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志俊的头像

徐志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8
分享

蚊烟中的陪伴

小时候,盛夏的傍晚。当血红的夕阳挂在西山,彤红的火烧云正“炽烈地燃烧”自己的时候,奶奶就开始笼蚊烟了。农村的夏天,是蚊子的天堂。稻田里的蚊子到了夜晚,便“嗡嗡”地成群结队朝村中央飞去。

笼蚊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干树枝燃成烈火,再在上面覆盖蒿草,缕缕青烟带着蒿草特有的药香味,在柴堆上袅袅升腾,随着晚风四处飘荡。

这股特殊的药香味,却是蚊子最厌恶的。在这股药香味的弥漫中,我们享受着夏日的晚餐。

炒米粥是夏日晚餐必不可少的主食。炒米粥是由淘洗好的大米,小火炒制而成。其色泽焦黄,加入清水,煮沸、关火,盖上锅盖蒙上三五分钟即可。炒米粥,有股特有的清香味,故金坛一带的百姓又称之为“炒米茶”。

盛炒米粥的工具一般为大的脸盆,其优点是广口、易冷。冷却后的炒米粥,清凉、滑爽,若再配上脆甜的常州萝卜干,夏日的暑气便可消除一半了。  奶奶是一个制作炒米的好把式。她炒的炒米,黄而不焦,米粒完整,不松散,起锅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光是炒米粥是不扛饿的。涨糕饼才是炒米粥的绝配。涨糕饼是金坛一带百姓的叫法,周边的百姓更喜欢把它叫做发糕的。涨糕饼的原料是面粉、酵母和水。夏天气温高,一般都是半夜调制而成。待到天明,调和好的面粉已开始发酵起孔。锅内淋入少量的色拉油,加热,舀入发酵而成的面浆,摊成饼状,两侧煎至金黄即可。

吃着凉凉的炒米粥,咬着喷香的涨糕饼,再搭着脆甜的常州萝卜干,在蚊烟的药香味中度过了少年时的一个个暑假。

晚饭过后,在蚊烟下听奶奶讲故事,是夏日晚餐后一件享受的事情。奶奶出生在民国初年,历经了苦难,也见证了幸福。她就是一本活历史,她的故事永远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八十年代,金坛一带的农村,由于电资源还不是太富有。夏日晚餐过后,农村的老百姓都有种乘凉的习惯。乘凉的工具,一般都是用两张长凳架着的竹床。

晚饭过后,爸爸会挑两桶井水浇在竹床下面的地上,来降一降地表的温度。躺着竹床上,一股井水的冷气从地面氤氲而升,顿感一阵惬意。

此时的蚊烟,已没有吃晚饭时那么浓郁,丝丝缕缕,若有若无。这时,芭蕉扇就是掸蚊子最好的工具了。我们和奶奶一起躺在竹床上,仰望着星空,听奶奶讲那些星星的故事。 “那个红色的星星,和那个最亮的星星是兄弟俩。红色的是大哥,最亮的是二弟。他们兄弟俩是王母娘娘的佣人。王母娘娘要求他俩去挑一担灯草,和一担灯油,过那条银河。大哥狡猾,抢了一担灯草就走了,弟弟无奈只能挑着一担灯油,在后面跟着。那知银河边风大,灯草随风乱飞,大哥急红了眼……”奶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躺在竹床上的我,好奇地看着满天的星星。仿佛它们都有了生命,因为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后来稍大些,才知道那些故事都是奶奶自编的。奶奶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却是编故事的好手。她编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在教我做人要踏实,人心要向善的道理。  现在的夏日,早已不需要蚊烟的陪伴,也再不会有躺在竹床上听奶奶讲故事的经历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