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兆生的头像

肖兆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3
分享

乡 间 小 路

 肖兆生                   

    每个人都走过乡间小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乡间小路;乡间小路在人们的心里有着别样的风景,却有着同样的情怀。

    这是一条利用河堤修建的乡间土路,大约有五六公里长,路面平坦通畅,绿荫蔽日。堤外河流淙淙,波光粼粼,堤内田畴平旷,农舍俨然。行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四季更迭,宛如漫步绚丽的画廊——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会同乡途经桐口村通往宁都县城的一条乡间小路。

    那时,会同去县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经鹧鸪、南田、梅江的塘角村进城的公路,是货车、班车的必经之路,比另一条小路要远二三公里;一条从富家窑分岔,经腰江过东江河简易小桥,路过桐口、南、梅江的石垅进城,全程大约10公路左右。受桐口桥的制约,会同、湛田进城从这里经过,只能通行自行车、摩托车或人力车。那时人们大都选择从这里进城,步行大约两个小时,骑自行车约一个小时,骑摩托车二三十分钟足矣。

    从桐口村开始至与梅江镇交界的坑背村,五六公里全都行走在河堤上,三米多宽的小路虽是泥土堆筑,但经过几十年通行,路面竟然平整光洁,一尘不染,堪比水泥路面。路的两边,路肩、护坡全被草皮覆盖,间隔四五米就栽有高大的苦楝树等树木,发达的根系加固了河,茂密的树枝又像撑开的一把把硕大的绿伞,为行人遮挡暑热。夏天,不时有路过的孩童不顾大人的阻拦,敏捷地攀爬上树掏鸟窝、捉知了,一路的乐趣早把十来公里路途的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路外,七八十米宽的东江河顺堤西流直注县城,河面上,不时可以看见撒网捕鱼的竹排悄然飘过,排首站着的几只鸬鹚时不时跃入水中,叼上一条条鱼儿;不远处的浅滩上,几只白鹭正在觅食,竹排近前,惊得扑棱棱飞上半空。平缓舒畅的河流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飞鸟。走得渴了的人们几步就下到河边,捧起甘冽的河水畅饮起来,一时兴起,有的一头扎入水里洗起了冷水澡,顺便还摸起了几条小鱼。

    堤内,是千余亩平整的良田,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穿过田畴与小路对接,把不远处山脚下的村庄串联起来。远看,那逶迤10余里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犹如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呵护着堤内的良田村庄;望不到尽头的小路又恰似一条灰色的绸带,飘落在山水之间,一头系着乡村的安宁,一头系着城市的繁华,叠印着祖祖辈辈多少匆匆的履痕,刻录着男男女女多少悠悠的梦想。那时的小路少有机动车来往,偶尔能遇见的也就是农用车、拖拉机什么的,装一些化肥、农产品往返城乡,所以路人可以泰然自得地领略沿途的风光美景,那时要数春季和冬季最为迷人。春天,堤内的稻田像铺上了一层绿毯,微风吹过,碧绿的禾苗腾起层层细浪,一阵阵涌向天际,几只春燕时而掠过稻田,时而腾空啁啾,为山乡编织着春光;堤外的河滩上,牛群悠闲的觅食,牧童尽情地撒欢。冬天,正月一过,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便齐刷刷地竞相绽放,迎风摇曳,清香袭人,一望无垠金灿灿、黄澄澄的油菜花儿铺展开来,仿佛给山乡田园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行走乡间小路,饱览怡人美景,醉闻浓郁清香,人们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金色的世界,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和身心的洗礼。

    几十年来,会同的这条乡间小路,就像十里画廊,四季轮回,美不胜收,带给人们无尽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路还是这条路,河还是这条河,只是不知从何时起铺设了水泥路面,桐口的小桥换成了大桥,宽阔的河床变成了数条小溪。10多年前开始,人们发现,水泥小路两边渐渐长满了灌木和茅草,就像望不到头的两排一人多高的篱笆墙,封堵住了过往行人的视野,给人产生一种荒凉感和压抑感。而路的两边,堤外的东江河水流稀少,泥沙堆积,河床上长满了灌木杂草,没有了河本来的面目。堤内的千亩良田,有的长满了杂木,有的任其荒芜,有的盖起了新房,仅有少数还在耕种的,也像瘌痢头似的稀稀拉拉,昔日沿途使人流连忘返的景象荡然无存,难觅踪影。当年行走这条乡间小路、看惯了这里风景的人们渐渐老去,但那条乡间小路在他们的梦里总也挥之不去,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他们虽见识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难免有感而发:今天物质文明的进步,就必然会带来过去农耕文化的消退么?人们浓浓的乡愁将安放何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