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益民的头像

肖益民

网站用户

诗歌
202012/05
分享

高岭村巨变


肖益民

 

这里是香蕉的故乡

这里是桑椹的天堂

这里的风光无限

这里有七彩田原

这里花团锦簇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小桥流水

三月里草长莺飞

可听取蛙声一片

萤火虫提着灯笼

沿着秋夜的路径

把安祥和宁静

带给广场上休闲的村民

朴实的民风

高尚的品德

赢得了赞颂一片

这里邻里和谐

家家和睦

这里乡风文明

有着省级文明村的美称

湛江美丽的乡村

 

遥想明朝末年 

饱经风霜的詹氏祖先

从古徽州江西鄱阳出发

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

在饥寒交迫中

在战火纷飞里

辗转广东

在莞城哺育三代

便一路的风尘

一路的艰辛

来到这荒凉的高岭

休养生息,繁衍子孙

在远离繁华的穷乡僻壤

经营理想

放飞希望

披荆斩棘地耕耘

夜以继日地劳作

耗尽了一代又一代青春

贫穷依旧

苦难紧随

生活的天空

始终布满阴郁

 

你离省道不近

你离国道很远

躲藏在山水之间

呈现给世人的

是一张毫无血色的脸

破烂不堪的毛草屋

交相辉映着

麻婆脸般的泥巴房

漫不经心地散落在

脏乱的庭院

 

那条土黄色的泥路

连接着外界的凄风苦雨

借助阳光的照耀

村民出行尚可

雨天里泥浆四溢

加上老牛

踩出的深深蹄窝

暮色里晚归的村民

常被碎玻璃划破双脚

几百年草木的荣枯

见证了生生死死

可你寒酸的模样

永远永远

从未改变

 

村庄的乡亲们

年复一年地过着

吃不饱、穿不暖

拚死舍命地干活

劳作的身影

遍布田间地头

不管付出多少

不管勤劳与否

饥饿一直是村庄的主调

他们身上的衣服

补丁叠着补丁

过年时

才能吃上一点点肥猪肉

日子捱过清明

便吃了上顿愁下顿

年迈的乡亲

忆起往日的光景

泪水总会沾满衣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在时光的节节拔高声中

人类进入上个世纪

七十年代的末期

一场罕见的春风春雨

从中南海刮起

席卷着整个华夏大地

一道靓丽的彩虹

悬挂于蔚蓝的天际

村民有了经营的自由

开通脑筋、走出困境

发展经济、振兴乡村

八仙过海、各显神明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纷纷向着都市迁徒


从饥寒交迫中出发

在一穷二白中崛起

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批博学多才的乡亲

在村子里应运而生

有的成了国家公职人员

有的成了医生

有的成了教授、艺人

有的从事着高深的科研

还有的办起了私营企业

他们诚信为本、宽大为怀

苦心劳力地经营

百折不回地打拼

渐渐地成了村庄的乡绅

5000人的山村

2500人搬进城镇

只有节假日

他们才会开着宝马奔驰

或者劳斯莱斯

来到村里自建的别墅

开始短暂的旅居

 

他们是善良的乡贤

不管家在哪里

不管人在何方

始终不忘生活过的故乡

为了建设美丽的家园

他们慷慨解囊

纷纷捐资捐款

修起了乡村文化楼

建起了祠堂、学堂

村行政服务中心高档漂亮

村委大楼、医务室尽显兴旺

村委门口的广场旁

人声鼎沸、车来车往

有产品丰富的农贸市场

有琳琅满目的商场酒馆

有霓虹灯闪烁的歌厅发廊

五金建材批发部、车辆修理厂

仿佛都在为村委大楼放哨站岗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

是村委会的文化长廊

内容丰富、融贯古今

记载着村庄百年的辛酸

也彰显村庄往日的荣光

抗日英烈榜

会启动你的思绪

穿越到烽火连天的战场

古诗词、书法展

看得你目不睱接

港城四大中医之一

也诞生在这里

他的照片和生平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他一生正直善良

给苦难的乡亲治病

不仅不收医药费

还管吃管睡

他的身上

尽显人生的高尚

他像一盏高悬的明灯

照亮了继往开来的詹氏子孙

 

村委门前的木棉树

承载着全村的风水

虽然错过了季节

不能与它相聚在

淫雨霏霏的三月

仍可想象

它春天里灿烂的绽放

一股股殷红的血

红得极致,红得热烈

招引了远方的蜜蜂和蝴蝶

秋日的天空里

弥漫着金色的阳光

它以豪迈的心情

枝桠四张

整整遮蔽了半个操场

一枝独秀直插村委楼房

远古走来的岁月里

不管刮风下雨

不管电闪雷鸣

它一直在这里立蹲

主干粗壮无比

十人合抱难围

头顶被巨风折断

它的子子孙孙

依然手牵着手

心连着心

向着天空延伸

不掘不挠的精神

令人肃然起敬

展现了村民

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情景

 

村委左侧的那口池塘

冷落得像孤儿一样

自从改革开放

再也没有鱼儿放养

乡亲们渐渐地

把它从记忆中遗忘

它诞生的那天起

曾一直是村民美味的希望

更是孩子们过年的向往

腊月里每人分得的半斤鱼

父母总舍不得吃进肚子

担心热闹的春节

没有鱼肉待客

 

还有那口废旧的古井

如今也倍显孤零

当初的它

可是村庄的头号功臣

尽管只有3米多深

却年复一年地

喂养着村庄几千号人

村民们踩着路的遥远

每天手提肩挑

满足着家里的需要

自从自来水走进家家户户

井水迅速失宠

乡亲们再也没有光顾

为了忘却的纪念

村民用水泥红砖砌圆

忆往昔的峥嵘岁月里

村民整天围着它转圈

特别是春节期间

即使它像陀螺一样运转

也满足不了几千村民的心愿

 

时代的车轮滚滚

远离繁华的高岭村

步入了新时代

跨上了新征程

全村的乡亲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战天斗地、焕发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

惊天地、泣鬼神

高岭跨上了腾飞的旅程

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村道、乡道三纵四横

既要经济发展

又要碧海蓝天

如今的高岭啊

有着飞天冲浪的速度

有着惊涛裂岸的力量

发展迅猛、乡村振兴

村民生活突飞猛进

一栋栋别墅拔地而起

游乐场、公园应运而生

詹氏祠堂富丽堂皇

校舍打造得气派高档

参观的游客三五成群

他们时而在村口眺望

时而在果树下徜徉

土菜吃得有滋有味

风景看得心旷神怡

一路的开心

一路的笑声

飘荡在绿水青山的高岭

 

(2020年12月5日于广东湛江坡头区高岭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