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原载《问鼎》杂志)
夏云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考的阅卷和登记分数都是手工操作。八迪河中学考生王前,曾经差一点儿因为试卷登分出错而名落孙山。
八迪河是大别山南麓巴河源头的一个小集镇,是八迪河管理区所在地。从扬子江北岸的巴河口逆水而上,拐过九十九道弯才能抵达八迪河。虽然这条河汇集了周围八条山溪,但平时流量并不大,深不过膝,只是到夏天汛期才会涨水。
那个年代,乡镇以下几乎每个管理区都有一所中学,学校教师也是以本地人居多。
尽管地势偏僻,经济落后,但这里自古耕读传家,民风淳朴。譬如,在同姓聚居的宗族,往往会传下几石(读担)祖田,其租金主要用于祭祀和族中穷人家聪明的孩子念书。
八迪河中学有位教数学兼高三班主任的高老师,他父亲就是在解放前靠祖田租金念过几年私塾,他本人则是在解放初上的师范。
那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高老师打死也不相信,自己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王前同学数学不及格。
第二天天还未亮,高老师就起床,自带盘缠,跋山涉水,步行四十华里到县城搭上早班车,晚上才赶到省城 ;次日一大早,摸到了省招生办公室,硬是查出了王前数学试卷上漏登的30分。正因为高老师这一趟奔波,才使王前的命运实现了惊天逆转,顺利地跳出了“农门”,被省金融专科学校录取,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而高老师则因为在往返省城的路上,被冷水浸了,引起肺部感染,咳嗽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都未见好。当时正值山洪爆发的季节,河水猛涨,高老师是抄近路 ,一面单程就过了三条河,其中两条河是脱了裤子淌过去的。作为教师,高老师当然懂得热人不能过冷水河的常识,但他去的时候急着要赶班车,下水之前没有歇一会儿;返回的时候,既兴奋,又急着要赶到县招生办公室送达查分手续,每次过河之前都没有来得及休息,因此就落下常年咳嗽的病根儿。
那时的师生,情同父子。王前兄弟姊妹多,家庭很贫困。入校前,母亲向邻居借了几个加上自家鸡下的一共凑到20个鸡蛋,让王前去酬谢恩师。
高老师当年是“半边户”,家属在乡下务农。虽然从自己所住的王家岗,去高老师的高家湾有十多里崎岖小道,可对于王前这样的山里伢来说的确不算什么。那天上午,王前到得很早,原打算早去早回,然而,高老师和师娘非留学生吃餐中饭不可。饭桌上,不仅有一碗山里人平时吃不到的腊肉,还把王前送来的鸡蛋炒了一大盘。多少年以后,王前一直记得那是他上大学前吃得最好最有味的一餐饭。
在上大学和工作的头几年,王前每年正月初一雷打不动要先到高老师家拜年。但后来,他在省城娶妻生子,加上人到中年各种责任上身,回老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当初结婚时,女方家庭条件具有压倒性优势,王前自然也就患上了“妻管严”。在城市长大的妻子,常以在老家住不惯为由,不愿意回山里,即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当然,只要回去,就算没有时间见面,王前也会托人给老师带点好茶叶或者止咳润肺的保健药品,尽管后来高老师已退休。
一晃已经快二十年没有见到高老师了,王前偶尔给老师家里打个电话时,电话另一端往往先传来两声咳嗽,不用说话,他就知道是高老师。然而近几年,王前实在太忙了,慢慢跟高老师断了联系,只是听说,在老伴过世之后,老师一直生活在八迪河附近丁家坳的女婿家里。
所在学校早已专升本改称省金融学院,尽管王前是一名普通教师,可他对家乡考生一直很热心,帮忙出主意、找路子,每年都或多或少帮助一些考生录到了本校或省城其它高校读书。 那时农村人除了送点土特产之外就只有从心里感激了,尽管老婆为此埋怨他既贴工夫又欠人情,但王前还是很乐意,他忘不了自己高考时高老师的倾情帮助。
到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世风日下,再找人帮个忙光耍嘴皮子不灵了,需要银子“打点”,当事人也“懂板”,愿意先拿点“运作费用”出来让王前找“门路”。他往往既能把事办成,自己又不亏,渐渐地,他觉得帮人家孩子录取了比较理想的学校,赚点钱也心安理得,这也成了家里一项收入不菲的“产业”。
后来,高考录取程序不断改进,直到全部由电脑和程序控制,极大地避免了人为的干预,同样的志愿,分数相同的比语文分数,语文也相同比数学,由此类推……实际上是开不了什么后门的。
尽管如此,王前的“产业”却因“惯性”而停不下来,加上房贷车贷,孩子培优,压力山大,这项收入,他怎么也舍不得丢,只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服务的对象,以在省城做生意的老乡为主,也有少数在老家的人。考前就开始联系,分数公布后,对那些分数刚刚过线、自认为没有把握的考生,他会让其第一志愿填报某个学校的冷门专业并服从调剂,其它的志愿照填,向每位考生家长收取几千元钱,家庭条件好的多收点(甚至上万),条件差的少收点,话不说死,没有录取的如数退还。就这样,每年他先收取多名考生的钱,退掉未录者的预收款,总能成功录取几个,不仅净赚几万元,还能博得不少感激。
这种赚钱方式,有时候连他自已都不敢相信,真是简单而又可笑,因为成本几乎为零。
其实,那些考生都是正常录取的。王前根本没有拿钱去“打点”学校领导和招办人员,他只需要在按批次录取那个时间段,眼睛紧盯着电脑,发现自己关注的考生被录取的信息刚一上网,立即打电话给家长报喜就好。
这天,老家有位考生被录取了,王前抢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对方。
“喂!喂--,是丁大哥家吗?”他用普通话问道。
“哎,哎--,你大声点儿,你是哪位?哦, 我不是。我女婿他不在家,你有什么事?咳!咳!”老人显然有些耳背,说话中气不足,末尾的两声咳嗽很重。
“哦,我是给你们报喜的,跟您说也行,您外甥丁龙已被省金融学院正式录取了,你们现在上网就可以查得到。如果你们那里手机信号不好,用电话机查询也一样的。”
“太好了。谢谢!谢谢你给我们报喜。咳咳!”
“等您女婿回来您告诉他,他托人交给我的七千块钱,走关系都用完了,但总算把事儿办妥了。”
“哦,那太谢谢你了! 唉,只是我女婿一时半会儿还不方便,他为了还债和挣学费,一直在采石场干活,前两天不小心砸伤了腿,还住在县人民医院啊,咳!咳咳……”
又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传来,这声音令王前心里突然一震,他说了句:“哦,哦!那么严重啊!我还有事,再见!”后,慌忙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清早,王前急忙驱车两百多公里,赶到老家的县医院,将七千块钱退给了从未谋面的女婿丁大哥,说是那个帮忙的人听说考生家里出了事,昨晚上把钱退回来了。离开的时候,还送了五百块钱给丁大哥,嘱其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头天晚上,当王前从老婆手中要回这笔钱时,老婆死活不依,王前冲老婆大叫:
“这个钱我能赚吗,他就是当年帮我查分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