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文进的头像

张文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13
分享

过大年


       张文进

“爆竹声声辞旧岁,笑声朗朗迎新春”,时间荏苒,岁月如梭,再过十多天就要过年了。人到老年,除了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似乎对过年的欲望少了很多。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过年,最盼的也是过年,到了腊月这一月,压着指头算过年,有时跑前跑后,常问爷爷啥时候过年呀?因为过年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最有意义的节日,放鞭炮、放风筝、穿新衣、穿新鞋、吃年饭、听故事、拜年磕头、领赏大人们或多或少的“红包”。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儿歌虽然唱得轻松愉快,但是,儿时的腊月好像过得特别慢,不知是寒冷,还是心急的缘故。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熬一宿——些许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我们孩子时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的老老少少,都围在一起吃饭,一个也不能缺,辈份最大的坐在窑洞土炕的上手(左边),一桌全是新筷,新碗,吃全年最后的一顿饭,这叫团团圆圆饭。而当天早上,家家户户开始在门框两侧贴对联,如“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一年年新对联覆旧对联,字新了又旧,旧了又新,年年如此,这对联儿说的极有道理,难怪每家的大门都写着“岁岁平安”的字样,我家的对联是七爷亲笔写的,他写对联,总要亲手研磨,于一旧砚台中,用他那树脂般的手指按着一块墨,一圈又一圈地用力研,那墨上面印着,“金不换”的古字,半个“换”字被磨去,七爷说,“墨要研的粘稠,浓墨,黑中透亮,写出的字才精神饱满,入木三分。他的话我们听了似懂非懂,但又不得不点头,在我的眼里,七爷是家中最有文化的人,年三十早上,乡亲们都拿着红纸,恭恭敬敬的求他写字,然后极珍贵的卷起,临走时仍不忘答谢恭维他几句话,说的七爷心里美滋滋的。


记得从三十这一天开始,长辈给晚辈再三叮咛,过年不能说那些不吉利的话,要说好听赞扬吉利的话,不能惹老人生气,长辈说“三十”打架骂仗也得一年淘气,挨打挨骂要得一年,三十和初一不能干农活,干了农活就得忙一年,晚辈见了大人说过年好的顺耳动听的话语,晚间行路时不要叫小名,叫了被鬼听见了拉去做壮丁。最忙的是家庭主妇,在自家的锅台上,点上油灯,换香炉摆上一碟大肉或苹果。墙壁上剪的“平平安安”,“年年有余”的剪纸,要做一大盆饭,小米加黄米两掺的,有金有银,金银满盆,饭要满,满得出尖儿,尖儿放一颗生栗子,四周插几棵大枣,寓意早生贵子,再放个柿子,意思事事如意。到了中午,一个家族的人们将家谱集中在另外一个家的上房木桌子上,公公正正的摆布着,每家每户的大人拿着香纸领着小孩,到家谱前给已逝的老人烧纸磕头,拜年以表纪念,这时鞭炮隆隆,节日的气氛十分绚丽多彩,过年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到了晚间,大人领着小孩儿,挨门逐户分别给长辈跪下磕头拜年,长辈早早准备好的新钱给晚辈。磕一头发五毛,一元,虽然不多,小朋友攥在手里,装在兜里,不知道放哪儿好。可观的时候,每个小孩儿能收入几十元钱,够一年上学花费了!


从正月初一开始,我们团聚到七爷家里,听他讲故事,他对镇原历史文化非常了解。他把写有镇原本地书法文化界名人的字画挂到墙上,教我们识字,讲解故事,了解更大更富有文化知识。当我们听到东汉一位廉吏李恂,为官清正廉洁,不阿权贵,在武威任太守期间把外地的文化传播给当地。清末民初的张震枢,知识渊博,擅长书法;陇东最有名气的焦国理,32岁中进士,重修镇原县志;民国时期张元三,他们的书法师承颜欧、丹青妙手,未映颜润,各领风骚,气度不俗,庄重雅致。七爷的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大伙儿们听得聚精会神,所以听他的讲解,是我们春节期间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大亮点。


初二到初五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社火的表演从初六日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在各家的院子里锣鼓喧天地转着圈。走在社火队前面的是穿红袍的大老爷,左右陪两个穿紫袍和穿黑袍的老爷,嘴唇上边都挂着长髯,举着官印,威风凛凛。老爷身后是两个领队的“豹子”,两人都穿着翻毛背心,背上挂满叮当作响的铃铛,手里拿一个长毛的佛子,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跑,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带动着社火队伍的热烈气氛。我和小朋友们团聚一块儿,拉着七爷的手,问长问短,社火的队伍庞大的社火队伍中,一大群的人物各代表什么角色。在外表看社火队的高台,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使我们了解到了各家社伙队的实力和水平。记得村民们评论哪个村里的社火队最好,首先要看有没有高跷队,如果没有,则显得逊色了。巜劈三救母》《出五关斩六将》《小二放牛》等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每一个社火角色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历史根源和内容,具有红火热闹之意,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内容和知识。找到了古代文化丰富的内涵,正月十五过后,大伙们各自而飞,上学的巳进了学堂,农时开始了,这时的年味已渐渐变淡了,快到尾声了。


时过境迁,儿时的年已经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最美好的记忆,现在我已到花甲之年了,再也不期盼年的到来,可是年总是在不经意间,硬生生的挤进你的生活,挤进满脸的褶子,挤进额前一根根白发。现在的孩子也不像我们过去那时候殷切期盼年的到来,惧怕那些客套的应酬,更惧怕光阴的车轮,一点点碾碎我的好年华,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却找不到童年那种对年的无语伦比的快乐和美好的憧憬。


说话间,狗年已去,猪年来临,回归本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总之过年是一个国家大家庭的同欢,是不同民族,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这一天里我们举杯同庆,“过年”的味道在华夏民族文化里更加浓郁。历史在前行,文化在丰富,那不可遗弃的味道,那一壶老酒品味着生活的酸甜,驾驭我们走向幸福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