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米玉兰的头像

米玉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2
分享

岁月蒙尘

岁月蒙尘

       在我记忆的磁盘里贮存着大量昔日生活的文件,我驱动思维这个程序把记忆的磁盘进行了扫描,把一些废旧的零星的记忆碎片清理干净,把剩下的有价值的文件一页页展开阅读,抓住时间这条主线挖掘往日生活的积淀,由衷感慨生活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加之人口多,我们家里的生活捉襟见肘,家里财政支出精确到“分”来计算,所以我们穿着打扮特别不讲究,有件衣服穿就别无它求了,人土得直掉渣儿。一件衣服穿四季,利用率高得惊人,不管男孩女孩,按顺序一个一个往下传,像传家宝似的,穿坏了就打几个补丁改做棉袄棉裤面,彻底继承和发扬了雷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夏天还好对付,最难过的就是寒冷的冬天。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无钱怨天寒。那时的冬天不解人意,专门和人作对,雪下得勤,比现在大多了,气温也比现在低得多,我们穿不起棉大衣,只穿手工做的花布棉袄,外面套上花格子布单衣,像个大熊猫,显得很笨拙。上初中后,学校离家十里路,我们每天上学要起早贪晚走一个来回,那么寒冷的冬天也没有手套戴,把两手插在袖子里,走时间长了,手和胳膊腕子冻得通红,但背上还浸出一层热汗,一歇下来,后背凉嗖嗖的,像一条蛇在背上乱爬,直打冷战。一条裤子也是四季轮流坐桩。夏天穿的浅色裤子冬天用来套棉裤穿,露出一截棉裤脚;深色的裤子夏天穿,也不觉得热。不管肥大窄小,也不管美观难看,怎么省钱怎么穿。反正家家孩子都多,都那么穿,也就不怕人笑话。仅有几户双职工家庭、或者是当官家庭、或者是人口少家庭的孩子才能穿得像样点。记得我上小学时,看人家的孩子穿着葱芯儿绿的提花丝绸的裙子,我忘了做游戏,“但坐观罗敷”,眼睛都看呆了,回家跟母亲要,软磨硬泡也没奏效,到底没给我买。人家穿漂亮裙子上学,我只好穿薄棉线的短裤上学,坐在教室里,自己也觉得很不体面,像低人一等似的,但没办法。从此以后,我干脆什么也不要了,父亲给我买什么,就穿什么。那时父亲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购物都是他的事。

服装凑合,鞋也将就穿。我那时穿的鞋都是最便宜的,冬天总穿一双草绿色或黑色的棉胶鞋,没有替换的;春秋总穿一双矮腰的草绿色的解放鞋;夏天穿凉鞋,等穿坏得不能再穿了,才能买新的。有一回,父亲下狠心给我买回一双土黄色的“反毛”皮鞋,鞋面是毛皮的,鞋帮是绿帆布的,里面套着白布“吊”的毡袜,可以拿下来单穿,这双鞋冬春秋三季都能穿,很实用,也很保暖,比棉胶鞋高档、美观,可我不喜欢它胖头胖脑的样子,不愿意穿它,所以,父亲就不再给我买新款的鞋。

我上初三时,改革开放已经一年了,我大哥从部队回家探亲,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给我买了一双当时很时尚的棕色棉皮鞋,我喜出望外,马上穿它上学去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穿皮鞋,心里的美意自不必说,顿时感到高人一头,直到穿坏了才恋恋不舍地和它告别了。这时我二哥也参加工作了,能帮父亲养家糊口了,另外家里也搞起了第三产业,种了很多木耳段,生活才有些好转。二哥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给我买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深灰色涤卡面棉大衣,我才得以不挨冻。那暖暖的手足情,宛如一缕春风吹入我的心田,深深地埋藏在记忆深处,令我感动和回味,有哥哥的感觉真好!

