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张富清攻打永丰城时,有突击连,有突击班。他们则组建起一个个“尖刀班”,让驻村扶贫队员像一把把尖刀,直插贫困的根儿上,一招致命。
武陵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州,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而咸丰县则属于特困区的特困县,其贫困深度、广度、密实度和脱贫难度可见一斑。
核桃园村,是咸丰县高乐山镇一个二高山村,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1839亩,林地3473亩,5个村民小组298户10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387人。
2017年8月15日,28岁的李令代表咸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口帮扶核桃园村,并出任第一书记。
从进村开始,李令就在找寻想象中的“核桃树”和“核桃园”。作为传统干果,核桃也是他打小就喜欢的。只是他瞅遍四周的山山岭岭、每一道沟沟坎坎,都没有看见一棵核桃树,更甭说核桃园。
核桃园,没有核桃树,只有贫困。
为歼灭贫困,核桃园村也组建了“尖刀班”,有成员9人,其中驻村工作队3人,村支两委3人,后备干部3人。李令担任班长。
李令想,组建“尖刀班”,说明贫困深度和广度无以复加,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消灭贫困的决心和意志不可撼动,也更加说明一个问题:贫困,就是偏远农村发展最大的敌人。消除贫困,如同歼灭敌人,“尖刀班”就要手持利刃,用最狠的招式,毙“敌”于战场。
李令心里算了一笔账。尖刀班有9个人,加上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加起来就是战斗部队一个班的建制。青壮年党员中,主要责任是带头致富,为其他村民做榜样,基本上没有精力参与攻坚战斗。李令心念电转,这刚好是一个班对一个营啊。平均算下来,“尖刀班”一个人要负责32.25人的脱贫任务,说大数,就是一个人负责一个排。
十一二个人,要担起建档立卡的110户387人的脱贫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李令最大的“官儿”,是干过民宗局办公室主任,没有级别。如果一定要靠一个级别,叫做股级。单位内部研究任命,不归组织部管。现在,一下子要对一个1000多号人的村负起责任来,相当于当上了团长。尤其是他这个“尖刀班”班长,要指挥相当于一个营的老弱病残,向贫困发起决战,这是亘古不见的绝活儿,《孙子兵法》上都找不到,他突然觉得很惶惑。
从小看过《说唐》,对程咬金“三斧子”的招式有些了解。李令觉得,要在2020年消灭贫困,务必拿出杀手锏,稳准狠,招招毙命。程咬金的“三板斧子”,虽然招数不多,但管用,一招一式,都带着夺敌性命的狠劲儿。
李令视贫困如恶敌,比程咬金多砍了一斧子,他的“四斧子”也是招招连环,稳准狠。
第一斧子:“刮净米缸子”
核桃园村木瓜坪院子。
这里的老木瓦房,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撮箕口”。据说有100多年历史。屋脊断了,掉在地上的土瓦,历经百年,风化雨蚀,成为碎片。破烂不堪的房屋与猪牛栏圈并列,已经分不出哪个更好。炒菜的油烟味儿与猪粪味儿混合,形成一道屏障,完整地保护着这里奇特的贫穷,让外面的人莫敢进村儿。
黑色T恤,白色五分裤,棕色皮凉鞋。28岁的李令,戴副眼镜,像个文弱书生。正一本正经地细数着坍了墙壁、塌了屋顶、毁了门窗的房屋间数,并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下屋主姓名。然后,逐个找到屋主人电话,联系他们,希望他们回“家”,整修房屋,改造院落。
穿村而过的太盐公路,是核桃园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风雨侵蚀,重车碾压,将20多年前浇筑的混凝土路面切割成无数碎块儿,就像苗族蜡染上的梅花、凤凰等印花图案。深深浅浅密密麻麻的裂隙,翻出黄色泥浆,一不小心就溅你一身。到处是蹦垮的缺口,甭说行车,就是步行都十分艰难。
