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暖阳高照,又到放风筝的时节了。看着漫天飞舞、形态各异的风筝,我的思绪,也随着它们飞到了儿时放竹子风筝的时光……
大舅最喜欢我,竹子风筝便是对我最好的犒赏。
做竹子风筝的竹子,以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老竹有韧性,用它做的风筝骨架,经得起高空中大风的折腾。
大舅用柴刀把竹子劈开,削成长短不一、筷子粗细的竹条。扎线处,用小刀切槽,再把需要弯曲的地方,用火烤成弧度。
只见大舅娴熟地摆弄着竹子与扎线,不一会儿工夫,风筝的骨架就扎好了。
糊纸是竹子风筝的灵魂。风筝能否乘风而上,就看糊纸这道工序是否严谨、细致。
糊纸的黏合剂是面糊。面糊是用面粉兑温水调和而成的。调面糊是个技术活。水温高了,面粉会被烫熟,从而失去黏性。水温低了则黏度又不够;水多了,则稀里哗啦,如大麦粥;水少了又会变成条状的面絮。
大舅边用筷子搅拌着面粉,边往面粉里倒着温水,大约四五分钟的光景,面糊就做成了。
大舅用筷子粘上面糊,均匀地涂抹在裁好的报纸上。他俨然是一个高明的裁缝,在给风筝做着华丽的衣裳。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半圆形的风筝便已糊好。
大舅用毛笔给风筝画上了一双毛茸茸的大眼睛。再描上了眉毛、嘴巴,还搞笑地给它添上了八字胡。风筝立刻鲜活了起来。大舅说,画上脸谱的风筝,上了天空就格外神气了。
风筝能否上天,尾巴是关键。尾巴起到平衡风筝的作用。就像走钢丝的演员,需要拿根钢管平衡身体是一个道理。竹子风筝的尾巴,是两根用稻草搓成的草绳。大舅说,草绳轻,又绵软,能起到很好的平衡效果。
最后在指定的位置系好拉绳,竹子风筝就大功告成了。
由于大舅做的竹子风筝有一米多宽,且材质以竹子、报纸、糨糊为主,所以相比现在同体积的风筝要笨重很多。竹子风筝放飞时需要两个人配合。放飞的环境大多是村后的千亩麦田。
大舅拉着风筝的绳子,我踮着脚,双手用力举着风筝。他一声令下,我便迅速地向上把风筝送起。与此同时,大舅拼命地迎着风奔跑着。风筝驾着风,像只翱翔的大鸟,乘风直上。它两只长长的尾巴,左右不停地摇摆着,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倔强地对抗着地面使唤它的大舅。
渐渐地,大舅停止了奔跑,他眼睛死死地盯着天上的风筝,手中的绳子或松或紧,有节奏地张弛着。风筝此刻也开始安分了。两只尾巴,在丽日的照耀下,像两条华丽的飘带,在半空中随风飘舞着。那毛茸茸的大眼睛,到了空中瞬间便有了仙气,顿时神气了起来。也许它本来就属于空中,也许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
每到这个时候,大舅总会把风筝的线团交到我的手中。并关照我根据风筝的飞行状态,适时地收拉风筝。
风筝断线是让人最伤心的事情。小学五年级的春天,我和往年一样与大舅在麦田里放着风筝,突然一阵大风,扯断了风筝的拉线。我和大舅仰着头,追着风,向着风筝的方向奔跑着。我们越过了菜地、畦背、垄沟……我们跑掉了鞋,弄湿了裤管。终于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我们的竹子风筝。
当大舅爬上大树,拿下竹子风筝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开怀地笑了。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里,传得很远很远。我和大舅已经把这竹子风筝当作了我们的伙伴。它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现如今,风筝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每年的春天,我都会买一只放一放。只是我再也不会有儿时风筝断线时,追风的那股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