那时登山服、羽绒服还不知在哪个服装设计师的脑袋里构思呢。八十年代初期登山服才开始时兴,那时我刚上高一,看到同宿舍的一个同学穿一件粉红色光滑面料里面是丝棉的登山服,我们羡慕的目光跟着人家转,谁也没有底气问问价,因为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状况都差不多,只能维持温饱,甚至有的人家还没有脱贫,那么贵的登山服,根本就不是普通工人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虽然当时我家已脱贫了,但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加之家里刚刚盖完四间青堂瓦舍,没有存款,还没有达到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程度,所以我仍然穿廉价的衣服和便宜的鞋,不敢奢望穿好的,每次上街购物都精打细算。冬天经常穿像棉毯料的黑大绒面的二棉鞋,不再买替换的;春秋穿皮革鞋;夏天穿脚面上有一根横带儿的彩色哔叽面料的轻便鞋,这就很奢侈了,那阵还没有旅游鞋呢!上高三那年,我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双高跟棉皮鞋算是给自己找回了一点“面子”。1985年,我走上社会大舞台后,每个月开66元工资总额,能自食其力了,家里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已买了电饭锅、单缸洗衣机和14寸的黑白电视机。我自己挣钱自己花,不用上交“国库”,这才开始左一双右一双地过足了穿高跟皮鞋的隐,一发不可收,直至现在,有的鞋没等穿旧,过时了就送人或扔在路边谁愿意捡就捡去,也不觉得可惜,真有种“大款”的风度。

我刚参加工作那阵儿,国家早已经取消了凭票供应制度,购物自由了,商品齐全,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到。那时刚流行“丫丫”牌羽绒服和呢子大衣,我和邻居家的姑娘特地跑到哈尔滨去买呢子大衣,为了省钱,也不做车,自己开动“11号无轨电车”,穿梭于“秋林公司”、“哈一百”和“同记商场”之间,经过比较鉴别,才各自买回满意的呢大衣,后来送给人了,紧接着又买了一件草绿色的呢子西服和一件漂亮的羊毛衫,两件搭配穿,引来全场小姑娘媳妇羡慕的目光,这时才觉得自己穿得很体面,活得很有尊严。此时,我家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我再也不怕严寒的侵袭了。冬天不再担忧穿什么了,何况春夏秋。各种面料的西服套装、“大地牌”风雨衣,绒衣、绒裤以及乔奇纱、柔姿纱、朱丽纹面料的衬衫,管够让我享受。随着工资的增长,我穿得也越来越好。我穿的最高档的衣服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一千多元的皮装,这着实让我“牛”了一把。“阿尔巴卡”呢大衣也让我在同事面前挺直了腰杆。新款羽绒服上市后,我几乎两年换一件新的。虽然这跟有钱人比是小巫见大巫,但那是我家生活水平上台阶的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能横向跟大款大腕比,只能纵向跟自己比。

改革开放让我们家的生活打了个翻身仗。不仅穿得好,吃得也好。以前我们全家人都吃国家供应粮,我上初中那会儿,每月供应27斤,上高中提到33斤,粗粮多,细粮少。好在我家每年都种一些黏玉米当细粮吃。那时领粮很麻烦,得拿着自家粮证到林场商店找粮食员开票,然后到收款员那付款,再拿着收据到粮食员那领粮,玉米面、大碴子、白面、大米每样占一个面袋。如果口粮有剩余,可以用粮食换粮票,再用粮票买面食。买一个面包或大饼子要1角钱2两粮票,一个光头饼要8分钱1两粮票,一根麻花要0.17元4两粮票。如果不用粮票买,就得多花钱;副食除了供应的那点,不足的都是靠自家田地出产,或挖野菜采山货填补。年年自养牲畜家禽,肉蛋以备年节享用。冬天林场没有卖新鲜蔬菜的,只有萝卜、白菜、土豆、酸菜、干菜这几样轮换吃,为了填饱肚子,饥不择食,尽管是粗茶淡饭,一大家子人照样吃得香,好孬没挨饿。但我离开家在异乡求学三年,却饱尝了饥饿的困扰。那阵儿都改革开放三年了,我寄宿的中学食堂伙食还不如我家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平,糟糕极了,哪像现在的学生食堂美食云集,一应俱全。一想起我们学校的伙食,那哪是人吃的饭呐!苞米碴子饭硬得像砂粒,往铝饭盒里盛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一天至少卖一顿,有时两顿,我每顿只买二两;玉米面窝窝头一点白面不掺,硬得像石头蛋子,吃一口“扎不拉撒”、“酸吧拉叽”的,有时碱多了呈褐色,苦涩难咽,先前我每顿只买一个,吃几次就受不了了,上食堂一看到卖窝窝头,扭头就走,宁可不吃饿着。实在饿得挺不住了,才到学校附近的食杂店里买麻花或面包聊以充饥,担心钱不够花,还不能管够吃,只吃半饱;面条虽然是细粮,但也做瞎了,煮完用凉水泡时间长了,吃在嘴里像烂泥一样,打的卤子稀了光汤,黢黑,看不出、也吃不出是啥做的,一点不香,就是一个咸,尽管难吃,一周也只能吃两顿;大米饭每周只卖一顿,有时夹生,有时串烟,很少有可口的时候;馒头有时每天卖一顿,有时两顿,都是用最次的面粉,也有做酸了或发黄的时候。三年的寄宿生活,没有吃过像自己家蒸的那么好吃的馒头;我们认为最好的伙食就是每周卖两三次麻花或油盐儿饼;可能食堂嫌费事,从不卖饺子、包子和烙油饼。主食就这些,每顿只卖一样,有时怕不够卖才准备两样。吃得不好,肚子空得和我叫劲,天天想家里的饭。