到2组梁卯明家,李令一一数过,2公里不到,上5处坡,下8道坎,绕了15个弯。特殊环境,造就特殊人才。部分村民练就了骑行摩托车的绝佳本领,如果参加飞车、脱把技术表演,都有可能获奖。
自来水与村里人无关,那是城里人的享受,可能永远也轮不到他们。部分村民家里,电话打不通,电饭煲煮不熟饭。找不到媳妇或跑了老婆的单身汉,成群结队地游荡在村头,由他们与老弱病残,筑起了核桃园村最后一道防线。
陡峭山坡上,耕地荒芜多年。漫山遍野的芭茅草,可以藏雄兵百万。每年入秋以后,村里最美的风景,就是盛放的芭茅花。小学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最好的教学基地,就是站在杂草夹道的路边,双手拨开草丛,教学生观察芭茅花,然后回去写一篇作业。
混凝土预制砖墙,仿照土家“撮箕口”建筑风格。二楼的两间厢房,竖起两根带有罗马风格的亮柱,三面通透,阳光无遮无碍地照射进来,可以晾晒衣被,还可以休闲品茗。
68岁的梁卯明,衣着随便,不修边胡。看起来,生活的担子并不轻松。
果然,李令与他一聊得知,梁卯明一家6口,儿子病了,长期住院治疗。儿媳妇没工作,接送孩子,做做家务。两个孙子,大的在县里民族中学读书,小的在实小,家里穷得生活费经常没有着落。这是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
与梁卯明家不远,60岁的钟成玉,每天拿把弯弯镰刀砍柴禾。周边的山林里,青冈柴被他砍光了,家里的柴禾码得山高,烧几年都够了。但是,他就得每天去砍。这边山上砍没了,又去那边山上砍。没个正经事儿,也挣不到一分钱,待在家里只有和成年病歪歪的老婆子吵嘴,还常常怄气。
因病返贫的还不止梁卯明、钟成玉家。
核桃园村2组梁华堂,45岁,从事室内装修工作。与妻子一道,年收入在七八万左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曾想,2012年,患上心脏病,做了搭桥手术。从此,走路还不如他六七十岁的老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父亲生前是退休教师,母亲有抚恤金,单独立户。
梁华堂一个4口,只有妻子杨木英一个劳力。两个孩子,大儿子在恩施职院读书,小儿子上小学4年级。现在一家人指望着杨木英养活,那日子,可谓度日如年。
……
李令有个小本子,随身带着,上面记载了全村各类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他每到一处,都要翻看一遍。多看几遍后,渐渐悟出一些道来。多数贫困户,都可以通过发展生产,逐步摆脱贫困。唯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最难脱贫。
让这批人脱困,成为“尖刀班”攻坚重点。思来想去,他想到了老一辈人常说的,在饥荒年代,家里没有米了,就去刮米缸子的话来。用到现实中来,就是用足用活政策,寻找一切机遇,靠激发家庭成员脱贫的内在动力,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
“嫂子,你看你一个好劳力,被天天困在家里,天长日久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这天,李令兴冲冲来到梁卯明家,对梁卯明儿媳妇说,“有个快递公司,要招人。你如果想去应聘的话,我帮你联系”。
梁卯明儿媳妇说,从来没出过门,怕做不好,给领导添麻烦。李令说,事情很简单,会骑车就行。恰恰,梁卯明儿子有辆摩托车,一直是两口子共用,而且还能在羊场小道上往来自如。于是,她顺利进入快递公司,每年可拿到两三万元工资。
按照教育扶持政策,她大的女儿每年可享受1250元助学补助,小的儿子也有1000元。村里造了花名册,与学校核实后报给教育局核验,很快就拿到了助学补助。
钟成玉两个女儿出嫁了,就在县城边上。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村里给他们办理了双女户补贴手续,每人每年960元。但是,凭这个根本脱不了贫。那时,村里正好有一个临时护林员名额,每年4000元补贴,管护周边108亩山林。李令与村书记邓亚林和其他同志开了个碰头会一商量,就把钟成玉报给了镇林站。不久,他就正式上岗了。
