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宗锋的头像

刘宗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8
分享

老家的窑洞

我的老家是在渭北高原一个名叫刘家店子的小山村里。那里山大沟深,交通偏僻,经济落后,群众大多数居住在土窑洞里。

我家祖上最早只有一孔窑,位于村子西边的半山腰。听爷爷讲,修这孔窑,曾爷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首先,窑洞的选址就不容易。所选的山头必须是黏土,钻窑的一面要尽量平整,这样钻出来的窑洞比较坚固耐用。钻窑的时候,曾爷爷一个人在前边挖土。土堆积足够多了,然后又转身朝外运。当时,曾爷爷年仅15岁,身板单薄,拥有运土的工具就是一根扁担、两只荆条编制的笼。活干累了,就地躺着休息。口渴了,跑到沟里喝泉水。整整挖了一个冬季,成功挖出了一孔钻山窑。曾爷爷在里边修了灶台和火炕。在这孔窑洞里,先后生活过了曾爷爷和爷爷两代人。期间,爷爷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文化大革命、大干农田基本建设等等好多的事情。所以,爷爷对这孔窑至今很有感情,常常给我叙说发生在那里的好多往事。但是,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住在那里最大的缺点就是吃水困难,要么雨天吃雨水,要么下沟里去挑水。涧很深,路很陡,挑一担水,往往需要半天时间,真是要命的活儿.....

到了七十年代,爷爷手头有了些积蓄,他就盘算着下山而居。这次,他的选址观念有了很大变化。视野要开阔,地势要平整,又要靠近水源。最终,他选了村子最靠东边的山坳地,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独居户。村子里的人为此大惑不解,放着好好的平坦地不要,干嘛靠近当时的乱坟滩,既孤独又不吉利。后来,高速路从老家门前经过的事实证明,爷爷是村子里最聪明的人。他的英明决策,让我家的老宅基地升值不少。当时,爷爷一口气请工匠盖了大中小三孔窑。大窑住自家人,中窑接待来客,小窑用来圈养牲口和放置柴火。虽然,三孔窑是用土胚块堆砌而成,但都靠北面南,十分向阳避风,而且全部安装了木门和玻璃窗。正午的时候,太阳照进来,窑洞里暖和舒服极了,是当时方圆十里最豪华最上档次的窑洞。

可惜,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三孔窑洞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窑顶中央全是裂纹,成为住不了人的危窑。这时,爷爷开始退居二线,爸爸逐渐成为家庭的主宰。他当即拍板,拆旧窑,建新窑,红砖蓝瓦用到底。考虑到抗震需要,施工全部用高标准水泥,窑洞中央还使用了钢筋加固。三孔新窑洞建成后,爸爸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装修,窑里有主卧、客厅、书房、厨房和洗浴间。在院子里,工人们安装了大屏幕液晶电视、卡拉OK音响设备和电信网络。窑前边有花园,后边有菜地,左右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冬青树。农闲时节,邻居们爱来我家串门唠嗑。晚上大姑娘小媳妇喜欢在院子里跳广场舞。夏天最热的时候,爸爸带领我们全家回去陪爷爷奶奶过暑假。吃饭有最绿色环保的农家菜,口渴了马上去后院摘西瓜......

老家的窑洞冬暖夏凉,是我们全家人的宝,是老家留给我最温情的记忆和牵挂。我希望爷爷和奶奶身体更加硬朗,活得更久一点,永远在窑洞里默默守望,让我一回家就能看到他们沧桑的面孔,享受到他们最真挚的疼爱和呵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