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炙热,火风如炉。暑气的躁动,七月的流火,将县城烤得像刚蒸熟了的包子,家属楼里的空调喘着粗气,屋里的人却像在蒸桑拿,挥汗如雨。有幸文友相约,我们全家兴奋地决定去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周至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老县城避暑。
汽车在秦岭山脊上颠簸穿行,我们仿佛坐着过山车,在起伏不定的大海上航行,远处骑着山腰的白云,犹如银色的巨龙蜿蜒舞动。凉风习习,车载欢歌。我们终于甩掉燥热的纠缠,进入春风似剪刀的春天,隔着依依杨柳,欣赏着漫山遍野百花争艳、层林尽染的景象。整个山野香气扑鼻,凤蝶飞舞;潺潺溪流,欢歌激浪……我们像到了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
三个小时之后,汽车在都督门停车,全车的三十多位文友,不约而同下了车。我们自觉地排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开始跋涉在通往老城的原始森林带,这里别有一番景致:空中,叠翠百丈,遮天蔽日;地上,巨树密排,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树石依抱。这里的松树最多,大都长在石头夹缝之中,或者长在腐朽了的落叶上。只要有一条石缝或是一层薄土,松树都能落根立身,而且向不同方向伸展枝翼,塑造各种形象:“参天松”刚直坚强,“迎客松”招手示意,“苍龙松”蜿蜓曲折,“连理松”难分难解,“结义松”三五同根。穿越原始森林的羊肠小道,沿着长江流域的汉江支流湑水河畔,蜿蜒前行,大家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清凉,一边唱着山歌,与森林中飞舞的鸟雀和鸣,形成美妙而醉人的天籁之音。穿越森林,群山环拱,细雨迷蒙,碧水奔流,怪石奔涌,仿佛进入了春天,沐浴着温和的清风,让人清凉幽静,心旷神怡。
时近中午,艳阳高照。山丘之中豁然一片船形坪地。坪地上有座古城,我们兴奋地喊:“老县城到了!”每个人都像获胜的将军,现出骄人的微笑……正当我们有点挥汗发颤时,凉风习来,紧接着细雨迷蒙,我们有点“斜风细雨不知归”的惬意,细雨迷蒙的烟雾,五彩斑斓如华伞,像一条花的游龙,迎风舞动,站在残缺的高大城墙上,神秘地追寻着遥远的辉煌。这就是湮没已久的佛坪古城遗址,国内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县城遗址之一。据说这块坪地,原先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松林。清朝中期,为开发深山区,扼守傥骆道,疏散人口,设立级别略高于县级的佛坪厅,厅同知五品官。这是清政府鼓励官员进山的措施,清道光四年(1824),佛坪厅首任同知景梁曾招抚移民,在这块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1.5公里的船形坪地上,伐古树、绘城图,采石条、烧石灰、运沙土、夯城基、盖衙门、修住宅、筑城建署,次年建成佛坪厅。当年留在城西的一棵塔形古松,现高30多米,胸径3米有余,像船形坪地上的桅杆,是创业者的天然纪念塔。
跨越岁月的风烟,微风细雨中,佛坪古城整齐的街道布局依稀可辨。我们徜徉在城内东西大街上,看着正中至南门一条副街,及同知府正对丁字街口,我们想象当年两边雁阵般排开守备、把总、司狱、学署、书院、常平仓、文庙等官署建筑,及在大街以南、副街两侧的商号民房。再往前走,我们想到了西门外设厉坛、演武场、接官亭等华丽的建筑,和东门外建义仓及城隍庙等。据清《佛坪厅志》载:道光五年(1825),佛坪辖3857户、21830人,区划为4里30甲。到光绪八年(1882),佛坪户口增加2倍多。城内曾额定守兵253名,加上官僚胥吏、仓狱驿卒、工农商贸从业者,全城约二三千人。官办的板号、铁厂、木厂,私营的工商字号,生意兴隆。每逢一、四、七集日,四乡山民上市,山城热闹非凡。民国二年(1913),废厅改称佛坪县。由于土匪出没,经常袭扰县城,民国十四年(1925),新任县知事吴其昌之兄被土匪绑架。次年,土匪大肆抢劫,县府捕获土匪7人,即行枪决,秋后将县城迁往袁家庄(今佛坪县城)。这里因交通不便而雕零破败、人烟寥落,终于鲜为人知。古城现在散居着40余农户、180口人。解放后老县城划归周至管辖,这里完整保留了古城遗址及原始森林,被辟为旅游景区。老县城民风非常淳朴,村中家家户户之间都非常熟悉,颇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古风。
中午饭是在饮思源农家乐吃的。主人热情大方,用当地山野菜、玉米、洋芋做成了搅团鱼鱼,油烫辣子,山果做成陈醋,野菜一放,那味道滋润了心田,舒服到了极致,凉到了脚底,三碗下肚,馋嘴想吃,直到肚子抗议不已。