李令给他交代工作时说,“钟叔,周围山林里的青冈柴,也被你砍光了,这个差事好,就当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争取三五年把山林恢复起来”。钟成玉噙着泪花,花白头发笼罩下黑黑的脸上,竟然堆起红云。
农忙时节,钟成玉每两天巡山一次。入秋后和次年春季,天干物燥,烧秸秆、烧荒草、清明祭拜,是火灾高发期,他每天加密巡山次数,有时候,一天巡查三四次。要有人砍了一棵小树,那张黑脸立马翻红,就要跟人拼命。
钟成玉还是耕整土地的一把好手,村里动员他女儿女婿,帮他买了一台崭新的耕整机,让他重操旧业。老身板儿,又添新干劲。但钟成玉是古板人,秉持农村人的实诚,没有一丁点手艺人的灵活,从不主动揽活儿。春耕季节,只要有人请,他就手扶耕整机,去给乡邻帮忙。除了油钱,每天只要百十来元工资,从不多收一分钱。一年下来,也有3000多元收入。加上养猪、种菜等收入,老两口一年有10000多块钱。腊肉、粮食、菜蔬自给自足,过日子,没问题。
梁华堂人品好,本本分分,言语温和,做事踏实。李令建议将其选为组长,每年有1000元补助。同时,将其全家4人纳入低保救济范围,每月有960元。大儿子,申请了雨露计划,每年有5000元助学资金,小儿子每年也得到1000元助学金。
2018年8月,秋高气爽。村上引进投资商建设的葡萄园挂果了。粒粒葡萄,乌紫圆润,令人垂涎。站在路边,一伸手,就可以拈来入口。
一天,村上的伙房里,三人对饮,如三堂会审。李令自带包谷酒,还有一包卤菜,叫厨房做了三碟小炒,邀上村书记邓亚林,还有葡萄基地老板陈进明一起喝上了。
陈进明靠了墙壁对着餐厅大门落座,李令与邓亚林一边一个,陪着笑脸。
按照土家风俗,先干三大杯。到第四杯上,李令说,要单独请陈进明提一杯。“陈总,今天这酒啊,不能白喝的。”酒刚落喉,李令一句话,陈进明被哽住了。一声咳嗽,把酒喷了出来。弄得眼泪鼻涕,直往外冒。
“李书记啊,你年轻不懂。这人啊, 喝酒的时候,是不能受刺激的。” 李令赶紧抽了两张卫生纸递过去,陈进明一手抹眼泪,一手擦鼻涕,然后望着李令,笑了笑,“有事就说吧,我现在不忙喝酒,不然非把我噎死不可啊”。
邓亚林忙打圆场。“李书记,其他的事,以后说,今天就是喝酒。”然后转向陈进明,“来来来,陈总,我陪你提一个”。“不不不,我和李兄弟都是痛快人,把话说了,这酒才喝得轻松。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
“好,还是陈总豪迈。”本想说豪爽的,一紧张,李令倒把“豪迈”给搬了出来。陈进明一听,乐了,连说两声“豪迈、豪迈……”
第二天,梁华堂在葡萄园上岗了,从事看护工作,每月1400元工资。每年看护两个月,可收入2800元。
为确保他家脱贫,李令还商量邓亚林和村班子成员,决定安排梁华堂负责看护村里的光伏电站,每月500元补助,年收入6000元。
梁华堂得病前,是干室内装修工作的,有装修技术。李令鼓励他,农闲时,在城区接点活儿,指导妻子操作。几个月下来,也赚了15000多元。这样一来,梁华堂每年收入有了30000元左右,妥妥地告别了贫困。
村里、企业信任梁华堂,村民群众也喜欢他。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都能搞定。全村5户最美家庭,他家是其一,25户卫生户,他家是之一。家庭和谐,团结友邻,孝顺老人。李令带领“尖刀班”,硬是将一个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变成了全村脱贫的样板。
“刮净米缸”,用足政策。就这样,李令率“尖刀班”战士,为核桃园村近一半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
第二斧子:两“园”兴村
没有核桃树的“核桃园”,一直是李令心中的遗憾。
核桃园村该如何发展?李令想啊,没有核桃树,不见核桃园,说明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发展核桃。不适合栽种核桃,可不可种植葡萄,可不可以发展其他产业“园”?
