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一个月圆日,原平同学在朋友圈发出邀请:天涯山的荷花开得正好,又逢满月,去看看月色下的荷塘?
我去过天涯山几次,也想知道月光下的天涯山是怎样一番景致,况且还有荷塘月色,随即痛快答应。
第一次去天涯山时,山前的滹沱河先令我眼前一亮。站在岸边,清风拂柳,向宽阔的河面望过去,水天一色,吸着微微润湿的空气,顿觉心胸开朗。一处山水相依的好风景,天涯不在远方,它近在咫尺呀。其时,天涯山景区还在完善中,看规划图,围绕着供奉介子推的石鼓寺,一个以忠孝为主题的休闲公园在用心打造,匆匆一游,对它充满期待。
又一次去天涯山,适逢那里的梨花诗歌节。原平是有名的诗歌之乡,连我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原平诗人的名字。景区主道上,配有诗歌的巨幅美图连成一条长廊,从大门口一直延续到忠孝台。照片里的梨乡更美,诗歌抒发对梨花,对原平的热爱,大多意境悠远,展现了一座城市文质彬彬的气质。
再次进入天涯山,我们直奔荷塘。下午五点的太阳不灼人,一池荷花长得精神,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一样,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朵不算大,却能看得出荷叶高高低低间积蓄着成长的力量。看来,用不了几年,天涯荷风会是一大盛景。我们把几株极盛的荷花捕入镜头,走过小桥流水,曲径回廊,到处转悠着等待月亮爬上山顶。
忠孝台上,介子推背母的巨型雕像总给我一种震撼。介子推割股奉君,隐居深山而功不言禄的故事几近耳熟能详,两千多年过去了,故事不老。若说天涯山是本书,这尊雕像就是封面。介子推深深地弯着腰,神情坚定而谦恭地站在山前。站在广场仰头看,十多米高的雕像,仿佛与天涯峰一样高。天涯峰脉络工整,似自然之手用绿草做粘合剂,将一块块山石砌在一起。说刚健,说雄浑,自然的神奇造化令愚钝的我言语匮乏。
手工雕塑让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可视,可触摸;而天然奇石,总令人展开丰富想象。“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史料以精炼的语言道出石鼓的神奇。形似鼓槌的巨石悬空斜架在另一块圆形巨石上,两块石头的自然组合,风过间隙,如鼓声隆隆;甚至还有传说,遇到丰收年景,鼓声更欢,好有灵性的石头。
天涯山还有两座天然石峰,表面光洁圆润,酷似莲花,名莲花峰。清代有诗:“天涯钟脉秀莲台,不染污泥拔地开”。我们要看月下荷,而这两朵天然莲花,经风雨,经霜雪,也不乏日光与月光的沐浴,永恒天地间。一尊洁白的观音菩萨,低眉含笑站在莲花峰下。据说在古代,这里有一眼泉水,女子们在水中打捞,祈福得子,相当灵验,泉眼被叫作“捞儿泉”。根据传说,人们雕塑送子观音像,祈求生生不息,平安幸福。
广场两侧的石雕群,用经典的孝亲故事,诠释着孝的意义。二十四孝故事令人感动,我偏爱“戏彩娱亲”一则。年岁越长,越能理解孔子所说,孝顺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想象一位七十岁的老孝子,为了逗乐父母,像孩子一样穿上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玩耍,摔倒了,率真地哭。其情景,有趣而感动。父母在,有纯真的孩子气,多么难得。
一个小伙子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小心翼翼下坡。行动不便,孩子能有闲陪着她,那位母亲是幸福的。人变老,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或涉及身体健康,或涉及心理健康,情绪的反复。心理的健康容易被人忽视,若能把时间放在父母身上,陪陪他们,耐心地听他们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父母亲总会知足在一些小细节中。
认识一处风景与真正认识一个人一样,需要时间;匆匆而过,不得其间真滋味。天涯山这本书,要慢读,要换些角度去读。
元好问有一首《天涯山》的长诗,从他的诗句中,足见当时的天涯山比今天要奇美。“八窗玲珑透朝日,洞穴惨澹藏雷雨。名花锦石粲可喜,乞与云烟相媚妩。半空掷下金芙蕖,想得飞来自玄圃。传闻绝顶更灵异,云是清都群玉府。”元好问所处时期,天涯山是一座在洞穴中隐隐有烟云冒出的山,是一座有名花锦石的山,是一座在高高山顶有神仙宫阙的山,莲花峰就该是他所说的金芙蕖。末尾诗句“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我向山顶看去,有些人已登上峰顶,振臂朝远处呼喊,他们似乎感受到诗句中的天涯山了。
夕阳下,天涯峰也接近黄铜色,好像介子推就是从黄铜色的山中背着母亲走出来,走向金色的未来。几丝云,飘在山峰边,渐渐随夕阳淡去,广场周遭充斥着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声。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来,有些许朦胧。初升的月亮总是淡淡的,若想看朗月,得等到月上中天了。
还去看月下的荷花吗?同学们相互问,随即又自问自答:在心中想象那番荷塘月色吧。
晚风中,大家披着月色默默下山。我的确在想象皎洁月色下的荷塘了,同学们或许与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