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早晨,阳光照进了磨玉房间。机台上,磨玉工开始一天的劳作,房间里响起“沙沙沙”的磨玉声。
近日,作坊里请来一位玉雕师傅,大名曹本奇。此人中等个头,国字脸形,一身蓝色的布衣服装。他站在房间门口,双手擎着一块尺般大小、已经浸湿的玉料坯子,对着阳光在透视玉料的质地成色。
透视过玉料之后,曹师傅回到长方桌前。根据石材的质地形状以及色泽特点等因素,经过思考和推敲,他拿起桌上的毛笔,蘸饱墨汁,在毛料坯子上面勾勒出一对形态逼真的麒麟图形草样。
曹本奇绘画完图形,叫来徒工张玉恩,说明了创作意向,再将玉料的舍取部分规划清楚,才让小张拿回水凳去出坯成形。
张玉恩个头不高,一身粗布的衣裤。理解作品的创意之后,根据玉件的形状特点,磨玉工在开料、出坯、成形、入细、抛光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雕琢手法,更换使用不同的磨具,对待毛料剜脏去绺,清除杂质和糟粕,进行一些舍取和净化。
在雕琢玉件期间,曹本奇作为工艺设计师,对待徒工要求严格,耐心地进行技术指导。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根据玉料的质地变化情况,随时地修改和调整方案,方能彰显出玉器的石材之美,使作品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
企业的成功秘诀,就是在于得到人才和使用人才。曹本奇来到磨玉作坊,成为郑家的玉雕主管,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曹本奇祖籍河北,一路逃难来到岫岩。初到此地,他没有显露玉雕手艺,只是在镇北的地主家里打些短工。冬闲季节,自己光棍一人,没有居所和住处,甚至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到了数九寒天,冰天雪地,日子就更难过了。
一天下午,北风呼啸,风卷着雪花。
曹本奇身无分文,来到柴草市街,想要打点零工挣碗饭吃。由于衣着单薄,腹中无食,加上连冻带饿,他摔倒在路旁爬不起来。
当时,路上的行人很少,郑家夫人乘坐冯头赶的马车,从矿区到城里看病,返程之际,路过柴草市街。
冯头看见有人倒在路旁,停下马车。夫人从车幔里探出头来,看到其人体力虚弱,冻得瑟瑟发抖,气喘微微。她拿出毛毯,掏出碎银,让冯头送给这位陌路人。
冯头跳下马车,搀扶起路人,又到附近的饭庄,买来热乎乎的汤水和食物,喂进他的嘴里。
曹本奇吃了食物,感到身子暖和,才慢慢地恢复元气,救回一条性命。从此,他记住了恩人,也认识了车夫冯头。
此后不久,郑先瑞开办磨玉作坊,携同家人搬进城里。
前些日子,曹本奇路径宝瑞轩商号门前,遇见了车夫冯头。
曹本奇心存感激,向冯头鞠躬致谢:“车夫老汉,请您带个口信,向救助我的那位乡间夫人说声谢谢!”
冯头点了头,回话说:“哦,救助你的夫人原来住在乡间老宅。现在,搬进城里已经三四年了。”随即,老汉指着商号告诉对方:“夫人的丈夫,就是玉石矿主郑先瑞。郑老板离开矿山之后,来到城里开办磨玉作坊。这处宝瑞轩的店铺门市,就是郑家的玉器商号。”
曹本奇眼亮一闪,为此很感兴趣。他迈进店门,走近柜台观看产品。
唐掌柜见了来客,上前问候:“这位顾客,您看好了哪件玉器?”
