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女儿是上帝送来的天使,从她呱呱坠地之日起,我就做了父亲。可我似乎没有准备好,稀里糊涂,缺乏做父亲的那种意识。
睁开眼睛看世界,女儿显得很胆怯,时刻不愿离开娘怀,抱起就睡,放下就哭,特别是到了晚上,不住地“吵夜”。每当此时,我会寻找各种借口不想沾手,这就苦了孩子她娘。
稍大些,女儿会说话会走路了,越来越可爱,活像一个小精灵。按理说,我应该喜欢她,但我没有产生喜欢的感觉,好像自己还是个孩子,随意而任性。
那时我在乡下工作,孩子和她娘住在安康,相处的时间不多。正好县上让我参加《安康日报》通讯员培训班,一家人方才有机会相聚几天。下课后,我把报纸带回家,给娘儿俩看我发表的文章。不知什么时候,女儿来了灵感,找出彩笔,将报头和文章标题勾画的五颜六色,俨然成为彩版。
女儿太高兴了,看着自己的“杰作”,笑出声来,那是多么美妙的创意啊!她将报纸拿来,摇动着我的手臂说:“爸爸,你看,你看,美不美”。我生气了,认为她损坏了我的“收藏”,举手要打她,女儿吓哭了。在她心里肯定觉得爸爸很粗暴,讨厌爸爸。
吃饭的时候,女儿低着头,不说话。我偷眼看她,发现她竟然斜着眼睛瞪我,我生气地说:“这孩子对我没感情,吃饭还要瞪我”。妻子说:“不要在吃饭的时候嚷孩子,影响食欲”。
我不知道女儿在哪儿找到的粉笔,将屋子水泥地面当成了画版,画满各种各样图案,有动物、花草、瓜果等等。女儿劲头十足,作画一丝不苟,累得满头大汗,画好了就在那里欣赏,发出了天真烂漫的笑声,那是她的劳动成果啊!妻子回来发现她弄脏了地面,大加斥责,拿起拖把来回几下就把她的图画清除了,女儿伤心落泪了,她肯定觉得我们不懂艺术,没有品位。
有次从乡下回家,我带着剪贴本,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册剪贴本,里面粘贴的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文章,虽然都是些“豆腐块”,但我很珍惜它。那天晚上,我翻着本子阅读,女儿站在旁边。第二天早上起床,我去拿本子,看到里面的文章都进行了勾画,涂上了色彩,不少地方还配上了“插图”。我气愤至极,大发脾气,并将本子烧掉了,女儿吓得直打哆嗦。
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忍不住就想发笑,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可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女儿肯定看不懂大人,为什么大人没有浪漫?没有想象?尽干些泯灭孩子天性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也不懂孩子,为什么看不出女儿动手动脑画画,那是孩子的兴趣啊!至今我还在后悔,为什么当时就没想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呢?为什么在女儿上学以后没有给孩子报个美术兴趣班呢?
二
女儿三岁多,我从乡下调到县委部门工作,先在宣传部,后到组织部,再到宣传部。娘儿俩也从安康搬到旬阳老城县委大院居住,一家人总算团聚了,这时女儿也上学前班了,我记得女儿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都住在那里。
当时,我刚调到县城,工作很忙,加之想尽快干出成绩,好出人头地,于是白天下乡采访,晚上经常加班,把家庭当成旅店。妻子也因生活所迫,在远离县城的一家公司谋生,时常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
有天回家不见了女儿,我着急了,找遍楼上楼下,又到街上寻找,终于在东门外汉江码头入口的街角处发现了女儿。还没等我开口,女儿猛然朝前面的大街飞奔过去,边跑边喊:“妈妈!妈妈!”原来孩子看见妈妈骑自行车从街对面过来了。这时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梭,危险极了。我急忙跟了过去,妻子也刹住车子。街上其它车辆也停下来,人们站住观望。我一把拉住女儿,大声吼叫:“你干什么?不要命了!”女儿说:“我找妈妈!”我批评女儿以后不要乱跑,街上不安全。
这天回家,又不见了女儿。我急忙下楼,准备到街上寻找。这次女儿还算听话,没有跑远。只见她坐在老县委家属楼门口暴露在外的铁水管上,我摸了摸,水管冰冷,好像女儿那时穿的还是破裆裤。我问女儿坐在这儿干什么?她说:“你不让我到街上去,我就在这儿等妈妈”。我对女儿说:“听话的孩子是不能乱跑的,以后就在家里等妈妈”,女儿确实很听话,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随便乱跑了。
我在旬阳报社当记者的时候,辛苦不是问题,经常出错才是最大的问题,虽然很仔细,但还是经常把领导的排序或者名字搞错,整的人心烦意乱。回到家里,想清静一下,却发现女儿开始变得“没大没小”,经常和我“打闹”,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感到十分恼火。
回家的时候,只要听见我的脚步声,女儿就会悄悄藏在门背后,双手顶住门板。明明插进钥匙,扭开了锁,就是掀不开。我使劲推,她使劲顶,然后猛然松手,险些将我跌倒。进到屋里,却不见人影,原来她在和我捉迷藏。不是藏到柜子里,就是藏在阳台后,有时藏在墙角,有时藏在床下,有几次还把自己蒙在被子里,其中有次由于过度紧张,从床上滚到地下,额头碰了个大包,疼的她哇哇乱叫。
我读书,或者写作,怕人干扰,女儿却要和我耍闹。她不是把我的头发扎成“羊角”,就是在我的脸庞贴上“贴画”,再就是投掷玩具“打我”。我一直认为,我是父亲,是长辈,孩子这样无理取闹,不成体统,于是经常发作,对其严加“管教”,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出手打她。
