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我引以为傲的地方
文/张文进
从时间的河床深处翻出诸多关于故乡的图景、物件和故事,它们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这就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故乡,总是不尽相同。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
在我看来,故乡是一首诗歌,由诸多的意象构成的一种意境。可能是一个村落,一处陂塘,一道山岗,一片树林,一盘石磨,一把镰刀,或者一声婴儿的啼叫,一座野草萋萋的坟茔……因为,无论哪一个意象,都会让我们萌生思乡的情愫,在心底低吟那首幽长的诗歌。
时序更迭,光阴荏苒,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能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之一的就是文化,文化不但是人类情感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更是时代的标记。用文化的形式传达人类美好愿望、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时代的文化,可以看作是时代的缩影,反映的是时代的心声。而我的故乡,就融合了这种文化。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更是北魏灵太后,治国清明,所以镇原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
黄土文化的生动呈现离不开脚踩黄土的真实感,离不开与黄土亲密接触的直接体验,更离不开对生活本真的由衷热爱和对黄土的那份情感。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村民常年在庄稼地里精耕细作,务农是首要任务。在我印象中,故乡还有潜夫墓,寇家庙、大槐树、石羊、十里墩、庙宇、崖窑、土堡子等历史性地标符号。每次回家我都浮想联翩,故乡有更多更广泛更全面的文化生活,则是融入和表现在人们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的。比如农耕文化,包括农具用具的制作,以及劳动号子;建筑文化,包括造屋上梁、雕梁画栋、石门、石磙、石碾、石磨、石臼;风俗文化,包括请客送礼、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再比如饮食文化,包括做年饭、做老席、做豆腐、杀猪宰羊;民俗文化,包括耍社火,都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号子也是一种文化。最有名的莫过于抬夯号子是一种地域文化,我不知道,但对我的影响却是深刻的。高亢嘹亮的号声响起,每个人身上充满了力量,男人们光亮的脊背上的汗水,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油珠子,顺着颈脖往下流,宛如淙淙细流,用毛巾擦上一把,不一会儿汗珠又会沁满后背,在阳光的照射下,豆大的汗珠泛着光,成了一道力与美的风景线,从古至今劳动号子创造了人间更多奇迹。
社火更是故乡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它既是一种祈祥纳福、驱疫逐魔的民间祭祀活动,更是春节期间群众性的自演自娱活动。正月十五这天,来自各路的社火表演队伍,扭秧歌、舞龙狮、划旱船、踩高跷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的社火节目。俗话说:“庄户人家要作乐,骑着毛驴耍社火。”临泾镇毛头村是有名的文化村,农民社火队成立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风雨无阻,从没间断过;现有演职人员近60人,演出时身着各色艳丽的服装,耍着威风锣鼓、旱船、秧歌等节目,每次演出前来观看的群众拍手叫好,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们常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对于临泾人来说,正月赶集看社火,才能体会到十足的年味。临泾社火自古以来有毛头、祁庙、石羊、良韩、十里墩等社火队外,后来发展起来有耿原、路壕、柳咀、桃园社火队,一个群众性的文化娱乐群体正在掘起,为弘扬当地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故乡这里的人们对秦腔更是情有独钟,个个爱看戏,人人都能吼上两嗓子,受这种浓厚的戏剧氛围熏陶,也深深感受到了秦腔这一古老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舒心的时候,在自家院子或高山顶上吼两声秦腔,肚子放出了慢气,就能舒服多半天。提起唱戏就和庙会分不开。故乡焦家渠村,光绪末年出了个进士焦国理。他中进士后,在本村古庙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雕梁画栋的玉皇宝殿,民国初年又新修一座戏楼。这座戏楼比别处的戏楼高,看戏要仰着头看。庙基比戏楼更高,进庙须上九级台阶。庙会正期是五月十三,要唱三天四夜的“不倒台”戏,就是从第一夜挂灯开演起,一本连一本,一折接一折,一刻不停地连唱三天四夜。后来一些庙会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秦腔戏的演出。在临泾毛头大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春节和农闲时节,故乡“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在毛头隆重举行,精彩的演出吸引众多群众观看,秦腔《三滴血》《三娘教子》《李彦贵卖水》《血泪仇》《铡美案》《洪湖赤卫队》《红灯记》等,演出现场,演员声情并茂,唱腔、道白时而欢快喜悦,时而悲愤凄凉,一招一式彰显身段功夫。台下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如今秦腔在当地仍然盛行,家家户户遇到大凡小事,请一台小型剧组来助兴,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传承秦腔艺术不断向纵深发展。
