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饺,堪称金坛一绝。它是用一种特殊方法,制作出来的美味鸭肴。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性甘、寒,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主大补虚劳……所以鸭饺自然也是秋冬季节,食疗养生的不错食材。
很多人以为,鸭饺,就是以鸭肉为馅,包的饺子。如果这么想,那就要闹笑话了。其实“鸭饺”只是一大块制作精美的鸭肉。因其制作工艺的精湛,远远看去,犹如一块,沉在鸭汤里的饺子,因此而得名。
鸭饺的制作工艺非常的讲究:从选鸭、宰鸭、褪毛、汆水、蒸制……非常之严格,倘若有一个环节不到位,其色、香、味就会大打折扣。
做鸭饺的原材料,数江南一带,饲养周期一年以上的雄性麻鸭为最佳。麻鸭因其羽毛呈麻褐色,酷似麻雀的羽毛而得名。
在确定为鸭饺原材后,鸭主人就开始以水草、稻谷……素食来喂养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鸭肉没有膻味。素食的喂养,还可以拉长麻鸭的生长周期。从而使得鸭肉,口感紧致,更有嚼劲。
宰鸭时,一定要确保鸭血放尽,不然就会影响鸭肉的颜色及口味。褪毛是关键的步骤,鸭皮的光洁,直接关系到鸭饺的成色。“一次性烫透”,是鸭饺师傅简单,又复杂的一句行话。
听有经验的师傅说,麻鸭肚子上的羽毛厚实又稠密,大羽毛中夹杂着小羽毛,密密匝匝。这是因为鸭肚子部位直接没在水中,为了抵御水的寒气,自然此处的羽毛要严实一点。
苏东坡曾有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能抵御那初春刺骨的江水,这厚实的羽毛,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不禁对造物者的智慧,由衷的敬佩。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能兼顾、至微。就连这麻鸭身上的羽毛也如此的讲究。
鸭饺师傅,左手拎着麻鸭两只宽大的脚掌,娴熟地变换着姿势。右手粘着冷水,不停地伸向热气腾腾的盆中,如火中取栗一般,褪拔着鸭毛,嘴里不时地对着拔鸭毛的手,发出“呼呼”的吹气声。顿时,屋内水气氤氲,雾气升腾,如澡堂子一般。
不一会儿功夫,泛着青白光亮的麻鸭,就躺在了案板之上。它胸脯饱满、坚实。那隐于青白皮肤下的肌肉,均匀地铺展开来。那黑褐色的喙,那深黄色的蹼,与这光亮的青白,组成了一副悦目的立体画。若此刻有一丹青高手,把这一幕搬到纸上,那一定是一副唯美的鸭体写真。
接下来便是开膛、破肚、清洗、斩切……
煮鸭时,冷水下锅,水沸关火。这是确保鸭肉鲜嫩的秘诀。起锅时,用汤汁浇去鸭身的浮沫。待冷却后,将其晾干、斩切。整个麻鸭分切为前翅、中脯、大腿、后拖各两个块,术语叫做“八个饺头”。
把它们放置于专用的碗中,加入葱、姜、酒、盐、糖等辅料。再舀上煮鸭时,鲜美的原汤,置于蒸笼之中,蒸上个十到二十分钟,鸭饺就算大功告成了。开笼之时,一股鸭肉醇厚的清香,立刻四溢开来,偷溜过食客们的鼻翼,这时,你会觉得,舌尖的口水,瞬间翻江倒海地活跃起来。
服务员托着古韵十足的木方盘,把一碗碗鸭饺端上桌来。鸭饺沉浸于,似油非油的清汤之中,已然变成了象牙般的青白色。那横躺着的身躯,与饺子确有几分相似。
吃鸭饺时切不可心急。那看似平静的鸭汤之下,其实暗藏玄机。倘若你冒冒失失地大口喝下,那一定会让你叫苦不迭。因为热气,全躲藏在了这层油汤背后。
所以此时,你不妨先吃鸭肉。蒸煮后的鸭肉越发地鲜嫩、酥烂。吃在嘴里,口齿留香。待到鸭肉吃完,汤温已趋平缓,此时再喝,正合时宜。
现在正是吃鸭饺的当令时节。何不携老带幼,点上几碗鸭饺,在那清香、醇厚的味道中,去感慨、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