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志俊的头像

徐志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8
分享

南门坛上

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白墙黛瓦式的古屋,窄仄的店面,临水而筑。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你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因建城隍庙在此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她犹如一位老者,毫不吝啬的向每一位造访者叙述着她几百年的动人故事。

“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通河桥弄、东仓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一点点的从记忆的洞穴里掏出。那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那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泥人张;还有那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我虽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种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小时候,过年去姑父家总会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听姑夫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夫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听他太爷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的路溜光发亮,两旁的店面林立,卖菜的、卖粮的、茶馆、饭馆、浴室……一应俱全。每天啊,人头攒动犹似赶大集一般。以前苏州府的大老爷到常熟来,都是走水路,南门坛上是必经之路。那大船前面站着敲大锣的,还有举着牌子的,可威武了!两岸有纤夫拉着,那场面啊!跟戏里一样。乡下卖粮、卖猪的……等各类载货大船,也总是先到坛上这里来交易。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老一辈的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差点饿死,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征战多年,东奔西走,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造了好多他父母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的兴旺!

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副画面。

当春日晨曦瑰丽的阳光,暖暖的洒在坛上的上空时。一副动态的水墨画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中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又好似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在旭日下异彩纷呈。

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着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会有种迷醉的快感

俗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如此优美的桃源之境,在古时候,自然是文人雅士的喜好之所。

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镂空雕琢的木制朱漆门窗、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那一张张古色古香的桌子、板凳;那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那老式的茶具……会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在古代“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而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则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两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之最大乐事。当年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两朝帝师——翁同龢老先生便是这座古老茶楼的茶客。被罢官后,告老还乡的翁同龢老先生。在常熟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曾几何时“得意楼”茶楼上的翁老,把茶当歌,叹息命途的多舛和人生的无奈。看着老先生所书的“得意楼”三个迥劲大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苍髯老者,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忠谏被贬后的悲伤与惆怅;仿佛看到了他在夕阳中,朝着京城的方向凭栏北眺,叹息自己的壮志未酬;又仿佛看到了他老人家凄凉、抑郁的晚景。一首“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道出了他无尽的悲凉。

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的博物馆。蕈油面、叫化鸡、酒酿饼、盘香饼、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中,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浓郁地方特色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还是要属走油肉了。走油肉是用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去其血沫、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直至表面金黄起泡则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片与爆鱼(油炸的草鱼块)一起,和白菜、蛋饺、鹌鹑蛋、等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互相裹挟,慢慢的松软。十几分钟后一盆香飘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的咀嚼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的迁徙,老年人的留守。老屋的年久失修,小商小贩的聚集。“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新时代下,“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春风吹拂着坛上的大地。得意楼、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酒楼又重现昔日的辉煌。传统的茶馆与时尚的咖啡厅交相辉映。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

在一个夏日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西山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坛上的古朴、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看着那恢弘庄美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这样的美景不正是他老所期盼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