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猪她爸的头像

小猪她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2
分享

那一声“来电了”

闲暇生活中,同事或朋友一起打牌,其中某一个人手臭或点背,输一把又一把,忽然峰回路转,好运连连,一个劲地赢牌。这时,旁观者差不多都会说,“嘿,他还来电了!”

“来电了”,作为“好运气”的代名词,一时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语言的发展,总是这样,既体现时代特点,又蕴含那个时间段里的故事。“来电了”,于我而言,不单是“好运气”的象征,也是儿时难忘的往事。

“来电了,来电了”,一声声透着兴奋、激动、喜悦的喊叫,犹在耳畔。往昔停电的日子,就像遗忘在书中的书签,有些泛黄,却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大多是火力发电。尽管那时家中除了照明的电灯,电器设备几乎为零,但城市供电仍然十分紧张,停电几乎是家常便饭。晚上,一家人正在吃饭,灯熄灭了;大人们正在操持家务,灯熄灭了;孩子们正在看书,灯熄灭了……因为经常停电,家家户户都有应变的招数,备好蜡烛,还有烛台。

到邻居家串门,在显眼处会看到各式的“烛台”。有的把蜡烛插在酒瓶口里,有的把蜡烛沾在倒置的空罐头瓶子的底部,有的在木板上钉根钉子插上蜡烛……

昨夜里,蜡烛流淌的泪,挂在酒瓶上,落在瓶底、木板上,看上去并不悲伤,反倒显得散漫慵懒。

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烛台,是邻居大叔用白钢焊接成的。圆圆的底座,不到一尺长的灯杆上,树叶般分成两个小平台,可以把两根蜡烛稳稳地插在上面。我非常喜欢这个精致的烛台,在读过小说《悲惨世界》后,曾疑心它就是被让·阿让从神甫家里偷走的银烛台。

从商店买来的蜡烛,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有时候,我在外面疯跑一个晚上,回到家中,还没来电。便会坐在蜡烛前,看着烛光一跳一跳,呆呆的,似乎与其对话,又好像看着它独舞。现在想来,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迷迷糊糊的童年”。

这样的安静,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接着就是各种调皮。用剪刀把蜡烛芯剪得短短的,看着它从将要熄灭的状态,挣扎着重燃,渐渐放大光芒。把流下来的蜡烛液,趁热乎扯下来,捏成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透过烛光,玩手影是最常态,也是乐此不疲的游戏。两手互相搭配,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有的是狗,有的是兔,更多的是我也不知道是啥的奇异造型……

除了“迷糊”和调皮,稍有意义的事,就是自己做“蜡烛”。为了省下买蜡烛的钱,邻居家送来些从化工厂弄出来的石蜡,白色块状,可以自制蜡烛。工艺比较简单,找来一段棉线搓成双股“辫子”状,作为灯芯。把石蜡放在铁碗或者搪瓷碗中,放到炉子上,慢慢融化。待石蜡全部融化,放入灯芯,一盏石蜡灯便做成了。

夜晚停电时,点上这盏碗状的灯,搭在碗边的灯芯,一跳一跳,忽明忽暗,看上去像“莲花佛灯”,青灯古佛的意境弥散开来。

冬季夜长昼短。在跳动着的烛光里,饭菜的香味混合着蜡烛淡淡的烟火味,一家人吃过晚饭,赶紧“吹灯拔蜡”。家家户户都黑着灯,街道上便黑魆魆一片。如果是月朗星稀的晚上,自然会有银白的月光洒在窗口。这个时候,大人通常会给孩子们讲故事。黑夜中,听得最多、也是最恐怖的故事叫“一双绣花鞋”,抓台湾特务的。印象中,小时候没怕过什么,唯一让我感到害怕的只有台湾特务。大人不讲故事的时候,便坐在黑暗中听广播。没有半导体收音机,用的是自制的“矿石”喇叭,不用电。只能收听一个电台的广播,没什么太多的节目,像《夜幕下的哈尔滨》这样的小说连播或者评书连播最受欢迎。当广播也懒得听时,就和小伙伴们上街玩耍。

