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进
把正月写进诗里,初年的光华就溢满了整个庭院与陇东。春节过后,又迎来一个特别喜庆的日子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国民自古至今传承下来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浓浓的元宵节日甚至超过除夕的浓味,圆滚滚的汤圆,红彤彤的灯笼,再次将新年的氛围推向高潮。
透过王磐的“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以及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等等这些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元宵佳节该是一个热闹非凡,万众同欢的盛大节日。
我从小到现在,一直生在长陇东农村,童年的记忆里,大年过后,就盼着元宵节的快点到来,这一天虽无城市烟花彩灯、灯谜歌会,但有鞭炮的清响,有满山的灯火,还有一种迷漫心头的敬畏和神秘。想起儿时的元宵节,吃面灯、提灯笼、赏烟花,各种习俗和仪式让人记忆犹新。元宵节这天,父亲起得特早,我和弟妹在父亲的多次催促下,极不情愿地也跟着起床了。洗漱完毕后,父亲在神龛前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摆上最好的食物和菜肴,供奉各位神灵,把早已备好藏在柜子里的那盘沉甸甸的鞭炮取出,和我们一起小心翼翼拆开,挂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上,之后不等父亲发话,我们已跑去把它点燃。当院子里“红花满地,烟雾袅袅”时,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吃过早饭,妈妈就开始着手准备捏面灯。面灯的捏法,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紧密相连的。捏好面灯后,妈妈总是不会忘记给我们兄弟俩捏一些动物,那些鸡鸭狗鹅造型夸张,鸡仰天打鸣,猪卧地酣睡,但看起来感觉真切,做到了神似无比。这让长大后的我,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底层的乡村民间。
晚上是最热闹的。每年到了正月十四,天还没黑,小孩们就挑着灯笼出来了,一直挑到十六,满村子里跑,专往人堆里挤,比谁的好看。小孩灯笼里的蜡烛燃烧完了,就拉着大人跑村子的小商店里买蜡烛。刚开始点的都是大白蜡烛,灯笼也都是花样单一的纸灯笼,也有些灯笼是大人用木头做的,太费时,很快就被淘汰了。纸灯笼一碰就着火,有调皮的孩子专门找人碰灯笼,一晚上能碰着火好几个,直到大人喊几遍回家睡觉后,才骄傲的像大公鸡似的凯旋而归。不过,十五晚上一过,还是有不少灯笼被烧破了洞,不过,这不影响孩子们的兴致,十六晚上还是照样挑出来屁颠屁颠的玩闹。
元宵节社火给城市和农村增加了更热闹的文化氛围,为广大观众表演了舞龙、旱船、高台、秧歌、小曲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彩社火。随着舞龙来回翻转,小曲声声传情,高台凌空高悬,秧歌队翩翩起舞,社火表演也达到了高潮,一派喜庆吉祥的场景,上千余名表演者的精彩演出博得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一对对社火沿街而过,装扮着古老戏曲和现代节目,每一架社火活灵活现、精彩夺目,仅正月十五这天镇原县城来自各乡镇的社火队就有几十家为全县群众汇报演出,吸引了周边乡镇及当地上万多名群众前来观看。
在农村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放烟花也是雷打不动的,当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点亮夜空时,孩子们又蹦又跳。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天空点亮如同银河一般,光彩夺目,分外耀眼。整个人群沸腾了,村里的人不时发出惊叹声和叫好声。此时此刻,我总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自制的火把,在院子里炫舞起来,冲天的火光,映红了我们的笑脸。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
吃汤圆、猜灯谜、猜字谜、赏花灯、踩高跳、舞狮子、放花炮等大型文化活动在一些公共场所延续至今越来越盛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美化了社会环璄。在发扬传统文化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不断完善,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代代相传,永远是我们深深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