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
面馆门前的老柳树,在炎炎烈日的照耀下枝繁叶茂,葱茏绿郁的树冠之下,垂了一块浓浓的树荫,树荫下面放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台。过往的行人,时常地来到树下乘荫纳凉,或是坐在石台上歇息小憩一会儿。古韵悠悠的老柳树下,成为人们休闲聊天的好地方了。
这天半晌,雨过天晴,街道上清爽如洗。店门上的“绿面馆”三个大字,在阳光的沐浴下分外灿烂,越发耀眼夺目。
两位衣着讲究的中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从斜街的道口走过来。他们迎着日光,经过面馆门前。
其中一位身穿蓝色丝绸长衫,紫色的丝质马褂。瞧见“绿面馆”的大幅匾额,与同伴闲聊:“哎,崔玉贵,这条避静的老街,何时冒出个绿面馆来?小小的店面,亮出的招牌倒是不小,真是刺人眼目。”
另一位身穿褐色丝绸长衫,灰色短身马褂。他抬手遮在眉上,瞅着匾额说:“是啊,李大总管。一个不起眼的小面馆,竟然打出这么大的幌子招牌,这不是纯粹虚张声势吗?”此时,望着匾额的大字,他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讥诮地说:“哟,匾额上的大字倒写得不错,字迹苍劲健硕,笔力丰满润泽。难道面店的內厨手艺,还会有什么超人的绝活吗?”
蓝衫人中等个头,长方脸高颧骨,眼睛不大嘴巴不小。不屑地谈论:“哼,这还用说,打出这么大的招牌,就是吹嘘炫耀,意图在于招揽生意、吸引顾客呗。”
褐衫人身材适中,椭圆型脸庞,大眼睛小嘴巴。他拨愣着眼珠,提出建议:“李大总管,咱们办完公差,时间还有空闲,干脆就到小店里瞧瞧。就这个磨盘大点的小面店,到底能够搞出什么花样货色?竟然自不量力,挂出如此大的幌子招牌。若是名不符实或是伺候不周,咱们就叫里面的内厨当众出丑,将其教训一顿。就算是讨个乐呵,找个趣事解解烦闷。”
蓝衫人也随声赞同:“嘿,那就进去瞧瞧呗,权当是看个热闹、在此歇个脚儿。”随即,他撇着嘴角说:“这些小民百姓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山高水浅,竟敢在皇城底下虚张声势,胡吹乱擂,他们还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呢!”
二人来到门前,跳下马背,将马匹拴在门旁的石桩上。然后,派头十足地走向店门,门框的对联又将目光吸引住了:
绿面烹得三鲜美
汤汁调出五味香
褐衫人兴趣盎然,不由地开口朗诵。他的脸上呈现出探究之色,品味着涵义说:“哟,这幅对联看似通俗简额,却是格调高雅,文笔的造诣很深啊。而且措词精妙,具有超凡的意境。其中的三鲜之美,是聚集天下美食的代词和总称。而五味之香,又是凝集醇香百味的佳酿之首。运用如此蕴意深奥的词汇来宣传一道面食,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或许,面馆的厨艺确实有其独到的创意和绝活呢。”
蓝衫人凝视着词联,眼神由鄙夷渐渐地归于赏视,开口赞美:“一个小小的面馆,招牌的笔墨飘逸遒劲,措词也是别具风格,而且字迹清秀灵活,自成一体。”
说话的工夫,二人款步地迈进店门。
小店里不很宽敞,看上去窄窄巴巴。两位左右地巡视半圈,感觉饭档太小,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店小二迎上前来,为之擦凳让座,恭敬地问侯:“欢迎贵客,给二位上两碗汤面?”
蓝衫人眼皮朝上,撇了女人腔说:“我们路径此处,瞧着面店不大,招牌倒是不小。既然走进门来,就想见识一下小面店经营的是何等货色?”
小二听见话里带刺,感觉来者不善,戳在那儿不知如何回应。
郑如玉穿着伙计服装站在客厅里边。走上前来,样子彬彬有礼:“欢迎贵客光顾!我家的汤面独有风味,别具特色,招牌也要新颖一些,显得与众不同。二位不嫌面馆简陋,就请落下座位、品尝一下这里的汤面吧。”
褐衫人阴阳怪气,冷脸嘲讽:“哟,说得倒是好听,不就是区区的一碗汤面吗。真是夸大其词,自不量力。一个土鳖的小面店,还能把汤面搞出何等新鲜特色?”
郑如玉冷静沉着,表情不卑不亢:“我们的招牌是绿面馆,经营的汤面当然就是绿色面条了。”
“呃,绿色面条……就是把白色的面条鼓捣成了绿色?”蓝衫人蹙着眉头,目光里闪射出质疑的神色,语气越发尖刻:“你们若是在汤面里添加有害颜料,欺骗诱导顾客,吃进肚子里就会危害健康。”
此时,庄润田在厨房里干活,听到前厅有人争讲,走出来调解:“二位贵客,我们的面条是用绿色菜汁调制而成,对于健康有益无害。”接着,他示意客人坐下,礼貌地恭维:“二位贵客光临小店,恳请品尝汤面之后,再对食物做出批评指正。我们一定接受建议,改正提高。”
客人的脸色缓和一些。蓝衫人落下坐位,傲慢地催促:“你们自吹面条新颖,独具特色,倒是端上汤面让我们瞧瞧呀。”
庄润田立即吩咐:“小二,给客人端上两碗绿面。”
小二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不一歇儿,小二将两碗汤面端上桌子,小心地放在客人面前。
两位带着挑剔的目光,凝视地朝面碗瞧去:面条翠绿晶莹,光洁可鉴,上面放有少许的香菜、胡箩卜丝等辅料。食品清汤丽水,色泽绿中缀红,看上去鲜艳美观,感觉香味扑面、十分诱人。
褐衫人筋着鼻翼轻轻闻闻,就有了垂涎的口水。他舔了一点汤汁,咂着舌尖赞美:“汤汁甘淳适口,滋香四溢,味道还真挺不错呢。”
蓝衫人拿起筷子,夹起一缕面条,裹在嘴里品嚼之后。爽心地说:“呵,面条口感不错,柔韧劲道,色味俱佳,带有一种清纯的茗香风味。”
郑如玉聪慧地说:“绿面滋香味美,品色俱佳,还有一个典雅的面名呢。”
褐衫人好趣地回问:“呵,一碗汤面,还能称出何等美名?”