皮影,又俗称“牛皮灯影子”。因为是戏,有的地区方也叫“牛皮灯影子戏”。皮影诞生于窖洞,所以只有在窖洞里看皮影戏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艺术滋味。今年76岁的皮影老艺人王进礼。从1965年起,王进礼就与八名能拉会唱的当地戏迷办起了临泾镇皮影戏班子,一干就是60个年头。如今他仍奋斗在皮影事业的岗位上。
王进礼祖辈有着传承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父亲在当地耍社伙、唱戏,样样在行。在父亲的熏陶下,王进礼自幼拜师庆阳秦剧团刘正中、镇原六一剧团刘正明、王生华学习唱腔,拜师镇原绘画名人祁恩富学习雕刻技术,学会并掌握了秦腔、眉户戏的唱腔艺术精华和高超的刻制技术绝巧。皮影戏的操作授传于焦存和等几十位老艺人,在武戏上双手能挑四个皮人作战转身对打、骑马对打等50多个动作。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贫困,农村文化事业十分落后,全县仅有六辆马车电影队,年承担24个乡镇的放映工作,每个村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王进礼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四处奔跑,打听得知平凉泾川有人出售旧的皮影道具,他便东凑西借了300元买回了皮影戏箱。当时农家点的是煤油灯,皮影戏也叫灯影子。从此,他的灯影戏就在周围传开了,不到几天的时间,周围几十里路村庄的农民都来请他唱戏。他的戏班子在临泾十里八村巡迴演出了皮影戏。后来他的皮影戏不但在镇原出了名,还在庆平地区深受人们的欢迎。
镇原铜杆唢呐是镇原特有的民间器乐,是家乡的乡音!镇原铜杆唢呐传统曲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独特!民间的婚丧嫁娶、庙会等民俗活动场面都少不了铜杆唢呐来营造气氛。 甘肃省民间艺术大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祁和平,就是镇原县临泾镇祁庙村村民,他从1990年开始组织唢呐班社活跃在庆阳、平凉地区进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演出。他本人于2005年5月参加了电影《大山深处的保尔》拍摄,使镇原传统唢呐《小开门》首次被搬上了银幕;经常参加市县举办的一些大型文化演出活动;2014年1月庆阳市文广局新闻出版局授牌祁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唢呐艺术传习所》,祁和平不忘初心,乐于传承,为了镇原唢呐后继有人,为了把唢呐艺术做大做强,为了搞好传承,他成立了“庆阳祁和平唢呐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先后在祁庙村自己家里、临泾镇街道、镇原县街道挂牌办唢呐培训班,收徒传授技艺,并先后被镇原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临泾镇祁家庙明德小学聘请为非遗兴趣班课外艺术辅导老师!为镇原唢呐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性的作用。
故乡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根,他陪伴我度过漫漫的岁月,成为我人生中难以忘却的圣地。书画的精粹,要属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书画家,他们的艺术风格无不为陇东乃至西北地区添姿增辉。有的在全国享名,他们的书画法度严谨,技术精湛,自成一体,书法神逸飘渺,给人以古朴清雅、静穆闲逸的印象。清末举人张宸枢,擅长书法,喜于词章,无事即染翰临池,经过奋发学习,苦心钻研,一举盛名陇东,跃入西北书法名家之列。史载东汉武威太守李恂,每次回到家中不是带上银子,而是带上文学书籍和字画送给乡民成为最早的文化传播者。焦国理、焦澎生、张元山、蒋瑞清等擅长书法,丹青妙手,造诣颇深。
笔歌飞花雨,墨舞起和风。在临泾现代书画创作中,已故的席沟圈村民间书法家邓博五先生从8岁开始习字,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庄重雅致,笔力遒劲,自成一体,特别是一笔“虎”字写得很有神韵,所画墨竹、墨兰淋漓尽致,有好多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蒋玉书以王羲之草书为基础,创作了“十八鹅”,称誉于陇东。其楷书尊从清朝第一状元王杰,书体自成一家,“论语”一节在国内太原参展,好多作品流入国外。他们的书法在陇东也都颇有名气。2000年后出现了焦宏泽、贺小龙、包建新等知名书画家,书画成了故乡声名远播的一面旗帜,为繁荣当地文化增添了光彩。文革期间,好多书画被销毁,大量墨宝遗失,尽管如此,临泾爱好书画的人们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将许多艺术价值很高的珍品保存了下来。收藏家新堡村秦继堂先生收藏古今名人字画100多幅,祁焦村还有一位姓焦的老人家为了保存张宸枢等名人字画,将字画装入寿棺埋在地下,结果寿棺已朽,字画犹存。收藏书画成为故乡人们一大爱好,现在每家每户都有收藏书画的书柜和木箱,到了大凡小事和春节期间,将书画挂在自家院子的客房里,来客人了看的是谁的字画好,而不是看谁的地方有多阔气和家里钱多,人们把字画作为传家宝。
