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进的头像

张文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3
分享

吃水那些事


   水是生命之源,老井的水养育了村里的祖祖辈辈。多少年来,多少代人,村民与老井生生相依,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一如村里的标记、半边老屋、半截土路,虽随时间隐没,但没有尽头。

  小时候,家乡人吃水困难,要到1公里外的深沟里挑水吃。路窄且陡,徒步通行很不方便。不单如此,肩头还得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洋铁水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沉重的脚步丈量着崎岖的山路,心里头涌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工作,距家二十多里路。父亲吃住在单位,每周回家一次,走时,父亲会把水缸挑满水,然后再去挑一次,把两只水桶也盛满,这样就足够家里一周的日常生活用水了。因为知道饮水困难,所以我们用水都很节约:用过的水,或喂鸡,或洒地,或浇花,从不浪费。天热和干活累的时候,回家里沏上一杯茶,看着那“春尖茶叶”在口杯中上下翻飞,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瞬间从心中升腾起来……

 

沟里的水,是一眼老井,井深不到四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几代人的用水全靠这眼井。据老年人讲,民国时期就有这口井,井的石头被岁月腐蚀得参差不齐,井壁井沿长满了墨绿色的青苔。这口井在深沟底下,因其水质纯,口感好,甘之如饴,人们戏称它是“矿泉水”。冬天离远处看见它往上冒热汽,七里八乡的人也来凑热闹,直呼“神奇”,称它是神水。这口井承担着生产队2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真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大忙季节,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我和姐姐下午放学回家抬水,有时走路不注意,一桶水回到家里剩下了半桶水。满满地,我体会到,这抬水也很讲究方法,两个人要互相配合好走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同时迈出一个方向的脚,形同一个整体,情况就不一样了;后来我们摸索出了在水桶上面放些树枝树叶飘浮物,这能够有效缓解桶水“外溢”的现象……

 

记得15岁那年我第一次下沟去挑水,母亲在做早饭。她叮嘱我,不要逞强,要挑半桶水。我答应着,拿起水扁担往肩上一放,钩起两个水桶,沿小路走下深沟。站在井台向井里望,井水如一面镜子,上面有我清晰的身影。水桶入井的那一刻,我知道什么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平时看大人们挑水,水桶入井,轻轻一摆,一拉,桶口倾斜向下,使劲一拽,水就满了。然后微蹲,把右手小臂放到水扁担下做支点,左手向下一压扁担,起身,一桶水就稳稳落在井台上。我按此招式如法炮制,却不灵验,水桶在井里像个不倒翁,东斜西歪,漂浮不定,不受约束地“信马由缰”,就是不倾不倒,直打转转。折腾半天,我已满头大汗,也没能把这个“不倒翁”弄满。此时前来挑水的七大爷接过我手中的水扁担,把水扁担往外摆,然后猛地往回一拉,利用这个寸劲,桶倒水满,顺势上提,一桶水就满当当的了。不过提早了水桶不满,提晚了水桶容易落钩,要掌握好火候。没想到同样是一摆一拉一提,里面却包含这么多技巧。


担水也有讲究。我担着水走起路来水桶不时摇晃,摆来摆去,压的肩膀疼痛,满嘴出气,顿时筋疲力尽,两腿打颤,走走停停,摇摇晃晃,深一脚,浅一脚,晕头转向,糊里糊涂地回到家里,对着镜子照照自己,里面的我面红耳赤,热气腾腾,我好气又好笑!

 挑水,最难是冬季。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水桶从井里提到井台上,避免不了洒落些水,滴水成冰。挑水的人又多,严重时在井边形成“冰山”,冰滑难行。我每次挑水迈上井台都战战兢兢,注意力高度集中,挑起水桶,两脚一点一点地小幅向前迈进。即便这样处处提防,也有摔倒的时候。不过,“吃一堑,长一智”,这并没有影响我日后挑水的干劲和热情。

 

雨天挑水也多有不便,特别是七八月连雨天,动辄一下就是五六天,都是泥土路,依地形而建,下沟担水,泥泞路滑,行走都难,再加上肩上的一担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每年雨季都会有因挑水而摔倒的,轻则一屁股泥,重则有骨折的。那时,冬天和雨天,最担心路滑摔着碰着。每年到收麦大忙季节和春节期间,人们披星戴月四五点就起了床下到深沟排队挑水,那两个季节用水量特别大,收麦时走在麦趟里靠水份增加能量,不断补充,在过年前夕农家忙活一年杀猪宰羊、蒸馍,更用水量大,特别是农家三十和初一早上有不担水的讲究,所以在腊月农家早早攒几大缸水。


曾经常听说城里人都用的是自来水,打心眼里渴望和艳羡!只要把水龙头轻轻一拧,如注的自来水哗哗地往外喷涌,多么壮观,多么奇特!母亲说,咱们啥时候能吃上自来水就好了——吃上自来水,成为了全村人共同的一大心愿。1995年,村里在平原靠近庄稼的地里打一眼百十来米的深井,又在塬面一处修建水塔,我们农民买上了拉水用的大铁桶,一桶水下来就吃好几天,吃饭,洗衣,再也不为深沟担水而犯愁了。2010年自来水管道通到各家各户,拧开阀门,就有清澈甘甜的水,从水龙头哗哗流出。从此村民“挑水吃,拉水吃”的时代结束了!


从深沟挑水到用上自来水,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来源于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来源于“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亘古不变的初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笑看自来水催生着火红的日子,再回首当年“吃水那些事”,心中莫名涌动几许怅然:是怀念,还是感动?吃水永远是我们的一份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