吃完饭,风停雨霁。我们又徜徉在遗址最雄伟的建筑,是古城墙周围。据《佛坪厅志》记:城“基阔二丈,顶阔一丈”。城墙外皮砌石头,城基用汉白玉石条浆砌,墙身是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坚固耐久。环城三门:东门称“景阳”,门洞已塌,不通;南门称“延熏”,已废;西门称“丰乐”,门洞虽坍塌,仍可通行。汉白玉石条砌基铺道,被历史的脚步磨得闪亮。青砖券成的城门,被历史的风霜雕琢得满目疮痍。东门一带集中着大型石雕。城东南的白云塔,六角形,今天只能见到路边堆放着几十块巨大的汉白玉构件。塔的底层由直径1.58米、周长4.98米的巨石雕成,侧面雕着风格粗犷的莲花纹饰。塔南有两尊1.3米的石像,风格粗朴,不及城东城北石洞中的小石雕像刻得精巧。城东南有四角三层的焚纸塔。文庙三龙戏珠大浮雕,长2米有余,宽1.4米,三条巨龙腾空欲飞、争嬉巨珠,首尾呼应、构图圆满、刻工严谨,造型中的一鳞一须也精细入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随地散放着众多的鼓形柱础石、雕花门礅,铺地青砖上,均刻着“道光四年”的字样。衙署的鼓形雕花门墩,1.4米高,巧妙利用了雪白的汉白玉中的天然纹理,刻成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图案。这里的碑碣和石刻,件件通体洁白晶莹,是清代石雕的佳品。
我们望着这里精美的碑碣和石雕群,碑文书法质朴多变,书体秀逸多姿。文书俱美的当推《重建文庙、文昌宫碑记》,行文流畅,书法沉雄朴茂;《重修城隍庙碑记》的楷书清秀俊美;《创建义学碑记》的行草结构朗润;城隍庙《经幢对联》的行书飘洒飞动。碑额的蟠螭纹、碑缘的人物和动物装饰纹样,工细规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尚。古城的碑碣,是历史的档案和书法艺术宝库。
昔日繁华随着岁月流失,我站在石块砌成斑驳的古街道上,回想着这里曾经演绎过惊险传奇的故事,感叹繁华古街的沧桑巨变……
2000年,著名作家叶广芩,作为一个心怀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女作家,她对周至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生态,赋予了深切关注,以一种生态的、人文的、历史的角度,写出了生态散文集《老县城》,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县城的广泛关注,才使这个深藏闺中“美女”名扬天下,游者如云。那天,我们刚到老县城时,她却和我们擦肩而过地离开了这里,我们只能遗憾在她的工作室大门前,与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秦岭一叶”匾额合影留念。
迎着清凉的山风,望着天空飞翔鸟雀,听着牧牛浑厚的“哞——哞——”叫声,欣赏着深山的落日美景,在老县城的旁边的小溪流戏水捉鱼……这如诗如画的风景,涤荡了你尘俗的浮躁和庸俗,窥谷忘返时,你才感悟到人生的无奈和污浊,只有在风景无限美的境界,我们真正感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才能感受到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的人间最纯真、最伟大的快乐。即使在八月的炎夏,溪水也清凉沁骨,使人心静自然凉,才能找回充满童趣和真实的自我。在傍晚时分,与朋友一起在溪边随意择石而坐,背后山谷中,有不知名的鸟叫声时时传来,山风轻轻地亲吻着你的脸,轻抚着的肩膀,前方农家乐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夕阳已将身边的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我们在这群山环抱、碧水涌流的清凉恬静田园风景里,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优雅的意境,使我们仿佛沉醉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享受着天人合一,物化自然的崇高境界,难怪这里得了个陕西“香格里拉”的美称。
晚霞染红了太空,我们在此流连往返,大家一直决定夜宿古城楼上。满天繁星闪耀,远处灯火阑珊。农家乐房前,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群群山里人高吼着秦腔,一伙伙年轻人围着篝火,跳着民族舞蹈……城墙上山风呼呼不停,让人享受不尽雨后凉爽的惬意。我们躺在城墙上,河水湍流,松涛阵阵,萤火虫提着马灯,在周围歌唱,同伴们低吟着唐诗,哼着歌曲,感受着从凉席上透出的凉意,我好像坐着诺亚方舟,避过今夏的酷暑,幸福地进入了香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