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进的头像

张文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15
分享

陇东窑洞


  陇东窑洞受地形地貌和地方风俗的影响,形式纷繁,千姿百态。在庆阳各地,随处可见这种古老的民居形式。

  陇东窑洞,广泛分布在庆城、华池、合水、镇原、合水、环县、西峰等县区乡(镇)。窑洞属于陇东黄土高原腹地残塬丘陵沟壑区,它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后经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由穴居变成独特的窑洞。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

   四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便选择这里为落脚之地。他们利用黄土特殊的地质结构取穴构屋,建设窑洞村落,发展农牧业生产。远在夏商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全县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诗经》称其为“陶复陶穴”,并有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璮父就依穴居住,此穴就是窑洞之先躯。陶穴,即下沉式的地坑庄院;复穴,即坡崖半敞式庄院。西汉时,窑洞的造型发展和内部设置更适合人们居住,比如烟囱、灶台都很讲究,利风利烟,窑洞内不再被烟尘熏染。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各个窑洞作用也有了分工,就一个窑洞家庭讲,有客屋窑、灶房窑、畜圈窑、放柴窑等。修窑庄一般在避风向阳地方修建,避湿就干,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舒适、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高大的围墙将一群窑洞围了起来。镇原县窑洞星罗棋布,多达20多万孔,占居民住宅的大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人开始走出窑洞,修建砖瓦房。但人们迷恋窑洞生活是一盏灯的留恋,窑洞文化永远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的记忆。

  窑洞庄基种类很多,有方面庄、罗圈庄,窑洞有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包括方面庄和罗圈庄,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城墙,利用崖势,先将崖面修齐,然后修庄挖窑,窑洞孔数依《易经》阳数为依据,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只以上的。这种窑洞是陇东黄土高原最为普遍的一种窑洞。


   地坑院窑:这种窑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但由于消耗人力、财力较大,雨季容易遭水灾,极为不安全。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四方石块或砖块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的人还在上面盖上青瓦,外看象房,内看是窑,这类窑洞越来越常见,防震能力差,冬季保暖性强。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种,如为防盗,有正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将窑膀加宽四五寸,叫做炕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置中间者叫正窑或客窑,两边的叫边窑,还有厨窑、羊窑、牛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窑洞具有面积大,适用农村家庭生活,冬暖夏凉,但光线较差。


   据了解,陇东庆阳市西峰区从2002年起就着手规划生态窑居示范区,先后开发和建成了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游客服务中心、西峰区民俗博物馆、新式窑洞宾馆等民俗游项目,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消费,镇原办起了窑洞餐饮酒店。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见证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是我国北方居住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陇东窑洞民居文化是中国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渊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图腾文化。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料,是研究陇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极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