食堂主食做得不像样,至于副食,更是蚂蚁串豆腐,每顿只卖五六个菜,都是毛菜,零星点缀几片肉,素菜一点不放肉,每周改善一次伙食,或排骨炖土豆、豆角,或红烧肉,很少卖鸡鸭鱼牛羊肉,因为我不喜吃肉,所以一顿都没买过;顿顿有汤,5分钱一大碗,多数时候是卷心菜、萝卜、白菜土豆汤,偶尔卖“甩袖汤”,那可真正叫汤,一大盆水里稀疏地点缀着几片菜叶和几条土豆或几丝鸡蛋,上面漂浮着几滴“后老婆油”,有时我买一碗汤,吃个底朝天也不见一丝菜的影子,只见一层黑乎乎的泥,我干脆不买菜吃,多数日子靠家里捎来的咸菜就饭,我每个月平均伙食费才10余元,记得有一个月伙食费我只花了5元钱。我知道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只好把一分钱掰两半花,我十天得有八天处于饥饿状态,有时上课饿,都没心思听课了,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到饭时,但匆匆忙忙地走到食堂一看大失所望,食欲顿消。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天天盼着放假,就是为了回家能吃饱饭,能吃顿饱饭就是最大的愿望。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哪里还有闲钱吃零食?买一块糖吃都觉得奢侈,哪像现在的中学生这么幸福,天天美味佳肴,花样翻新,小零食、水果不断,还吵吵不好吃,零花钱不断,还嚷嚷没意思,真是好日子惯的!过去的生活和现在天壤之别。

我高中毕业后再也没有挨过饿。从84年起,国家取消了粮食供应制度,开始吃议价粮,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日常伙食基本以细粮为主了,粗粮做为辅助,但水果还没有达到随便吃的程度,只有到过年,才能买糖块和苹果、冻梨、冻柿子,管够吃几天。一正月不吃粗粮,过完正月再恢复正常生活。直到1990年,我家才彻底脱贫,手里有过河钱了,而且达到了天天吃细粮的水平,和过去颠倒过来了,不用经常吃粗粮了,吃粗粮只是为了调节口味,为了健康。水果常年不断,冬天也能随便吃新鲜的蔬菜了,鸡鸭鱼肉想吃就买,不再为吃发愁。富足之余,开始回归自然,讲究吃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讲究科学营养配餐,吃出学问,吃出健康,吃出山里的美食文化。

现在,我家的生活水平和改革开放前比已经翻了几番,衣食无忧,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手机人手一部,也住上梦寐以求的楼房了。日子红火了,也有闲情逸致了,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了,而是注重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讲究文明生活,艺术品味,古代皇帝也比不了咱们了。

忆苦思甜,百感交集。每当想起过去艰难困困苦的日子,酸涩的潮水就漫上心头,暗自埋怨十年浩劫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早点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早就达到小康水平了,不至于走那么多的弯路,也不至于过那么清苦的日子。从我家四十年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丰衣足食的生活。改革开放,成果喜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