一座座窑洞立在黄土高原之上。窑洞窗户上贴着形态各异的红色庆阳剪纸,给陇东大地增添了明媚的色彩。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淳朴典雅、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祈求福寿平安、子孙繁衍、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刺绣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居所里的主要装饰品和陈列品,龙飞凤舞,式样繁多,绚丽多彩,相映成趣。妇女们农闲时绣香包、绣枕头、绣鞋垫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品日益活跃。女人中多数能飞针走线,在故乡传统文化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前“高原妈妈”项目是由王氏集团董事长王志强先生策划投资、发起,甘肃高原妈妈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社会实践创新项目和可持续发展类公益项目。该项目以刺绣艺术产品为载体,以古今中外著名书画作品为题材,引导扶持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在故乡分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班,老中青齐上阵,使“高原妈妈”们实现“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农村社会问题,助推乡村振兴,使刺绣行业不断向产业化纵深发展。
在剪纸艺术方面,临泾镇剪纸艺术独具一格,题材非常丰富,成绩显著,家庭主妇用小小的剪刀剪出了金凤凰,如民间剪纸大师祁秀梅,从山沟沟里剪出了国门。很多作品被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友人收藏。今年76岁的甘肃民间艺术家张粉兰,刺绣的老虎、百寿牡丹图、蟠桃祝寿、锦绣前程、沙秀、荣华富贵牡丹、长命锁、绣花鞋、鞋垫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近年来镇原知名企业家刘宝玉,利用本村的闲散地,投资兴建了王符碑廊文化中心。该中心有书法石碑500余块;于右任书法研究所“焦宏泽书法馆”在临泾祁焦村落成,建有百米书法石碑,共计116块。这两座地标性的文化建筑,无疑是故乡文化延续的源泉和动力,必将为进一步凝聚乡村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故乡,也许就是在天底下这么一块方寸之地,生命在轮回,祖宗的血液在每个后人身上流淌,无论身在何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日子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健康,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得意时会触景生情,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山一水。如今故乡已大浪淘沙,到底沉淀了什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辛勤劳作,书写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方黄土养一方人。故乡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数千年来成为人们多元一体的精神纽带。它深深渗透到了故乡人的血脉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中,成为人们进行内外沟通的媒介和桥梁,成为故乡民众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不得不说,故乡,是我引以为傲的地方!当我们回望故乡山水田林之美,品味故土物华天宝之荣,传播乡亲倾心奉献之爱,感悟乡邻热土亲缘之情的时候,我们也有深深的叹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参透这个情字呢?
故乡总是那么善解人意,总是那么淡泊纯真,故乡父老浓浓的乡情、温馨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始终是深情的牵挂、无声的教诲和有力的鞭策。
最常念叨的地方往往就是最亲近的地方,最爱唠叨你的人往往就是最爱你的人,故乡和母亲就是如此。每当想起父老乡亲,每当想起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心中便充满希望和激情。
故乡是根基,看见故乡就不会东张西望;故乡是力量,想起故乡就不会犹豫徘徊;故乡是港湾,忆起故乡就不会孤单寂寥。故乡的风光,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那片彩云;故乡的父老,是我心中永远不能割舍的牵挂;故乡的恩泽,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淡漠的感怀;故乡的发展,是我心中永远不能满足的期待。
张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