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素称“省尾国角”的粤东韩江三角洲边缘。那里,黛色的桑浦山,澄净的沙溪水,哺育了朴实的人们,也积淀了浓厚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每当墙上的日历变得越来越薄的时候,特别是越来越接近旧历年底,我就会油然想起童年时代的乡居生活,尤其是故乡的迎春风习。
故乡的迎新春风习非常古朴典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供“牛足印”、“插门花”和唱“插花歌”了。
除夕前夜,当时钟敲过十二响,村里的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奔向田野。他们有的带着手电筒,有的提着煤油灯,搜索耕牛的足印。一旦发现“牛足印”,便小心翼翼地把它连土挖出,用红布珍重地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放在案几上,旁供香火,再赠“压岁钱”。年三十晚上,人们摆上水果,年糕之类的供品,在“牛足印”前祈祷:祈愿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牛足印”安放家中,要到元宵节后才被恭恭敬敬地奉送回地里。
儿时,我不懂农家供“牛足印”的涵义,只记得有一次,当大人们在“牛足印”前焚香祷告时,我忍俊不禁地发笑,并说了一句:“泥土牛足印能吃年糕?我不信。”母亲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并教我说了几句“牛神来保佑,新年大丰收”的吉祥话。“牛神”是否能保佑,不得而知,可那年却因倒春寒,秧苗冻死不少,丰收无望。夏收时,交纳公购粮后,家家户户粮食不够吃,倒是政府体恤民情,拨了一批“返销粮”,才解决了村里人的生活困难。
“插门花”和唱“插花歌”的风习也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每年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把事先采集好的绿竹、柑桔、榕树、桃花和其他象征吉祥如意的植物枝叶、花卉等插在大门上,一边插花一边诵念祝愿自家新年好运的歌谣。据说“插门花”可避邪,唱“插花歌”能带来吉祥如意。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母亲当年口授的富有韵味的插花歌:插竹筅,饲大鸡;插杜荜,大种植;插桃花,有米炊;插枝柑,无负担;插枝榕,健如龙……
一晃几十载如白驹过隙,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现在细细想来,任何风习在民间扎根和流传,并沉淀为一种民俗传统文化,其中必然有它的社会渊源。故乡迎新春供“牛足印”、“插门花”和唱“插花歌”之类的风习,又何曾不是如此?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状况下,畜力(尤其是耕牛)是农家之宝,因而人们供奉“牛足印”,视牛如神佛,并诚心祈求牛神保佑,以确保来年有个好收成的善良愿望可见一斑。“插门花”和唱“插花歌”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憧憬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心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已经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的故乡也不例外。据故乡来人讲,从前干农活靠耕牛,现在基本上靠“铁牛”(手扶拖拉机)了。要想再捡“牛足印”,已难乎其难。30多年来,由于当地农民重视科学种田,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故乡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人们过新年不再供“牛足印”了,也不再“插门花”唱“插花歌”了。昔日的香案已经摆上了高清超薄型电视机、VCD机,门花也被五彩缤纷的年画所代替了。其实,人们在通往脱贫致富之路时发现,能使自己得到实惠过上好日子的,不是靠“牛神”保佑“门花”显灵,而是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科学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