记得有天在单位遇了点麻烦,回家一直绷着脸,看着孩子不顺眼。偏偏在这个时候,女儿又想和我闹着玩。当时是冬季,屋里放着一只没有架子的火盆,盆里装满炭火。女儿伸手过来扎我的头发,我把她的手打了一下。她又伸手过来,不料踩翻了火盆,炭火落到了地上。我发火了,一把揪住女儿,按翻在地,脱掉衣裤,打她的屁股。妻子拉起女儿说:“你下手太重了,看把孩子打成啥样子了!”看着留在女儿屁股上的五条血红指印,我惊呆了!什么时间竟然练成了“铁砂掌”?我真后悔!那五条指印,五天后才完全消失,我心痛了五天,不!直到现在还在心痛!
自从这次打了女儿之后,我开始反思了: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她小小年纪,正是需要玩耍的时候,可是没人陪她,长期以来我们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多么孤单啊!她是多么需要有个玩伴啊!然而她的妈妈忙忙碌碌,她的爸爸亦是如此,这能怪孩子吗?作为父母,应该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充当女儿的玩伴,要知道,这才是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啊!以后的日子,我再也没有打过女儿,经常和她“打闹嬉戏”,父女之间慢慢建立了感情,家庭生活也开始温馨和谐起来。
三
女儿的高中和大学阶段,住在学校,离我们较远,见面的机会少了。人往往就是这样,眼前的幸福不懂得珍惜,过往的时光才知道美好。女儿不在身边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做父亲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
我时常想念女儿,担心她是否吃得饱?穿的暖?会不会受人欺负?生活能不能自理?环境能不能适应?特别想在身边陪她,和她交流。然而,现在的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个人想法和心灵世界,不愿和大人相处与交流。
高考在即,女儿着急,这是学习压力太大的缘故。这时急需为孩子减压,让她保持良好的心态。可是我们仍然按照“中国式家长”的习惯做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做些火上浇油的事情。女儿无奈了,无语了,消瘦了,心乱了,父女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
有个周末,我上安康去看女儿,索性啥也不说,静静地呆在学校陪她。女儿很懂事,她知道我很想和她交流,就是不了解她的想法,不知道从何说起,反而安慰起我来了。临走时,女儿将她高中阶段的日记本递给我说:“爸爸,回去看看,都写在这上面了”。
回家后,一口气看完女儿的日记,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原以为自己了解女儿,其实我根本不了解她。回想起自己多年来对女儿的教育,多数是南辕北辙,思路错位。女儿是勤奋的,好强的,上进的,始终在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奋力拼搏,苦苦挣扎,已经超负荷了,身体透支了。而我们家长都做了些什么?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不是释放,而是施压,这样下去孩子怎能受得了呢?
再去看女儿的时候,我轻松了,女儿也轻松了,我们之间的交流畅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儿时常会将心里话告诉爸爸。我也会认真倾听,有时还会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相互讨论。
女儿上大学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少了,多数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有时是我先给她打电话询问学习生活情况,有时是她主动给我打电话,讲述她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信息化时代,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微信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也会随时向女儿请教,比如:看到微信上出现“你肿么了”、“你造吗”、“我也是醉了”等词语,就打电话问女儿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这是网络流行语,意思是“你怎么了”、“你知道吗”、“我无语了”等等,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有次我到西安去看女儿,正好她打电话来说,想报个课外活动班,征求我的意见。我“旧病复发”,一口回绝说:“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要搞”。到宾馆住下不久,女儿过来了,看到她无精打采,心情不好,我估计是因为报班的事。吃饭时,我对女儿说,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考虑报名。女儿说:“以前我只顾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少,上大学了,应该多参加社会活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想了想,觉得她说的对,转而支持她,女儿脸上露出了笑容。
家长和孩子难以沟通,这是通病,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如果我们不是居高临下,以“家长”自居,一切替孩子“着想”,一切为孩子“安排”,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的事情最终由她们自己来决定,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