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振泽的头像

徐振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9
分享

冬储菜后遗症

   “三春不如一秋忙”本来是农村专用的俗语,但前些年当秋季来到东北时,城里人也跟着忙乎。其中最忙乎人的事就是冬储菜,把人忙得人心慌慌,忙得筋疲力尽,就好像一旦错过时日,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就好像此刻不忙乎的,都不是正经过日子人家。

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种描述,肯定以为是夸张,其实当年搞冬储菜的情景比这要隆重得多,排场得多。就连县长、市长、省长都得参与其间,致使有人还留下了后遗症,而且至今未愈。

我家邻居老魏就是冬储菜后遗症重患之一,其表现是改革开放以后,即使在寒冬腊月,超市里的瓜果菜蔬依旧琳琅满目,而且算起来价格比自己储存还要便宜。但每到秋季,老魏照例要忙乎起来,要腌酸菜,腌咸菜,还要储藏新鲜白菜、萝卜、土豆。其中那几百斤白菜每天早晨都要晾开,晚上再摞起来,盖上。当院子里上冻后还要搬进楼道。基本是吃一冬,折腾一冬。吃一半,扔一半。

老魏所住的小区是他从前所在工厂家属区被开发后回迁的,居民原来大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或者子女。而老魏当年又是工厂领导,所以其行为在这一片很有影响,即使是对冬储菜后遗症这类病症也有很强的传染性。为此,每到秋季这个小区几乎家家都要储菜,搞得原本敞敞亮亮的走廊、阳台,到处都是白菜、萝卜、土豆。

老魏当过一千多人工厂的领导,脑袋肯定不笨。所以他也明白搞冬储菜与冬天现吃现买相比,既无经济意义,也无政治意义,反倒把环境搞得一团糟。给环卫工人,给家庭成员都带来诸多麻烦。但老魏就像揣着明白装糊涂一样,一到秋天就心慌,就觉得不储点菜日子就没法过。而这种心态如果去看心理医生肯定会结论为当年冬储菜留下的后遗症。

老魏在这家企业当厂长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东北从入冬到第二年开春,除白菜、土豆、萝卜根本没有别的蔬菜,而这三样也要“储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当时鸡鱼肉蛋等副食品的供应量微乎其微,致使冬储菜的数量特别巨大,即使人口少的家庭也得买上千斤白菜、几百斤土豆和萝卜。

那是一个计划经济年代,单位对职工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一包到底,冬储菜也是从买菜到运输都由单位负责解决。老魏的企业当时有一千多名职工,符合单位负责解决冬储菜条件的约有500户。每年仅白菜一项就要购买、运送六七十万斤。而此项工作一旦搞不好,不仅会遭到上级批评,还会影响职工的生活和工作。为此,每到搞冬储菜时,老魏都高度紧张。要去附近的生产队找生产队长、会计等一干人员拉关系落实菜源,还要把全厂一切人力、物力都集中到冬储菜工作当中。即使这样,每年也都得四五天时间才能把全厂职工的白菜整到家。此间,十几辆汽车和其它运输工具要不间断地从白菜地往各家送菜,单位食堂准备伙食,司机三班倒,饿了就吃,歇人不歇车。那场面,比儿子娶媳妇还热闹,还费劲。一年,工厂的一辆“驴吉普”也参加了运输秋菜的会战,因拉菜的车间有先后顺序,而车间的工人都只管用,没人对拉车的驴负责,最后竟然把驴活活累死了。

虽然还没有累死人的情况,但在如此兴师动众当中,出现点磕磕碰碰、交通事故都在所难免。此外,每年在这项工作结束后,还会反映出不少问题,有的说他们车间的白菜都是菜帮,没有心。有的职工说他家的菜上有蛆等等。整的老魏年年搞冬储菜都像扒了一层皮,却又费力不讨好。

按理说有了这样的经历,老魏应当对冬储菜深恶痛绝才对,可是眼下人家都不储菜了,他却对此情有独钟,而且还影响着不少老年人。有人说这种现象与计划经济留下的许多问题一样,是一种后遗症,好像也有点道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