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我回老家挂清。
我们从旬阳市区出发,开车走十天高速引线,半个小时就到了。取出火纸、香表、清明吊,先后去过父亲、母亲、大哥和二哥的坟地,同时还去了老家祖坟。
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
每次回家,我都会心情激动,返老还童,总想伸出臂膀,去拥抱这块儿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次也不例外,挂清任务完成,我就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我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阵阵清香扑面而来,那是家乡泥土的芬芳,那是遍地油菜花香。
此前一场春雨刚过,村子四周的卧牛山、南黑山和太阳坡上的草木,都生发了幼芽,显出嫩绿色。
群山环绕着村子,形成偌大的一块儿盆地,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家乡的土地一分为二。河东绿绿葱葱,河西遍地金黄。绿色的是小麦苗,黄色的是油菜花,还有山坡上雪白的梨花,以及房前屋后粉红的桃花,将家乡的田野描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
看到率性怒放的油菜花,以及正在抽穗拔节的小麦苗,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情不自禁地走进大田里,看麦穗,闻花香。尽管泥土裹上了鞋子,露水打湿了裤子,花粉粘上了衣袖,但我心里却是乐滋滋的,家乡的田野真美呀!
来到孙家表姐门前,她正扬起锄头,弯下身子,在房前的自留地里挖行子,栽葱秧。看见我,她停下手上的活儿,热情地打招呼,要进屋里给我倒水喝。
问她地里原来的牡丹呢?她说:“前几年上边有人动员发展油用牡丹产业,说是产量高,销路好,能挣钱,村里各家各户都把好田好地栽上牡丹。等到成熟了,收获的牡丹籽根本没人要,损失太大了。去年,家家户户拔掉牡丹苗,原就种上了小麦和油菜。”听了表姐这番话,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不过现在好了,大地回春了,父老乡亲们更加珍惜土地,马上就要见到收入了,真好啊!
下到河边,溯河而上,一河两岸都是菜园。看见刘家表叔正在菜地里施肥浇水,他说每天都要摘菜,然后挑到旬阳城里去卖,虽然忙人,但收入不错,比外出务工划算多了。
家乡人总是那么勤劳,一刻也不叫闲着,他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源和灌溉条件,将河岸两边的土地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记得每天早市,我陪妻子到城里的集贸市场去买菜,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老家人,他们纷纷挑着菜篮进城来,感到十分惊奇!今天见到这么大的菜园,如此多的蔬菜,方才觉得不足为奇了。
老家人能到市里卖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方便了。过去村子基本上不通路,出门靠步行,去一趟旬阳城来回一整天,累的人腰酸背疼。现在有三条公路穿村而过: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旬(旬阳)平(平利)县际公路,敖(敖家院)吕(吕河集镇)通村公路。这些公路都是近几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后陆续修建的,一下子开启了老家通往外面的世界。尤其方便的是,十天高速公路旬阳出口设在我们村子,后来从市区到村上的公交车也开通了。我曾经体验过坐公交车,这次是自驾从十天高速引线回来的,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离开村子之前,再去看看我家老宅。其实老宅已经没有了,后坡还在,后坡的那棵千年皂角树还在。门前的院坝还在,院坝前边的竹园还在。只是三爷,三婆,还有大姨,四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
沿着上院中间的那条石阶小路东下,地势越来越低,杂草越来越多,有几处已经看不清路了。走进下院石门,下到那面石坡,站在童年常去玩耍的那块石皮上眺望,眼前一片汪洋,碧波荡漾,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吕河,哪里是平定河了。原来是旬阳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安康湖,沿着汉江与吕河的交汇口倒灌进来,使我家门前也成湖了。
走下石皮,踏上沙洲,脚下就是湖水了。有人在那里钓鱼,还有人在那里观景。环湖四望,老家的小岛,被水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国鱼乡了。古树,青竹,绿草,桃花,梨花,油菜花遍布湖岸,倒映湖中,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好一幅人间仙境呀!我顿生灵感:要在老家建一所房子,买一条小船,闲暇时光,常回家看看,每次住上一段时间,在这里读书,写作,泛舟,赏景,修心养性,让浮躁的心灵回归安静,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