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猪她爸的头像

小猪她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6
分享

凝望“窗”外

我喜欢伫立“窗”前,凝望“窗”外五光十色的山水,绿意盎然的林木,千姿百态的世界……

这个“窗”不是居家的窗户,它很小巧,嵌在照相机上面,喜欢摄影的人们称它为取景框。小小取景框,是我最爱的“窗”,在我眼里,它很大,大到能装下全世界。

站在“窗”前,光与影的组合,在脑海里构成完美图像,耳边响起“咔嚓、咔嚓”声,眼前的美好瞬间定格。这是就是摄影,老百姓管它叫拍照。

几十年前,普遍使用胶卷相机,拍照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如今,数码相机已经让拍照变得再平常不过了。当胶卷相机华丽转身为数码相机,惊艳地与智能手机结合后,老相机要么成了陈列物,要么不知所踪,而那些光影故事,深藏在记忆的深处。回忆往事时,它就像曝过光,放在显影水里的相纸,渐渐地浮现过往生活的影像。

四十多年前,我平生第一次接触相机。暑假里,几个小伙伴相约去大黑山游玩。大黑山距离大连市中心二十多公里,山不高,风景蛮秀丽。当时没有旅游车,也无公交车,只能骑自行车,往返要骑行近五十公里,还要爬山赏景。来这里一游,其实挺辛苦。为了对得起这番辛苦,小伙伴们商议,一定要拍照留念。

按照议定的事项,磊负责回家“偷”相机。他爸爸有一部海鸥牌135相机,这在当时很拉风。其余的回家找家长要点散碎银子,众筹了一个黑白胶卷。万事俱备,跨上自行车出发。大黑山下,磊把一部崭新的相机递给我,接过相机那一刻,似乎命中注定我与摄影结缘。照着说明书,小心翼翼地把胶卷装好,拉出片头,扣在齿轮上,轻轻拉动上卷器手柄,“嘎巴”一声合上后盖,可以拍照了。人生无数个第一次,大概都如同我当时的样子,无知无畏,混沌摸索,而后轻车熟路。

拍好的胶卷送到照相馆冲洗,但不会让照相馆洗印照片,因为那要花好多钱。通常是借一台放大机,买来相纸、显影粉、定影粉,再用毛毯把房间门窗堵严实当作暗房,自己动手洗印照片。洗印好的照片约3、4寸大小,山脚下、溪水旁,小伙伴们稚嫩的面庞、青涩的笑都留在黑白之间。

从这以后,相机成了我的新伙伴。终归是新手,拍照时闹出不少笑话。有一次,和小伙伴们噼里啪啦地拍一天,由于胶卷没上到位,啥也没拍到,白白浪费一天的表情。还有一次更倒霉,胶卷倒是上到位,也拍得了,就是忘了将胶卷倒回胶片盒中,打开相机后盖,照片全曝光了,白忙乎一天。

比我更悲催的是工友小郭。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海鸥120相机,那种竖型方盒,从上面俯视取景框的。爱不释手,勤学苦练。夏天的一个晚上,月朗星稀,他抑制不住艺术创作的冲动,骑车来到海边,打算拍摄一张海上升明月的美照。先是在岸上拍,感觉角度不理想,挽起裤脚下到海里,紧贴着海面拍。就在这时,一个浪头打来,连相机带人全被淹。海上明月没升上来,“海鸥”却飞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连老动物园门外,出现了一个洗印彩色照片的商亭。这是大连人姜维先生创立的光彩实业有限公司,取得了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营业执照。那个时候,对私人企业、全国第一营业执照的深刻含义,并不理解,只知道他家洗印彩照质量好、价格便宜。拍彩照在当时花费可不小,一个柯达彩卷三十元左右,便宜一些的富士彩卷也要二十五、六元,加上冲卷洗印等费用,这对于月薪38.56元的人来说,实属高消费。为了有效利用底片,尽可能多拍两张,我练就一手绝活,硬是把一卷36张底片的胶卷,拍成38、9张。

尽管彩照高调且奢华,却阻挡不了人们对五彩世界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拍彩照很快成了摄影主流,黑白胶卷黯然退场。对我来说,一手能洗印出纯黑白调照片的暗房技术,失去用武之地。

后来,因工作原因,我开始上手富士、理光、尼康等高级相机。为了对得起这些相机不菲的价格,我买来《光与影的艺术》《摄影结构学》等书籍,系统地学习摄影技术,算是夯实了理论功底。恰在此时,汪师傅转业来到单位。汪师傅是空军报的美编,摄影水平一流,在全军摄影比赛中,他拍的鹰击长空获得大奖。赶紧拜师学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行合一。

我跟着汪师傅走遍工厂每个角落,拍工人们被熔炉映红的面庞,奋战酷暑寒冬的身影,技术人员孜孜以求的神态,焊花飞舞的工地,流水线上的繁忙……

工会组织的运动会、海上活动,我也忙前忙后地抓拍,拍奔跑者、跳跃者,夺得第一后的兴奋,跑在最后的不放弃,拍大海里弄潮儿,海滩上啤酒加午餐肉的笑脸……

工作之余,同事的婚礼上,拍新娘新郎幸福的笑容,亲朋好友的祝福……

休息日,携妻将子,拍鲜花绿树下妻子的妩媚,可爱女儿的天真烂漫……

出门旅行,拍雪域高原的湛蓝,江河湖海的壮丽,小镇悠悠的古韵……

那个小小的取景框就是一扇窗。我立在窗前,凝望着人世间的奋斗、幸福、美好、快乐,按动快门捕捉着、凝固下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五彩斑斓地呈现出生活之美。

闲暇时,翻看几大本厚厚的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对生活的注释,混合着光影的灵动让过去的时间得以萦绕在今天,无论黑白还是彩色。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小小的储存卡,就令彩卷“销声匿迹”,忽如一夜数码相机成为主流。虽说摄影的构图、用光等技法,照旧能派上用场,但没有胶卷的束缚,拍摄变得肆意而张扬。那天开会,一位摄影记者站在我的座位旁,举着长焦镜头,用连拍模式,对着主席台“咔、咔、咔”,一通狂拍。看着比打机关枪都过瘾,不用换弹夹。时代迅猛发展,科技快速进步,有时候快得像一匹狂奔的野马,拽都拽不住。

不单摄影形式在变,摄影的内容也变了。拍照从原本采撷生活精彩瞬间,转变为记录日常琐碎。买双袜子,拍。买副手套,拍。吃块肉,拍。吃条鱼,拍。脸上长个痘,拍。手指划个口,拍。啥都可以拍,啥都可以入镜。就像常去的饭店,掌勺的大厨不在,老板娘上灶,炖锅鱼,形还在,味道却寡淡无比。

顺应时代变化,我放弃了“长枪短炮”。选择了微单,一款轻巧便携兼具上网功能的单反相机,继续追逐光与影的契合。也许有人会说,用手机拍摄不一样嘛,干嘛非得用相机。我想除了有些固执,毕竟用相机四十多年了,重要的是割舍不下那个小小的取景框。

我不想失去立在“窗”前,看世界、看风情、看生活、看人生的美妙感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