有人建议,发展茶叶。李令知道,武陵山区气候温润,非常适合发展茶叶。近些年,州内许多茶叶公司声名鹊起,并且将“恩施雨露”这个绿茶品牌,做成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核桃园村是走其他茶叶公司的老路,跟风种植绿茶,还是另辟蹊径?李令一直在琢磨。
2017年,李令带领“尖刀班”战士,在县镇两级领导支持下,借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东风,抢抓机遇,整治土地1900亩。接着,在反复比较论证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白茶700多亩,并在茶叶基地新修15公里产业路。同时,在不宜种植白茶的边角地上发展烟叶350多亩。
发展白茶产业,是在“尖刀班”坚持下,走出的一道特色产业之路。村里决定,向镇政府申请免费提供茶苗和有机肥料。仅这两项,村里每年就给每亩茶园投入500元。2019年,村里建好了茶厂,2020年春,茶叶加工设备安装就绪,到2021年,茶农就可以将茶叶直接卖到厂里了。
梁华堂说,“尖刀班”把肥料集中运送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点,各家各户,只需要走一小段路,就可以领回家,尤其给他家减轻了很大劳动量。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儿。
村里从植苗到管护、到采摘环节,邀请专家到村里、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20多次,平常大会小会附带培训,也有二三十次。
仅核桃园2组41户138人,就发展白茶200亩,2020年春已经见效,茶农受益5万多元,户平收入1200多元。
李令说,2022年,全村白茶达到丰产期,白茶收入即可上百万元,贫困户户平收入近万元。
2018年,梁卯明、梁华堂家各发展了3亩白茶,2020年春,他们采摘了两天,各收入1000多元。他们说,到2021年就可收入上万元了。达到丰产期后,仅白茶年一项,每年就各有3万元进账,加上其他收入,基本可以达到返贫前的收入水平。
李令说,单靠一个白茶园,还不行。要实现稳定脱贫目标,还得建一个“园”。
2017年,“尖刀班”战士四处出击,拉来恩施州新一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明,由他投资,建成了110亩葡萄基地,并成立了咸丰县寨子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按照陈进明的规划,到2020年,核桃园村葡萄园将发展到200亩,加上邻村葡萄园面积,他将在这里建成集葡萄种植、冷藏、加工葡萄酒、白兰地和乡村旅游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一方村民脱贫致富。
目前,陈进明正在建设冷链厂,计划投入300万元,可储藏葡萄400吨。计划2021年开始建设酿酒厂,再投入600万元。生产规模达到150吨,其中白兰地50吨,葡萄酒100吨,产值6000万元。
葡萄园土地租金300元一年,几十户贫困户受益。目前,就近安置就业120人,其中固定用工20人,季节性用工100多人。2020年用工支出将达到40万元。就业人员中,核桃园村有60余人,60%为贫困户。仅梁卯明夫妇,就在这里挣了两份工资,2020年已经收入22000元。
陈进明老家就在核桃园村隔壁的猫儿岭村,是一位经营汽配的成功商人。曾经在咸丰干过年10年,在十堰干了5年。做汽配生意赚钱后,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利用山场广阔的优势,瞄准葡萄种植这一长效产业和美容养颜、绿色健康的特点,进而开展深加工,酿造葡萄酒,提高产品附加值。
“尖刀班”与核桃园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农户租赁土地给企业,并专门申报葡萄架项目,支持陈进明发展企业。
目前,陈进明已通过武汉生鲜连锁店做旅游和销售推广,并在抖音、快手发布信息。
白茶园、葡萄园,两“园”补一“园”。对于没有核桃树的核桃园村,李令不再遗憾。
第三斧子:夯实发展基础
2017年底,为了解决村内田土大量荒芜的现状,“尖刀班”决定走产业兴村之路。发展产业,就要修建产业路。要致富,先修路,早就是村民的共识。但到了要家家户户拿出土地修路时,个别农户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拿来修路。
李令带着“尖刀班”,发起一场瞄准落后思想的攻坚战。村民代表会、群众会、院落会、家庭会,挨家挨户开展思想工作。这样的会,一直开了两个月。
在一次群众会上,村里老党员吴明珍抢着站起来发言。她回忆了过去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苦日子,感慨如今“尖刀班”战士为村里发展受苦受累的事迹,拍着胸脯说,“他们修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大家好”。最后表示,将自家的6亩多地拿出来修路。
许多有怨言、要补偿的村民,都把话噎回去了。
不久,产业路终于修了起来。村里还一鼓作气新建及改扩建道路14公里,硬化道路10.4公里。对外联通了几条大通道,村内也形成了大循环,各个村民小组和各个院落之间,也有硬化公路连成一体。
现在,村里的水泥路,就像一颗大核桃树,主杆分出许多枝丫,主要的枝丫上,又分出若干小的枝丫。每一个核桃果实,就像一家人。一个个家庭,通过村组、村镇公路,与“尖刀班”连接在一起,与村委会连接在一起,与党和政府连接在一起。
在一个下坡处,一条曲曲弯弯的水泥路,分出两道岔后, 2组梁卯明家到了。
2020年9月的一天下午,梁卯明妻子杨本香正在摘豆角,见李书记到来,连忙站起来让座,十分热情。并望屋旁边高声大喊:“老梁啊,李书记来了,别忙活了,赶快回来啊!”然后对李令说,梁卯明就在旁边菜地里,马上回来。
这是李令今年第11次来梁卯明家。
