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兆生
“八一”建军节那天,老家友人打来电话,说是座落在会同乡下村蜡烛寨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开放了,邀我抽空回去看看。
会同的蜡烛寨虽名气不大,但它在我心中却很有分量,对它一直是虔诚的。不是因为会同是我的家乡,我又是老红军的后代,有一份别样的情结;也不是因为蜡烛寨毗邻圩镇,小时候与三俩伙伴攀爬过此山,留下过童年美好的回忆。而是因为它有着太多的传说和故事,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面纱,所以一直撩拨着我猎奇的神经。
汽车驶离宁都县城过东江桥,不到一支烟的功夫,便来到会同的地界。从鹧鸪村开始,公路两旁扑入视野的,是那无穷无尽的莲田,一直绵延至圩镇。一阵阵微风拂过,那碧绿的莲叶和粉红的莲花竞相翻卷摇曳,腾着层层绿浪涌向天际。汽车仿佛一叶小舟,在广袤的莲田中轻快地滑行,使人置身于万顷大海之中。我关掉空调,打开车窗,任由夏日的清风、莲花的清香,还有那采莲姑娘甜润委婉的歌声,悉数吹进车内,贪婪地享受着山乡田园沁人心扉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车过富家窑,临近会同圩镇,河两岸数千亩开阔平展的塅面上几乎全是莲田,清粼粼的会同河自东向西依圩傍镇穿过莲田逶迤远去,但见会河两岸花红叶绿,碧波连天,红砖碧瓦,绿树掩映,别有一番南宋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好一幅绚丽多彩的莲乡美景啊!
当我的目光投向远处莲田的尽头,离圩镇大约两公里的地方,那里两座并排突兀的山峰恰似平地竖起的两把宝剑直刺云天,惹人注目。这两座高约200余米,名叫蜡烛寨(也叫夫妻寨)的山峰我是非常熟悉的,关于它那段凄婉动人的传说每每想起就使人唏嘘不已。
相传很久以前,那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为下村一户家缠万贯、良田千亩的周姓财主所有。有一年,横行乡里的老财主硬把自家的一亩湖坑田换了本村农妇莲香的好田,美丽善良、聪明能干而又无可奈何的莲香只好到外地挖回莲藕讨回技术改种白莲,不想一季下来反比种水稻划算得多。老财主财迷心窍,第二年也令下人改种白莲。也许老天有眼,老财主田里长出的莲蓬只只干瘪,而莲香田里采回的莲蓬却个个饱满,气得老财主捶胸顿足。老财主岂肯罢休,又使出毒招,切断水源逼迫莲香收回莲田。老实巴交的莲香丈夫气不过上门与老财主论理,反遭老财主家丁的一顿毒打,悲愤交集不久便含恨西去。莲香痛失丈夫茶饭不思,在丈夫坟头哭了三天三夜,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莲香万念俱灰,一头撞在墓石上,也随相伴相爱的丈夫而去了。次日一早,村里人惊奇地发现,老财主的千亩良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两座并排耸立的山峰……
人们为怀念这对为家乡人引进了白莲种植的苦命夫妻,把这两座山取名为“蜡烛寨”(夫妻寨)。这里的人们都说,这两座山就像一对燃烧的蜡烛一样插在那里,很有灵光,保佑着方圆十几里的百姓栽种白莲风调雨顺。
如果说,久远的传说使蜡烛寨在人们的心目中愈发的凄美,那么,80年前发生在蜡烛寨下有关红军的故事,却是那样的悲壮,它将世世代代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来到圩镇桥头,友人早在那里等候。我们没顾得上在街上逗留,驱车径直朝一公里外莲田环绕、果树簇拥着的会同村下村小组驶去。车子绕到村后,老远就能看到蜡烛寨下的山坡上,新落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与不远处的蜡烛寨遥相呼应,交相辉映,在四周脐橙林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庄重而静穆。我们徒步来到纪念碑前,大家神情一下子凝重起来,向长眠于此80年的先烈们三鞠躬后,绕纪念碑转了一圈。此时此刻,太阳躲进了云层,鸟儿停歇了啁啾,小溪收敛了欢唱,仿佛80年前的烽火硝烟、80年前发生在这里可歌可泣的故事,又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1931年12月,由赵博生等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被共产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红五军团所属红十五军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期间,长期驻扎在会同一带,会同村成了他们的大本营。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异常惨烈,红十五军奉命坚守广昌驿前,会同距驿前仅数十公里,这里便成了战役后方,还设有红军医院。前线伤亡的将士一拨拨地运回来,村里青壮年组成的支前担架队一批批地开往前线,妇女老人们则成立洗衣队活跃在救助伤员的医院里,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皆兵反“围剿”。那时前方战事吃紧,村里兵员空虚,敌特趁机骚扰偷袭十分猖獗。最惨烈的一次是8月中旬的一天傍晚,20多个敌人化装成老百姓偷偷摸近村子,却被砍柴回村的李老汉发现,他撂下柴担欲跑回村里报信,被敌人开枪杀害。枪声就是命令,村里红军医院100多个伤员紧急集合,走不动的重伤员就地藏匿在群众家中,能走动的伤员拿起武器参加战斗。为使村里无辜群众免遭伤害,他们果断冲出村子,边打边撤,向后山蜡烛寨转移。带伤的红军战士在半山腰依托地形趁着夜色顽强反击,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以60多名红军伤员伤亡过半,敌人丢下10余具尸体撤退而结束。天刚放亮,乡亲们擦干眼泪,冒着危险,怀着悲愤的心情找到了30多个牺牲的红军战士,与先前在驿前战斗中牺牲的数百名将士一起,简单安葬在蜡烛寨脚下的山坡上。村里人心里都清楚,如果红军伤员躲在村里利用巷战迎击敌人,是不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是他们为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引开敌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
拜谒完新落成的烈士纪念碑,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近蜡烛寨,走近这座涂满悲情悲壮色彩的山峰。时间虽然过去了80余年,当年红十五军的战士以蜡烛寨高高耸立的山崖为墓碑,在半山腰刻下的“红十五军”几个大字,虽经半个多世纪雨水的侵蚀风化,而那半个苍劲的“红”字依然清晰可辨。如今,只要听过这里的故事、看过这里半个“红”字的人,无不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憾!是的,蜡烛寨的战斗遗址、安葬着数百名将士的“红军墓”、山崖上镌刻的“红十五军”墓碑,所有这些,构成了何等壮丽的画卷啊!值得人们欣慰、可告慰烈士英灵的是,在会同村村民的倡议、当地政府和县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拨出专款数万元,村民们踊跃投工投劳,这座红十五军革命烈士纪念碑今天终于落成了。它不但矗立在会同下村的蜡烛寨下、红军墓旁,它将与蜡烛寨一道,宛如两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