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我首次参加学校“六一游园会”,接连猜中四则谜语,意外收获两支铅笔和两本写字簿,当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若以此为起点屈指数来,我与灯谜结缘已长达半个世纪了。
尔后上大学之前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家乡周边的村镇文化站灯谜会猜现场均会出现我的身影。每当听到灯谜台鼓声咚咚响,看到五颜六色的谜语张贴出来,我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总是铆足劲头,挤到人群前排,有时站到脚酸、汗流浃背也不轻易退场。瞄到有较大把握的谜语,我会大胆张口向主持人报读谜面、谜目,亮出自己的谜底并作解释,初时挑难度小些的字谜、成语、地名、人物、影目等,后来是挑战带谜格的或难度大的,如中药名、口头语、古文句子、专业术语、时政名人……当主持人敲响小鼓“中、中、中”三响,工作人员将谜赏(奖品)连同谜笺用小篮子传递给我时,竞猜的谜友往往报以赞许的眼神和掌声。此刻对我这个学生小鲜肉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和荣耀!虽然说猜中每则谜语才获得糖果两粒和“双喜”香烟两支,有时是快食面一包,但我却乐此不疲。经常骑单车穿村过寨,从本村到镇上,远的竟然到过五六公里外的金石镇、揭阳登岗镇和十几二十公里远的庵埠镇、潮州市区。
说实在话,我猜谜的另一原因是为了让老父亲在节日里能抽上免费过滤嘴香烟,因为他长年抽旱烟“嘀嗒标”(自卷烟丝成喇叭状)。每当给他献上我当日猜谜所获香烟,他会照单全收,立即擦点火柴吸起来,笑吟吟地说:供你读书不会错,真的有用!有时还派香烟给邻居叔伯,高兴地说是儿子猜谜的奖品……
灯谜在我国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文化国粹之一。灯谜艺术既有阳春白雪之高雅,又有下里巴人之通俗,是一项益智博闻的民间娱乐活动,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进知识,还可以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汕地区是闻名于世的“灯谜之乡”,不少人一辈子都是灯谜爱好者。我自小耳濡目染,对灯谜怀有特殊的感情,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必喝工夫茶的习惯和业余码字写作,猜谜、研谜、制谜的爱好,至今仍未消退。由是,被朋友戏赐过“谜痴”雅号。
回忆自己猜谜的历史,我对人生猜中的第一则谜语印象特别深刻。谜语是:空中接刀(字一)。当时我不假思索就报出谜底“分”字。解释:空中,即“八”,接“刀”,合起来就是“分”。小学二年级那一年春节上午,我跟随父亲来到大队(现村委会)办公楼前的“迎春灯谜台”围观,见一则谜语:人工插秧(用物一),贴出来后大家议论纷纷,多个村民连猜不中。我鼓足勇气报读后,说我的谜底是“手布”(即手帕,潮州话叫手布)!解释:人工插秧,就是“用手抪田”,抪,与布同音。谜台主持人“中、中、中”敲鼓,村民们无不对我这小不点啧啧称赞。
高中二年级时的正月初三,我和伙伴踩单车到邻县揭阳登岗公社文化站,参与“拆谜棚”,打扫剩下的“奇难杂谜”。当我猜中多则挂了三日未被撕下的谜语时,主持人许老先生(人称老秀才)问我:“阿弟你是哪个乡里的?”“我是隔壁潮安贾畔乡。”“好,不是猛龙不过江。我再做几则谜语专门给你猜,猜中奖品加倍!”老先生书法很棒,当场写了几则新谜语,张贴出来。“贾畔弟你来猜。”我旋即应战。“登字特1号,王茂生进酒(潮安地名二)。我的谜底是——登塘(堂)、白水。”“请解释!”“这谜面是个历史故事,潮剧《王茂生进酒》大家都知道,王茂生挑上朝堂的不是酒,是白溪水。会意加谐音,扣潮安地名登塘、白水,堂与塘谐音……”“登字特2号,前怕狼后怕虎(《岳阳楼记》一句),我的谜底:是进也忧退也忧!……登字特3号,咐(《前出师表》一句),谜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登字特4号,荣宁二府(乡名一),谜底:贾里。《红楼梦》中荣国府、宁国府都是姓贾的,故扣贾里!”我一口气如放连珠炮,将谜底和解释一溜烟放完。许老先生哈哈大笑,“我再作一对联,上联是‘多才多艺群贤聚’,你来对下联。”我稍作思考,便报出:“登字特8号,多才多艺群贤聚(求下联),我的下联是:亦武亦文众俊临!”许老先生闻声伸出大拇指说:好对!好对!遂吩咐工作人员给我递上两包红“双喜”和一对潮州柑(大吉之意)。他还不忘嘱咐我:欢迎你明年再来!
后来,我从图书馆借来《谜语大全》和《佳谜欣赏》进行研读,对谜语常用的34种谜格了记于胸,并尝试制谜并投稿,有多则谜作先后在天津《智力》杂志、《中国谜报》《羊城晚报》《广东农民报》《周末画报》《战士报》等报刊发表,有的还被选编进谜语图书。这里顺便说件趣事:1993年回乡过春节,正月初二下午我陪学友董生逛金石镇,忽见戏院隔壁的“新春谜台”上竟有一则“天生我才必有用(节气二)”的谜语无人问津,主持人说此谜难猜,多数人只猜中一个节气名。我即念谜面,说出谜底是“白露、小满”,并作了解释,言明此乃李白吟诗自鸣得意之句,会意即“白露小满”也。遂笑告主持人,此谜是本人以前发表于《中国谜报》的谜作。
正是由于钟爱谜语,读大学期间,我活学活用,模仿潮汕地区猜灯谜的特有形式,曾经为学生会举办的五四青年节联欢会制作谜语、主持谜台,多以师生姓名和所学专业专有名词为谜底,当时竞猜者众,气氛浓烈,趁机为同学们补上灯谜这一课。
灯谜,旧时也叫“射虎”“廋词”“隐语”“商灯”等,它根植于民间,群众基础牢固。而猜谜、制谜技巧绝非雕虫小技、小菜一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对谜语这一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古以来,谜语从内容上分为文义谜和事物谜两大类,从形式上则又分为谜语、灯谜和哑谜三大类。其中灯谜最具汉民族文化特色,因为只有汉字才有一字多义多解和音形辗转相因的习性,其寓意奇巧耐人寻味。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2回和第50回里就集中地出现了80多则颇具代表性的谜语。可见,灯谜登上大雅之堂的历史久矣。
1988年7月参加工作以后,我多次加入到广州文化公园、白云山的猜灯谜队伍中。虽说这里的竞猜形式没有潮汕地区那么妙趣横生,只要猜中谜底,不需要进行相关解释即可获取奖品,显得单调而古板,但也其乐融融。
通过多年的谜事活动,我与灯谜这一国粹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给我带来无尽的欢愉。
(本文原载《南方农村报》2023年1月12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