郑如玉吟诗作句,张口就来:“这种汤面的名字叫‘玉树生香’。”
“玉树生香?”蓝衫人似乎有感兴致,嚼着面条说:“面名确实挺好,富有喜庆之意,蕴含一种吉祥美好的味道。”接着,他慢悠悠地作出句子:“面条好吃……绿上点红,汤鲜如茗,色彩新颖,品味悠长。”
庄润田灰谐幽默,较真地调侃:“两位贵客品尝之后,再对绿面评论评论。外面挂出的招牌实不实在,是不是胡吹乱擂?”
褐衫人改了口气:“这种汤面别出新彩,厨艺不俗,挂出再大的招牌也不算吹牛。”
蓝衫人便是搭腔闲谈:“听得几位口音,可不是京城本地人吧?”
庄润田回复说:“我们来自东北。二位感到汤面适合口味,就请常来光顾小店。还请多多包涵,多多照应。”
蓝衫人又细致地盘问几句:“呵,这种绿面极富创意,厨艺很有特色,发明绿面的厨师叫什么名字?有多大年令?”
庄润田指着郑如玉,为之介绍:“绿面的发明者就是这位厨子,大名:郑如玉。年龄二十岁。”
蓝衫人瞅瞅对方,夸赞说:“小厨子年龄不大,却是厨艺独到,很会做生意呢。”
家燕也凑上跟前,跟着捧场:“我家的厨子不仅会做生意,而且天资聪明,博学多才,书法的技艺独树一帜。店铺门前的匾额和楹联,就是出自郑如玉之手,是他亲笔措词书写的呢。”
“是吗?店铺的字联和招牌,就是出自这位年青人之手?”褐衫人眨眨眼珠,露出惊讶的神色说:“门外匾额上的几个大字,书法遒劲有力,雄健飘逸,确实不错。店门的楹联也是热情漾溢,简洁明朗。将之绿面的风格特色,口感味道,宣传的十分到位。方才不知底细,我以为这种健硕丰满的大字,巧妙精辟的楹联措词,一定是位笔墨造诣高深、大有名气的老学究书写的呢。”
蓝衫人吃得尽兴,接着说:“是啊,匾额的大字气度不凡。门联的措辞也是生动贴切,写意灵活。将绿面的醇香品味描述的恰到好处,巧妙极了。”
吃过汤面。褐衫人掏出一锭银子,往桌上一放。二人起身离开座位、走向门口。
家燕拿起银锭,赶快招呼:“请客人等一下,老板还要找回剩余的银子呢。”
“剩余的银子,就算是一点赏银吧。”蓝衫人回了一声,两个人迈开大步、脚步匆匆地走了出去。
二位走出店门,来到马桩跟前、解开马栓。金老板拿着剩银,追出门外。这个时候,客人跃上马背,催马加鞭地淡出了视线……
店铺门前,老柳树下的石台上,坐着一位白须皓首的耄耋老汉。老人姓周,一生饱经世故,见识广泛,家住在附近。在街坊邻居当中,顶数这位老人年纪最大,故此称谓:周爷。
夏炎天儿,周爷时常来树下乘凉,或是坐在石台上观赏风景,聊一聊佚闻趣事,也是老汉享受暮年的一桩美事了。一来二去,周爷与金老板混得很熟。
此时,周爷摇着芭蕉蒲扇,眯觑着老眼瞧过光景。回过头来,看见金老板站在门口。他放下蒲扇,捋挲着自己半秃的脑顶,乐呵呵地颤着老牙说:“金老板,这一回,你可是剃光了胡须,要露出‘脸儿’啦。自今日起,你这个不起眼的小面馆,就要生意兴隆,即将在京城里红火起来喽。”
金老板听到奉承,转过脸。周爷面带喜色,样子有些神秘,金老板一时茫然不解?他摸摸自己稀疏的胡腮,虚心地讨教:“周爷,这话您是从何说起,怎么见得呢?”
周爷捻着胸前的花白胡须,话语慢条斯理:“嘿嘿,这还用问?你知道方才那个穿兰色长衫的人是谁吗?”
“是谁?”金老板目光一怔,现出了惊愕之色。
周爷咧嘴一笑,脸上叠起菊花般的褶皱,眼帘觑成一条缝儿。他用手反拍一下膝盖,炫耀地告白:“呵,你猜那位客人是谁?他就是当今皇太后身边的总管太监李莲英。这位大名鼎鼎的宫廷红人吃了你的绿面,小店的汤面就不愁卖喽。况且,这份绿面色泽新颖,在京城独一无二。以后,店里的汤面恐怕要供不应求喽。”
事发突然,金老板愣了一会儿,接着,他笑逐颜开,洋溢出满面喜色。
果不其然,正应了周爷所言。自打那日起,绿面的生意名声鹊起,买卖兴隆,店铺里门庭若市。
郑如玉等人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他们改良和增加花色品种,陆续地推出新的风味特色。例如:菠菜面、韭菜面、芹菜面、西红柿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