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雍小英的头像

雍小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1/18
分享

自我意识的奔突 ----读《作品》2021第12期《黑匣子》

《黑匣子》是《作品》2021年第12期网生代栏目的一个短篇小说。作者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张沪佳。小说不长,但是意象丰沛,直击现代人的内心困惑和精神孤独。信息化时代网络发达,看似众声喧哗,人人处于热闹的交际场,实际,在屏幕背后,文字、图像、视频背后,藏着多少孤独的灵魂。人人被裹挟在信息密码中,匆匆忙忙,热热闹闹又冷冷清清。主人公王福来是大三学生,期末考试时遭遇考试作弊的污蔑,退学后成了一位摄影师。他借助相机讲述内心的故事,却发现现实与虚拟之间巨大的落差,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内心极度空虚和疲惫。他不断反思调整,还是在悲伤和彷徨之间摇摆。自我,是什么?行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求释怀、快乐和满足,却不断地增添新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都想放弃一些东西,又想获取一些东西。放弃的不一定真能彻底放弃,明知不可为,可还是抱着一些不舍和幻想,在取舍之间是一颗肉心的单打独斗,揪心、失眠,无以言说。想要获取的又是什么?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怎样去获得?获得了就真是想要的原状吗?

小说开头借鉴了卡夫卡《变形记》的手段。遭遇污蔑无处申辩的夜晚,王福来来到二十四小时咖啡馆,深夜十二点自己变成了一个苹果,苹果皮一点点脱落,果肉干瘪后变成薄片进入真空食品包装中。他自己只剩果核。两个小时后自己又变回原型离开。但是苹果皮已经燃烧。当灵与肉脱离,不再顾及外在的东西时,他似乎明白了也释怀了。这个魔幻的情节应该是主人公第一次蜕变,遭遇人生打击的时候,总要失去或者舍弃一些东西。这是第一个画面。

第二个画面更有寓意。主人公穿越黑黝黝的车行隧道回自己破烂糟糕的住宅区。作者写到:“当隧道覆盖在他头顶的阴影全部消失的瞬间,月光凝成了一束明亮的光,在他身后的世界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月光引路,身后的世界已成过去,重新走一条路或许艰难,但是还有月光。如果说,第一次蜕变是梦幻般的虚拟现实,这一次则是现实的写照。移步移景,从心灵到现实,是一次质的飞跃。行走的脚步已经证实了遭遇打击后的重新振作。

接着出现的画面,直接把小说的主题故事引出来:小区内人工河堤岸边柳树下,坐着污蔑他考试作弊导致他大学退学的女老师。女老师大概是想找王福来道歉的。但是王福来没有理她。这里,作者不是单线性详细叙述遭遇污蔑、退学的事。而是加入了女教师个人的人生不易。同样寥寥数笔勾画出被生活重压的女性形象。女教师年轻漂亮,但是一肚子苦水,抱怨老公、婆婆、孩子、家庭、领导、同事、学生......似乎没有一样能让这个老师感到值得和幸福,她也是一个生活的苦行僧。因而,在对待王福来的事情上简单粗暴,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也正是女老师的苦水倾吐,让王福来坚定了退学的决心。作者在这里有大块的留白:谁又能摆脱生活的不如意?即使是美丽漂亮的大学女老师,她也有如此深重的心里负荷。如果不是王福来的情绪奔溃在老师面前坐地大哭,女老师又哪来的机会和学生一起痛哭不止?的确,生活中的人,某些时候真的需要一场淋漓的毫无顾忌的痛哭来缓解心里压力。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恰当的机会,只能生生的克制住,让小小的心脏一次次承受不堪承受之重。

六年过去了,主人公的记忆越来越明晰,业余时间他选择了摄影,那些记忆的过往都成了他镜头中绝佳的画面。成为全职摄影师之后,他想接近认识的和拍过的人的内心,但是却发现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屏障,新的疲惫和迷茫袭来。在此,作者继续使用了“二次元”的手法。小说中的“我”,王福来的变身出场,乘着相机摔坏的瞬间钻进了相机中。这个“我”在相机中以不正常十分痛苦的心境窥探自我,寻找真实的自我,祈求一种化解各种生活矛盾的极限平衡。幻觉产生,“我”随风飘飞,精神自由发展。寄居在相机中的“我”,逐渐领悟到,机器在操纵人,人的行为是一种被支配的选择,人的自由是一种可操纵的自由。在相机的众多照片中,人的眼睛不堪重负,人的心情也格外低落。

小说就是这样逐步剖析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突围,在寻找和重塑自我的过程中,迷茫、痛苦、空虚、悲伤、失落......最终要面对,也要释怀。小说结尾,黑匣子中的我说:让王福来也住进黑匣子中去。记录数据,重组数据,操纵也被操纵,从小孔里看世界或许也不错,自我意识和生活现实就是这样纠缠往复。这或许就是现代人精神的迷宫,越突围越迷惑,越迷惑越不甘如此。

谁也无法避免与这个社会产生联系,谁都要扮演多种角色,谁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心灵述求,成长是一次次蜕变的过程。村上春树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坚守信仰,坚守自我或许不易,但是总要向前看,总会看见一些亮光。也许,这即是黑匣子的隐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