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村子地处汉江南岸的巴山深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盛产油桐。在我的记忆中,村里主要树种就是油桐,主要收入来自油桐,村旁还有一个老油坊。
每到春季,油桐花开了,漫山遍野白花覆盖,小鸟放声歌唱,蜜蜂漫天飞舞,一幅幅图画映入眼帘,一阵阵清香沁入心脾,那是我们孩提时代最快乐的时光。
花开过后,油桐树上生出嫩枝,颜色青绿,与黑褐色的老枝很好区别。那些童年伙伴,人人身上带着小刀,来到桐树林中,挑选笔直的、小手指粗的新枝切下来。截头去尾,保留中指长短的一节,轻轻揉捏,抽出木心,剩下筒状空皮,这就是我们的桐笛。然后将一端的外皮刮掉,留下薄薄的内皮,用嘴压扁,吹出清脆的笛音。做好桐笛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蹲在油桐树下,比赛吹笛,看谁的笛音优美动听。桐树林中,孩子们的桐笛声、蜜蜂的嗡嗡声、小鸟的欢笑声,伴随着油桐花香,在故乡的天空迎风飘荡。
油桐树叶长大后,整个山野一片碧绿。这时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花样,我们会将叶子取下来,用小木棍缝成半桶状,两两相交,里面装上黄土,或者土木灰,再用小木棍封口,制作“手榴弹”。于是上院和下院的孩子们,分成敌我双方,开始玩“打仗”的游戏。只见“手榴弹”投来掷去,空中尘土飞扬,双方喊杀震天,俨然激烈的“战场”。油桐树叶用途广泛,老家的人常常用它烙“浆巴”,就是把尚未成熟的嫩玉米打成浆,用油桐树叶包裹起来,放在铁锅里烙熟,香甜可口。还可以用油桐树叶铺在蒸笼底层,上面放置面团蒸馒头。走路的行人遇到山泉,随手从油桐树上取下树叶折成“小碗”,可以取水饮用。秋季油桐树叶脱落后,村里人将其收集起来,投入稻田沤肥,或者背回家中倒入粪堆,窝成农家肥。油桐树叶用途如此之多,可能是因为叶子肉质厚实,含有油分,具有韧性的缘故吧。
油桐的果实叫桐籽,花落之后,指头蛋大的小青果挂满枝头,密密麻麻,渐渐长大。一直长到鸡蛋大小的时候,基本成熟。这时,桐籽外壳的颜色由青变黑,就可以采收了。我记得当时还是大集体,村上的劳力背着背笼,拿着竹竿,成群结队上山,先将那一树树的桐籽打落下来,捡拾到背笼里,背回老油坊门前的院坝晾晒。那是村上最忙的时候,每天老油坊周围都是人,背运的背运,剥皮的剥皮,粉碎的粉碎,炒熟的炒熟,榨油的榨油。桐油产品出来了,每天还有一队人马背着桐油,到吕河粮管所去交售。桐籽剥下的皮,既可以积肥,又可以当做燃料,有些困难家庭还将燃烧后的灰烬,用清水漂洗沉淀,制作碱水做饭使用。榨油后的饼,当做肥料,上到庄稼地里,改良土壤,增强肥力。
油桐的全身都是宝,既能观赏,又有经济价值。听说当时旬阳的桐油远近有名,成为品牌,以至于被列为旬阳三件宝“桐油、柿子、龙须草”之首。旬阳桐油,量大质优,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国外,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群众稳固的收入来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老家成片的桐林消失了,山坡油桐花海不见了,热闹的老油坊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有童年的记忆和无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