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大地回春。看着广场上空满天飞舞的风筝,我的思绪,也随着它们飞向了少年时放风筝的美好时光……
少年时没有钱买风筝,风筝都是由大舅手工制作的。风筝的样式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菱形风筝。
大舅找来了一段长竹片。然后根据需要,削成长短不一,竹筷粗细的圆柱形竹条。经过规律摆放、捆扎,一个菱形的风筝骨架就完成了。两面糊上报纸,用毛笔在上面描上两只毛茸茸的大眼睛。再系上一根草绳尾巴,在规定的位置扣好拉线,一个菱形风筝就大功告成了。
大舅做的菱形风筝有方桌大小,拉风筝的长线,是农家插秧时用来拉行距的粗尼龙绳。这种大风筝,只有等到风大时才能放飞。放风筝的主角,一般都是由大舅亲自担任。
放风筝的场地,是村后数百亩开阔的麦田。春天的小麦不怕压。风起的时候,大舅拉着尼龙绳,我托着风筝,在大舅一声“放”的指令中,急速地向上抛开风筝。大舅迎着风,向前奔跑着,他边跑,边放着手中的尼龙绳,线轮“扑簌簌”地在风中响动着。
“哦!上天啰!上天啦——”
风筝在我高亢的叫喊声中,迎着风,朝空中奔去。慢慢地,大舅停止了奔跑。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风筝,就像猎人,看着猎狗追逐被射中的猎物那种神情。他不住地摆弄着手中的尼龙绳,时而收紧,时而放松。那翱翔在空中的风筝,在它的手中,像被驯服了的猛兽,乖巧地御风飞翔着。那草绳做的尾巴,随风摇摆着,逐渐变小,最后变成了若隐若无的一条细线。
偌大的风筝,在空中变成了书本大的方块。那两只大眼睛,到了空中却突然有起了神来。在春风的吹拂中,风筝仿佛有了灵气,好似一副带着长尾巴的小丑脸谱,滑稽地上下移动着。我分明看到,那两只毛茸茸的大眼睛,正笑眯眯地看着地下欢呼雀跃的我。
每当这时,大舅会把手中的尼龙绳转交给我,并嘱咐我要使劲地拽住空中的风筝。
记得有一次,我出神地看着天上飘舞的风筝。我思忖着,它是否本来就属于空中?到了空中它就长起了翅膀?它是否会从此飞走呢?我正想着,突然手中尼龙绳,被风筝拽了回去。顿时,风筝像脱了缰的野马,在蓝天中奔腾着。我和大舅昂着头,盯着风筝的方向,拼命地奔跑着。我们踏过了麦田,越过了畦背,跨过了垄沟,跑掉了鞋子,直至它被刮到了一棵大树的枝桠上才休止。
我和大舅费劲了周折,才把它从大树上,摘了下来。我们对它有种独特的情愫,因为,它在我们的眼里已不单单是一只风筝。我们已经把它当作了我们最要好的伙伴,探访蓝天的伙伴。
现在的风筝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每年春天这个时节的广场,琳琅满目的风筝,会飞满蓝天。
只不过,现在的孩子,早已没有那亲手制作风筝的体验与奔走麦田的那种欢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