曹本奇看过玉器物品之后,惋惜地评论:“咳……店内的产品,雕刻的工艺还算可以。动物,瓜果的造型也算不错。可是,产品平淡无奇,缺乏新意。”
唐掌柜听得在情在理,与之攀谈:“这位师傅,您的评语言简意赅,对于玉雕工艺很有品位和见地,定是一位玉器生意的内行人。我们东家开办的磨玉作坊起步较晚,产品的工艺质量,文化的题材创意,还是有待于发展和提高。现在,东家是求贤若渴,正在积极地招聘具有高超技艺的玉雕人才呢。”
曹本奇因此有了想法:当地的玉雕工艺十分落后,郑老板急切地需要人才。自己的手艺憋在肚子里面,一直没有用武之地。郑家夫人是救命恩人,祖传的技艺应当传授出来。于是,打听到郑先瑞的居住地址,决定去拜访一下。
翌日早晨,曹本奇登门求见。
郑先瑞得知有人来访,穿戴整齐地走出屋子,将客人引入了上房客厅。
宾主尚未落座,曹本奇抱拳一鞠,自我介绍:“本人曹本奇。关内河北人士,今年四十一岁。听说郑老板开办磨玉作坊,本人对待玉雕工艺很感兴致。特此找上门来,想与郑老板探讨一下对玉雕工艺的观点和看法。”
郑先瑞得知来意特别高兴。二人落座,他认真地请教:“本奇兄说话在行。郑家的玉器工艺简单,竞争实力不足,生意已经难以维持。想必本奇兄在玉雕方面很有研究,希望多多地提出建议。”
曹本奇微笑说:“昨日,我路过宝瑞轩商号,走进店铺看了产品。本人认为,玉器的形状还好,工艺方面也算可以。只是产品的造型过于简单,玉件的形态过于格式化:雕刻的动物缺少灵性,没有动态之感,就像关在笼子里一样;瓜果类作品缺乏生长状态,缺少自然的鲜活之气;雕刻的人物僵硬呆板,表情上寡淡乏味。总的来说,玉器没有新意,缺少文化内涵,显得单调平庸。”
郑先瑞具有一种难得的品质,处理事情没有太多的隐讳。大大方方地承认事实:“咳,郑家开办磨玉作坊,由于找不到雕绘人才,只能招收一批徒工进行摸索创业。现在,工艺技术停滞不前,我为此甚感焦虑,实在是力不从心,不知道本奇兄对此有何高见?”
曹本奇直截了当地说出看法:“玉石是上天的馈赠,玉器是人为的功能。从矿山采掘的玉石毛料,都是形状大小各异,质地色彩不同,而且含脏带绺,表层风化斑斑,多有杂质和瑕石。深井采矿艰辛劳苦,得到一块好玉很不容易。因此,选择和利用玉料,最最值得反复斟酌,是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一块普通的玉料,如果因材施艺,雕琢得法,就能成就一件精品玉器。否则,玉料取材不当,雕工不好,一块好玉就会被浪费,其间的巨大价值差距也是可想而知。在掂量用料之际,要有独特的智慧和眼力,将每一块玉石都进行细心的解读和透析。对于玉料有了充分理解和构思的基础上,需要独具匠心,巧妙利用,使之玉石的优良品质与其人工的艺术效果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来,才能发挥出玉雕工艺的最大价值。”
郑先瑞领会了其中奥妙,虚心地探讨:“本奇兄,对于玉雕工艺我是外行人,可以说一窍不通。当初,因为头脑简单,茫然地误入了玉雕这座迷宫。现在,却是摸索不出头绪,有些晕头转向了。招收的徒工技术有限,文化品位不足,虽然掌握了一些雕刻技巧,工艺上有了一些起色。可是,在玉器文化的深层领域却是没有太多的见识和眼界,没有太大的开拓和发展空间了。在取材用料方面,他们不懂得因材施艺。因此,浪费了不少玉料。恳请本奇兄多多地给予指教。”
曹本奇也是毫无保留:“古来有云‘黄金有价,美玉无价’。玉器的价值,不仅在于玉石的天然质地和超凡的雕刻工艺,更在于因料施艺的巧妙设计和大气写意的创作灵魂。宋代的苏轼赞誉韩愈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玉器的创作也是同样道理,不仅要求工艺精湛,而且要坚持文化理念,打造出文化本色。在玉雕工艺方面,必须融入题材内容,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打动人心,作品才能感染人,才能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才能凸显出崇尚的主题创意和风格特色。”
郑先瑞;“能够说出具体的玉雕物件吗?”
曹本奇;“远的不说,就说乾隆时期最为珍贵的两件玉器国宝吧。一件是体积硕大的‘大禹治水玉山’,另一件是形色逼真的‘半爿西瓜’。‘大禹治水玉山’乃是因材就势,随玉料的形状色泽进行绘图和雕刻。这件无与伦比的玉雕佳作不但赋予了作品的灵性,也注入了文化内涵。观之美景,远近山川,近在咫尺。赏视巨作,庄重严谨,气势磅礴。看上去平静似水,却是令人感觉暗流涌动,享受在一种雄浑的气魄和陶醉在瑰丽的景色境界之中。再说‘半爿西瓜’,乃是因料施艺,巧用俏色。作品的外皮绿如翡翠,内瓤红似朱霞,恰似刚刚切开的鲜瓜,清新水灵、甘露欲滴。眼见者无不称奇、惊诧不已。”
郑先瑞听得心服口服,感慨地赞叹:“听得言谈,本奇兄不仅掌握玉雕的工艺技术,对待玉器的题材内涵也是了如指掌。曹兄见多识广,通晓玉史文化,祖辈也是从事玉雕这一行业吧?”