黑黑的夜,玩捉迷藏再好不过。玩着、玩着,眼尖的小伙伴看到一户人家的灯亮了,便大喊一声“来电了”。真的来电了!我们欢呼雀跃,一齐扯着嗓子大声喊“来电了,来电了”。欢喜、兴奋的喊声,回荡在夜空,穿过一个个窗户,仿佛是撞亮一盏盏灯,白帜灯的橘红,日光灯的雪白,逼退昏暗,光明重回千家万户。

“噗”,一口气,吹熄蜡烛,一缕细烟,升腾着散去,不矜持,也不肆意,从容不迫。从容不迫的,还有家里的女主人,归置好烛台,操持起那些该在灯光下操持的家务,有电没电,日子照旧。

大概到了八十年代,电力供应已明显好转。更大的变化是家家户户的电器,逐渐多起来。彩电是抢手货,需要托关系、找门子。我结婚时,那台十八寸的彩电,就是托舅舅帮忙,在深圳买的。洗衣机是大连自产,起先是单桶,后来是双桶,结实耐用。以后又买了电冰箱,印象中是杭州生产的,“香雪海”牌,古诗古韵般的好名字,也不知道现在咋样?说起冰箱,还有点小心疼。那个时候,偶尔也会停电。记得新婚不久,遭遇一次停电。妻子一时找不着合适的“烛台”,便把燃烧的蜡烛放到新购置的冰箱上。结果蜡烛燃尽时,冰箱顶盖已是一片焦糊,令我们心疼好一阵子,要知道那时候冰箱可是家里的大件。

九十年代以后,停电这事,彻底从老百姓生活中抹掉。除非关闭开关,否则灯光将陪你度过黑夜到天明。万家灯火中,没人担心灯光会消失,没人操心停电咋办的琐碎。蜡烛失去了照明功能,烛台被塞到杂物间,烛光仅在生日蛋糕上跳动,像是对往昔辉煌的追忆。

记得女儿尚小的时候。有天晚上,大概是线路故障,我住的楼突然停电。这下让十二岁的女儿兴奋异常,她翻箱倒柜找出圣诞节礼物,一个小雪人形状的蜡烛。我连忙帮着点上,女儿围着小雪人,在烛光中又唱又跳。可惜,不到十分钟,电力恢复供应,吸顶灯把房间照得雪亮,小雪人黯然失色,女儿也是一脸失望。见此情景,我起身关掉家里所有的灯,让小雪人欢快地跳动着橘红的火苗,在没有停电的日子里。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更加充足。火力发电开始退出供电大军,清洁能源得到推广普及。临海的山坡上,高大的风车,不停地旋转,那是风力发电。毗邻海边的山坳里,一座静悄悄的工厂,看似平静,却内力强大,那是核电工厂。光伏发电,也不声不响地在乡村推广。

2013年10月,我在德国考察学习二十多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德国在新能源领域里一系列的创新。据统计,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考察中,我发现许多现代建筑的立面和屋顶采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板,农场上摆放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德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企业如果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发电,可以将全部的研发制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全部计入电价,电网巨头无条件采购、无条件入网,家庭、农场等如果采购相关设备直接利用太阳能,将得到政府现金奖励。当时,我就想咱们的农村也有田间地头,如果也能这样发电多好。

今年三月份,去农村检查工作。在村委会楼前看到一大片光伏板,令我非常吃惊。连忙问村书记,这个光伏发电效果如何?书记说“好得很。我们村委会整个办公楼用的都是自己发的电,多出来的电卖给国家电网,每年还有不少收入。”说完,书记爽朗地笑了。我也笑了,八年前的想法落地了,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夜幕降临城市上空,却遮不住万家灯火。

华灯初上,一栋栋居民楼,窗口透射出的灯光,明亮而温馨,等待归家的人。夜色渐深,一座座写字楼、办公楼,尚有窗口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总有加班的人需要灯光的陪伴。即便无人加班,那些楼面灯、地脚射灯,也会好不吝啬地照亮大楼每一个角落。就连街边公园里的绿植,也在五彩灯光照射下,变得斑斓迷人。

灯光,温暖着家人,指引着路人。万家灯火,霓虹闪烁。在这样灿烂绚丽的夜晚,谁还会兴奋地喊一嗓子“来电了”呢?

“来电了”,已演变成一个好词,更像一个久远的童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