李令还没来得及好好打量一下他家的变化,栏圈里肥猪特有的“味道”就飘了出来。在今年这个时节,家里有肥猪,就意味着过年有肉吃,这是一项事关脱贫的重要指标。
“撮箕口”房屋二楼的两间厢房,阳光照射进来,成堆玉米,金灿灿的,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稻子晒在水泥坝子上,不时引来胆子吓大了的麻雀,悠闲地啄上两粒,见人吆喝,两翅一振,又飞到屋前的树上。
老梁说,“尖刀班”进村后的这几年,核桃园村变化好大。路好走了,哪里都能去了;家家户户都是自来水,龙头一开,山泉水哗哗地就来了;电灯比以前更亮了,我老婆晚上又可以做针线活了;有什么事,要给小的们打个电话,再也不用跑到屋后面的山梁上了;去村里办事,想解个手,再也不偷偷摸摸去树林子里了。他呵呵一笑,那个茅厕可比我家里的都干净。
几年下来,“尖刀班”带领村民新修5个饮水池,维修3个烟水配套水池,共计1900个立方,安装管网8000米,覆盖260户900人,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全村实现了网络无盲区;新增3个变压器,架设了2公里10千伏安线路、1.2公里380伏线路,生活用电不稳定的2组和4组也改变了“煮不熟饭”的尴尬局面;新建了村级卫生室、公共厕所,还建成了3个村民文化广场。
在葡萄基地,村里以基础设施建设入股,村集体可享受分红;修建了一个光伏扶贫电站和一个茶厂,所有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葡萄基地已经分红5万元,光伏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并有了收入,茶厂也已经建成并出租给市场主体。
原来的一组木瓜坪院子,板壁烂了,土墙倒塌,天穿地漏。猪圈牛圈也是残垣断壁,污水随意排放,臭气熏天。这里住了5户人家,有贫困户2户。常驻人口10人,因房屋太破烂,实际住了4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其他人靠儿女出钱,租住在城里。
这里被人嫌弃,关键还是没有路。打蛇瞄准七寸。“尖刀班”首先把路拓宽了,修好了,动员租房住在街上的秦远宪和秦远学几家人从县城回来了。“尖刀班”战士带着他们拆除残垣断壁,搞危房改造,搞厕所革命,搞环境整治。如今,这里鸟语花香,又是一片新天地。
这天,李令来院子研究道路硬化问题,一走进院子,就有了新感觉。哦,木瓜坪有了人气。
秦远宪隔着窗户,一眼就认出是“尖刀班”的李书记,跑出来,抓住李令的手膀子就摇个不停。
“你们把我的破房子整好了,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尖刀班’啊。”“这里比城里好些不啊?”“李书记,你不是外人啊,我跟你讲,在街上租房住,就像住在别人家里,我一天都没习惯。回来了,才有家的感觉。在乡下带孙娃儿,空气好,是一种享受,还为儿女省了一笔钱。”
秦远学看到了,又赶紧跟过来,说了好一阵子感谢的话。
唐家堡的杨文,通过贴息贷款办起了猪养殖场,不仅培养了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抽上了“芙蓉王”;冷竹塘的邓勇军,在“尖刀班”撮合下,就近找到了工作,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住上了新房子。
茅坪的邓立君,前些年儿子白血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尖刀班”通过代表评议,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整户低保,还通过社会募捐,为他儿子筹齐了治疗费,让他家度过了难关。现在,他儿子病治好了,在街上支起了夜宵摊,只用两年时间,改造了老家危房,还开上了小轿车,去年主动找到“尖刀班”,取消了他家享受的低保政策。
而今,核桃园村的白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茶叶加工厂将在明年春节开始收购茶叶加工;葡萄基地和烟叶基地已经成熟,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县里建在核桃园村的公益性公墓和殡仪馆也即将投入运营。
2019年,核桃园村整体脱贫。
第四斧子:“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
“尖刀班”在核桃园村砍出了三板斧,让全村与贫困说“拜拜”。但是,李令总感觉,还有一件事,非抓不可。
这天,雨后初晴。李令又来到木瓜坪院子。
正屋和两边厢房,已经整饬一新。院坝和屋檐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李令觉得,这百年老屋,突然就有了烟火气。
能下地干活儿的,都出工了,只有73岁的覃征在家。覃征两个女儿已经嫁出去,都在城里务工。66岁的老伴儿,也被请去打零工,每天80元工资。他身体不行了,干不了重活儿,待在家里,里里外外收拾一下,做做家务。
“两个姑娘管您吗?”李令问。“只有逢年过节、生张满日,回来给点钱。”“一年给您多少钱啊?”“大概不到1000块吧。”“年纪再大一点,动不得了怎么办啊?”“这个啊,我还没有想啊。”
他还第一次向李令告了他老婆的状。他说,老婆经常出去打零工,不在意他。他病了吃饭喝水都困难。然后,两眼死死盯着地上,好久都没有抬起头来。
李令在覃征日常生活的小房间里,看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习主席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看望慰问村民,向乡亲们拜年的年画,一幅是中国地图。
覃征瞧见了,突然兴奋起来。像变了个人似的,跟过来指着有习总书记的那幅年画说,“全靠习总书记啊,如果不搞精准脱贫,我们这个院子就彻底烂掉了啊”。然后又指着中国地图提高嗓门儿说:“我是中国人,我的家里从不缺少中国地图!”