曹本奇回想起往事,脸色有些沉重,讲出了身世:“本人出身于玉雕世家。乾隆时期,祖辈就是宫廷造办处的一位玉雕匠人。由于绘雕技艺高超,雕刻的作品出类拔萃,在同行之中也是有些名气。可是,官场腐败,手艺人明争暗斗,互相贬低和排斥。曹家人一向忠厚老实,遇到事情不会拐弯抹角。因为刚直不阿,不愿意违背良心办事,得罪了一位钦差大人。在此期间,造办处丢失一件甚得乾隆喜爱的水胆玛瑙玉器,并且进行行文查办。因此,祖辈遭受污陷和诽谤,受到奸人的迫害而被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刑部大牢。当时,祖上与造办处的玉雕名匠朱时云是拜把兄弟,案件虽然涉及其人,祖上却是一个人顶了下来,没有连累于他。此后不久,朱时云以其生病为托词,潜逃出皇宫。就是这桩冤案,曹家人受到牵连,遭受坏人的追杀,因而被迫隐名埋姓,流落他乡。”说到这里,他眉头紧蹙,露出苦楚的表情,转回话题说:“后来,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继位,丢失的玛瑙玉器竟然在贪官和珅的家里搜查出来。曹家的冤情终于得到澄清,真相大白于天下。”
郑先瑞追问;“曹家的冤情应该可以澄清了。”
曹本奇的语气越发沉重了;“可是,祖辈早就风光已去,神魂不在了。这几年,千里荒灾,生活颠沛流离。我就一路辗转,逃难来到了岫岩。”
郑先瑞得知缘由深表同情,简单地说出自家身世:“本奇兄,郑家的祖辈也是于乾隆时期离开京城,举家迁至岫岩定居的。我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矿山家业以后,看到玉雕业的发展商机和利润空间,就决定开办磨玉作坊,准备发扬光大神奇的玉雕工艺。”此时,他大开眼界,至诚至恳地接着说:“本奇兄出身于玉雕世家,学识渊源,家传笃厚,是一位技艺独到的专业人才。我诚意聘请本奇兄来到郑家施展技艺,必将委以重任。”
曹本奇谦和地说:“本人谈不上技艺独到,只是自幼学艺,得到祖辈的一些真传。”
郑先瑞妥善地做出安排:“现在,我是珍惜人才,求贤若渴。本奇兄来到郑某这里,不必坐在水凳雕磨玉器。只要施展和发挥才能,为徒工们构思和设计玉器,做出绘画与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能够把郑家的玉雕工艺逐步地提高上去,前景就大为可观了。”
曹本奇所见略同,爽快地答应下来:“郑老板为人仗义,睿智可嘉,韬略气度不凡。发展玉雕工艺就要思维开阔,善于经营,才能做出表率。遇到知己的朋友,我就不想荒废手艺,要把掌握的技术奉献出来,帮助郑老板。”
郑先瑞见解独到,畅所欲言:“本奇兄说得好。初创基业,我就打破以个人或家族为单元的封闭式保守惯例,率先开办组合式的磨玉管理体制。现在,作坊里的青年徒工,就需要一位具有开拓意识,擅长绘雕艺术的内行人来管理。有了本奇兄的鼎力支持,郑家的生意就将如鱼得水,前景大有希望了。”
曹本奇推心置腹,说出了真实想法:“郑东家的言词过奖了,兄弟之间大可不必客气。本人流落他乡,经历过艰苦磨难。在贫困潦倒之际,连冻带饿地昏倒路旁,正是路过的郑家夫人救助了我。本人受到夫人的恩惠,理应报答才是。如今,得到东家的赏识和善待,生活能够安定下来,一定尽心尽力。”
郑先瑞知才善用,请他来到磨玉作坊,把作坊里的一切事务全权地交给曹本奇管理。
东家聘用新人,曹本奇接管了全部事务。沈贵安从主管的位置被顶了下来。因此,他有些看不开,心里窝囊,一度消极怠工,变相地进行抵触。在此期间,师徒之间明争暗斗,相互闹得很僵。暗地里,沈贵安为了发泄气愤,串通几位要好的徒工,对待曹本奇设计的玉雕方案不欲采纳,不接受安排的活计,存心想把曹本奇挤出郑家的玉器作坊。
郑先瑞知道师徒产生矛盾,对待沈贵安进行了批评。沈贵安嘴上不说,表面顺从,心里却是有很大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