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岳雄 /文
又是一年秋凉。
时间过得飞快,雷铎离开快一周年了。作为他的学弟和朋友,我倒是感觉他像是在出一趟长差,在国外旅游,在凤凰山潜心研究国学,在罗浮山创作另一部长篇小说……他的调皮幽默,他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
我和雷铎相识于1994年秋天。那时他是广州军区创作室的专业作家,我在广东某报社当记者。应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书报刊》杂志之约,有一天在著名军旅诗人郭光豹的引荐下,我和该刊记者曹轲联合对雷铎进行专访,并写成长篇人物通讯《自在文坛真情性 无边艺海潇洒人》,在《书报刊》和《潮州日报》发表。也许同是潮安二中校友以及他是我太太乡里乡亲(潮安彩塘镇金砂黄厝)的缘故,从那时起,我和雷铎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雷铎本名黄彦生,论年龄和辈分,他既是我的兄长又是我的学长。于是在有外地人的场合,我用粤语或普通话尊称他为“师兄”或“雷兄”,其他时间多以“彦生兄”唤之,他也经常亲切地用家乡话叫我的名字进行交流。
至今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宣部、总政治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文,要求各大军区文艺创作室创作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纪实作品,务必在当年5月份之前完成,交军事科学院审稿后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承担这项重要任务的雷铎便找到我,希望共同完成这个光荣的“政治工程”。因创作时间非常紧,我便邀请时任《南方日报》记者的好朋友曹轲加盟进来,立即投身到这一题材的紧张创作中。我们理顺线索分工合作,分别深入采访了东江纵队何通、陈青山、韦丘和琼崖纵队符哥洛、符荣鼎等老同志,在广东省档案馆查阅了广东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创作,终于写成了一部全面真实反映粤海军民浴血抗战誓死抗敌,营救茅盾、邹韬奋等著名文化人的长篇纪实作品——《南粤之剑》。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一版再版,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介绍,《羊城晚报》“花地”版还选载了一个月。随后,《南粤之剑》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解放军文艺图书奖”。
作为潮汕才子,雷铎博学多识,文章隽永理性,为人随和诙谐,在文学、国学、书画领域颇有建树,是文坛不可多得的“奇才”和“杂家”。近年来,我太太作为他的国学系列著作《十分钟禅话》《十分钟周易》《十分钟风水学》和长篇小说《风流家族》的责任编辑,让我也有幸成为雷师兄作品的最早读者和编外审读员。我们为他的大作提出的修改意见往往得到重视和采纳,尤其是《十分钟周易》原稿中存在多处学术瑕疵,当我斗胆向他提出来时,他不但认真听取修改意见,还一再作揖表示感谢,并在《再版序言》中专门写下一段致谢文字。
著名媒体人王鲁湘曾经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雷铎:“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这联语不正是他盛赞雷铎夫子的天籁之音吗?
(原载《羊城晚报》2018年08月21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