覃征过去是村里的能人。至今,他的卧室门外,依然挂着三块匾。两个是早年湖北农业厅颁发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一个是县综治委颁发的“治安中心户长”。
李令想,过去的能人,老了将不再能干。能人的标签,不能贴一辈子啊。像覃征这样的“空巢”老人,逐渐成为乡村人群的主体。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他们的未来,扑朔迷离。
从担任核桃园村第一书记开始,在走访完全村贫困户后,李令意识里就装满了这个问题。
上任没多久,李令就接到了一起母亲告儿子不尽赡养义务的案子。那天,一大早,4组一位独居的老妈妈,就拄着拐杖,来到村委会,一定要请村干部帮忙写诉状,到法院告她那个不孝之子。
听完那位老母亲陈述,李令才知道,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当初约定,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小儿子负责赡养母亲。父亲去世了,大儿子认为已经完成赡养责任,而小儿子没有工作,丧失赡养母亲的能力,大儿子一直袖手旁观。亲戚、族人,多次做工作未果,母亲希望村里帮她主张权利,要求大儿子负起赡养责任。
村里也多次上门调解,均未产生积极效果,于是母亲想起诉大儿子。这次到村里来,就是请李书记帮忙写诉状。拿不到状子,就不离开。
李令知道,打官司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也希望通过这最后的方式,帮助老人解决赡养问题。
写完状子,压在手下。李令说:“这状子先放我这儿,哪天打官司,我陪您去,您看好吗?”“那不得行,我今天就要去告他。”“老人家,我再给您大儿子做做工作,也许他回心转意了呢,那不是比打官司更好吗?”老人带着信任,点点头,离开了村委会。在转角处,还回头看了好一会儿送她出来的李令。
这种矛盾,已有不少苗头。李令屈指一数,半年下来,就发生了四五起。“尖刀班”成功调解了2起,另外几起,至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凭借惠农富农政策,在村里帮扶付下,自力更生解决了吃饭问题,甚至也能实现脱贫目标。但是,他们80岁、90岁、100岁以后呢?谁来赡养,谁来照看?这个问题,像水渠里的漩涡儿,一直在年轻的第一书记心里打转儿。
2018年春,核桃园村开展了一项评选活动: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儿媳、最美卫生户、最美脱贫致富带头人。此后,每年评选一次。
同时,村里高音喇叭,天天都在讲婚姻法21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尖刀班”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召开赡养老人专题村民大会。子女在外地的,只要能召回来,都召回来,老人子女一道开会。一是宣传宣讲法律法规,二是请驻村律师讲解婚姻法21条,并提供法律援助。
开大会,讲共性问题,涉及一家一户的具体问题,李令就组织“尖刀班”召开院子会、家庭会分头解决,还协调有的家庭,签订了赡养协议。
村里老人的儿女们纷纷表示,父母养育了我们,做儿女的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如果老人哪天动不得了,我们就回乡里,陪着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
4组那位要状告大儿子的老妈妈,逢人就说李令好、“尖刀班”好。她大儿子已经认识错误,开始管老妈妈了,嫁到丁寨女儿,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一场箭在弦上的官司,终于没了打起来。
李令的“四斧子”砍完了。
但是,没有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