瓜瓤和瓜皮分离后,用小刀切开一个小口,将里面的瓜瓤全部弄出来,剩下一个透亮的空皮囊。然后去捉萤火虫,再把捉住的萤火虫一个一个放进空皮囊,用纸糊住小切口,用针穿过一条线,把线头两端绑在一根小棍上,就是一个小灯笼。这种小灯笼,我们叫它“马婆灯”,小巧精致,朦朦胧胧,夏天的夜晚,山里的孩子提着它,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好似遍地闪烁的星星,好神秘好幽静啊!
打弹弓
山里的孩子,他们会取来“Y”字型树枝,削好,磨光,做好弹弓的支架。将两条橡皮带的两头用细铁丝固定在支架的左右两头,在橡皮的另外两头用一节牛皮相连,这是夹弹子的地方,需要特别结实耐磨。一副好的弹弓,是孩子们的一件宝贝,心疼得很,往往只能自己玩,别人是借不到的。闲来无事,孩子们就到河边的沙滩去玩,挑拣大小适宜的鹅卵石籽儿,带回家,作为弹子,以备打弹弓时用。
孩子们经常身揣弹子,拿着弹弓,藏在竹林一角,或者躲在树下,瞄准竹子上或者树枝上的鸟儿,拉满弹弓,射出飞弹。对于那些鸟儿来讲,一般情况下是虚惊一场,因为孩子们多数打不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或者偏左、偏右了。当然也有神弹手,打得准,一弹飞去,斑鸠落了地,羽毛还在空中飞,这个孩子应该是有省,不会是别人。有时,孩子们还会用弹弓打树上挂的果子,我记得有人打下过柿子,有人打下过梨子,还有人打下过杏子。老家房后有棵千年皂角树,树上挂满皂角,随风飘拂,沙沙作响,竟然成为孩子们的靶场,一阵弹子飞过,连枝带叶打落一片。这可闯了祸,主人出来破口大骂,孩子们做贼心虚,一哄而散,以后好多天再也不敢玩弹弓。有个孩子很顽皮,他拉满弹弓打鸟窝,硬是把一个好好端端的麻雀窝给打散了,受到家长责罚,还没收了他的弹弓。
跳绳
跳绳比较简单,有一根绳子和一个场子就可以玩了。我们村子的跳绳有两种玩法,先说第一种,找一根粗而长的大绳,一人手握绳子这头,另一人手握绳子那头,同时用力甩圈。跳绳的人在绳子扬起时,猛然钻进去,根据绳子摇摆的节奏,上下跳跃,不让绳子与身体接触。这种玩法,既可以一人单跳,又可以多人混跳,人多时讲究的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不然的话是跳不好的。有人技术好,单跳能跳几十下,但没有过百的,可能是体力跟不上。多人混跳一般跳的少些,因为总有些人比较笨,跟不上步子,一人出错,满盘皆输。
再说另一种玩法。取一根短跳绳,一人两手分别握住绳子两头,前后甩圈,在绳子快要落地时,双脚同时跳起,待绳子扬起时,双脚落地,反反复复,接连起跳。这种单人单跳的方法,简便易行,随处可挑,最多能跳一两百下。
玩具枪
那时候乡村的男孩子没有不喜欢玩具枪的,他们制作的玩具枪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木步枪、木手枪、火柴枪、竹筒枪等等。我曾经有过一把木手枪,是二哥给我削的,用的是毛桐木,这种材料木质疏松,轻便,做起来不费力。我还有过一支木步枪,是大哥给我削的,用的也是毛桐木。
稍大点后,我又有了一把火柴枪,这是我自己亲手制作的,找来一根废旧自行车轮子上的辐条,用虎头钳子多次弯折,做成小手枪的模样,辐条一头对准另一头的螺丝帽凹槽,再用一个橡皮圈套上去增强火柴枪的撞击力。玩的时候需要火柴头,或者买来纸火,当时农村代销点卖的都有,那是一张纸,上面突起横竖排列的豌豆瓣大小的无数小包,那就是火柴枪的弹药。每次扣下一颗纸火,装进火柴枪螺丝帽的凹槽里,用手指扣动扳机,使撞针落到凹槽,发出“啪”的一声枪响。记得有年春节,我们村子代销点的纸火卖完了,我没啥玩的,心情闷闷不乐。大年初一刚过,母亲带我去神河双潭村给外爷外婆拜年,让舅舅带我去他们村子的代销点买纸火。运气还真不错,剩有两张,舅舅给我都买下了。我当时数了数,一张好像是一百颗,两张共计是二百颗,我很珍惜,一直玩到了正月十五过后。
我还玩过竹筒枪,取一段细竹条,截成一扎长的一小节竹筒作为枪管,再有一节小木棍就行了,很简单。放牛时,山谷长有一种植物,枝条上结满小果子,比米粒稍大些,一疙瘩一疙瘩,一长串一长串,很繁密。这种小果子,颜色青绿,皮薄核大,是我们玩竹筒枪的子弹。每次取来两颗小果子,一颗塞进竹筒这头,一颗塞进竹筒那头,用备好的小木棍从这头插进竹筒,猛地一推,只听“啪”的一声,那头的小果子顿时飞出。这种竹筒枪威力小,很好玩,但千万不能对着人,稍不注意,飞弹触及眼睛,也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滑轮车
在孩子们的玩具中,滑轮车是奢侈品,一般家庭的的孩子是不会有的,因为这种玩具车制作难度大,需要的材料特殊,比较贵重。要造一辆滑轮车,需要三个滑轮,一块宽木板,一块窄木板。车头只需一个滑轮,窄木板压在宽木板下面,滑轮装在窄木板中间,通过双脚可以调整方向。车尾安装两个滑轮,人坐在宽木板上,脚蹬在窄木板上。如果在平地上玩滑轮车,需要两人合作,一人在车上坐,一人在身后推,轮换玩耍。如果在下坡路上玩滑轮车,一人就行了,先将车子扛到坡上,用双脚掌握好方向,沿着路面自然滑到坡下,如此反复玩耍。
那年我考上了中专,暑假期间嫂子带我到她娘家去玩。那个村子路很远,山很高,比较偏僻。她的弟弟和我同年,有一辆滑轮车。他领着我,从院坝边上的山间小路往上走。这条小路随着山势,左拐右拐,弯弯曲曲,直通一口山泉。他把滑轮车放到山泉旁边,坐上去,给我示范。只见连人带车沿着山路七扭八拐,飞奔山下,冲进院坝,我惊呆了,觉得这人好厉害。他扛着车子来到山泉,让我玩玩。我说啥也不敢冒险,他不停地鼓励我,说只要坐稳,双脚踩紧,掌握住方向,很简单很好玩,并反复给我示范了几次。经不起诱惑,我就坐到车上,没想到车子一动我就慌了神,一下子飞到路下的刺架里,扎的满脸是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后见了滑轮车我就害怕,更不说玩了。
我们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玩具还有许多,比如:纸飞机、小弓箭、鸡毛毽、抓石子、翻皮筋等等,无法一一列举。尽管那时生活艰难,物质匮乏,但孩子们却会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好多玩具,变着花样尽情玩耍,使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而又快乐,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