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甚名谁,有人说是成语,也有说不是。但在我看来,这是个好字眼。读冯梦龙《醒世恒言》,看到这样的句子:“你既是问老儿买的,那老儿姓甚名谁,那里人氏?”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通俗易懂。
然而,如今在生活中,姓甚名谁就不那么简单了。常常会遇到姓甚明了,名谁却不明了的情形。许多名字,干张着嘴,不敢念,也不好意思问。生怕念错了,自己整个“大红脸”,对方也尴尬。
倘若不信,您来试试。垚、堃、喆、祎、珺、旸、璟,这些字念啥?说实话,我也不会念。用了十多分钟,查阅词典字典,尝试多种汉字输入法,才把这些字打出来。
不是笔者故弄玄虚,卖弄文字。大连市公安局的官方统计表明,这些冷僻字,都用在人名上。不认得这些字,您敢称呼人家高姓大名吗?又如何嘘寒问暖、谈天说地?
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这个符号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代表着一个人真实的存在,活着或者死去,都有姓有名。如果没有这个符号,人们就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交流和活动。设想一下,隆重的集体活动马上开始,召集人开始点名,“那个谁,来没”,“那个谁,到了吗”,岂不笑话?因此,名字十分重要,绝对马虎不得。
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名字。清代学者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最初的姓大多带有女字旁,比如姚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住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到了商周时代,人们开始重视姓名,姓名逐渐礼仪化、制度化,对名的种种禁忌和限制也产生了。
由此可见,作为“礼之大者”的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名字,但寓意深刻,取自《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过为名,可以说自谦自守自省,改之为字,可以说自勉自励,磨砺日新。后来,金庸先生在创作武侠小说《神雕侠侣》时,取其意,将杨康与穆念慈之子起名为杨过,字也是改之。生活有时就爱开玩笑,著述等身的刘过鲜有人知,小说中虚构人物杨过,却名扬天下。
虽说起名字马虎不得,但也不必过分纠结。中国人好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可以,但很多时候由不得你。读《三国演义》,总有个疑问,夏侯惇、夏侯渊复姓夏侯,曹操却把他们当成亲兄弟。后来才整明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被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养子,所以曹家和夏侯家是本家关系。如今,一提到“东临碣石有遗篇”,自然想到挥就《观沧海》的曹操,而不是夏侯操。
沧海桑田,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姓氏发生变化,又怎能溯根究源?被皇帝追杀,被仇人追杀,多少人隐姓埋名、改名换姓?有时候,需要避讳皇帝贵族名讳,不少人也改了名字。而且,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普遍有赐姓的癖好。比如,明成祖给太监马三保赐姓名为郑和。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谁知是马三保下西洋。好在三保太监无后,这支郑姓大概也无延续。
达官贵人更名改姓,平头百姓也不另外。就说我吧,自懂事起,就非常疑惑,户口本上的籍贯是山东省蓬莱县大赵家村,我为啥姓朱?难道我们是大赵家的外来户?后来才搞清楚,我亲爷爷姓赵。在奶奶生下大爷、大姑和我爸之后,我爷爷被日本鬼子抓了劳工,生死不明。生活所迫,奶奶带着大爷、大姑和我爸,逃荒到了大连。后来,改嫁朱姓爷爷,我爸随着改姓朱。如此看,我本姓赵。当然,配不配姓赵,那是另一说,取决于鲁迅笔下的赵老太爷。
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一位新朋友。互道名姓后,这位朋友打趣说“朱先生,这姓好呀,大姓,出过皇帝朱元璋”。我也打趣道“我也可以姓赵,赵钱孙李的赵,也是大姓,也出过皇帝,赵匡胤”。姓氏,符号而已,别太过认真。
姓是祖宗留下来的,名字大多是长辈们给起。长辈们总是寄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因此起名字的时候常常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恨不得穷尽最好听的汉字于一体。这本无可厚非,谁不想让孩子有个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想当年,我喜得千金的时候,也颇费了不少脑筋,总算起得与众不同、韵味十足,别人也容易认、容易念,还避免跟别人重名。
但是,有时候注意到名字要有个好寓意,却没考虑周全,往往引出歧异,闹出笑话来。有人姓“杜”,起个名字叫“子腾”,单从字面上看的确是好字眼。“子”本为尊称,孔子、孟子都带个子。“腾”字更好,腾飞、腾达的意思。不过连起来读,却是“肚子疼”的谐音。有人姓牛,其父学问挺大,洒脱地起名“逸群”,超群出众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样描写孔明:“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逸群之才”多好的寓意,可是与姓氏连起来念,成了“牛一群”的谐音。我有一位同学,姓栾名伟,挺好听的一个姓名。大连地方口音,读“栾”时不卷舌,发“阑”这个音。所以栾伟同学,常常被人叫成“阑尾”。至于取名“史珍香”、“秦寿”的,不便在此一一解读了。
笑话自然是一笑了之。但生活中,有时候因为姓名不当时有悲剧发生。比如,有人给自己三个孩子取名,分别是老大“爱国”,老二“爱民”,老三“爱党”。政治寓意很强,很好地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党的挚爱之情。谁知道,在“文革”那场浩劫中,有人把名字后三个字连起来,成了“国民党”,结果遭到批斗,令人心酸不已。
如何起个好名字?我想除了赋予好的含义外,一定要突出名字的实用功能,易记,易识最为重要。尽量不使用冷僻字,不使用难读难懂、笔画繁杂的汉字。此外,还要注重纪念意义,比如“建国”、“建党”等等。同事的太姥爷和太姥姥是老干部,延安时期深感党的民主集中制优良。给三个子女起名时,老大名“民主”,老二名“集中”,老三单名一个字“制”,既简单又极有意义。我用来写文稿的名字“小猪她爸”,也很不错,学龄前儿童差不多都能认得。虽说极其简单,内涵却比较丰富。一来说明我是一位父亲,有一个名为“小猪”的女儿,二来表明父女情深。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自打使用这个名字以来,机关许多中年女性“投机取巧”,省去“小猪”二字,直呼“她爸”。走廊里打个照面,“她爸、她爸”地叫得那个亲切,整得像一家人似的。
取名字好比住房一样。五十平方米的蜗居也好,三百平方米的豪宅也罢,首要的功能是适合人居。如果不去考虑居住方便,像有些人起名只翻看“难检字”,一味求大求复杂,或者只图彰显个性、标新立异,那么给您一个二千平方米的迷宫,能住人吗?
有个谜语,自己的东西却被别人用来用去,谜底就是自己的姓名。既然姓名是被别人用来用去的,那就应尽量避免用冷僻字。采用常用字取名,也可免去诸如入学、升学、办理房证、存款等,因名字生僻而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设想一下,如果您自己的名字有“垚、堃、喆、祎、珺、旸、璟”中的一个,头回您告诉人家念什么。下回再见面,人家一边热情洋溢地寒暄,一边皱着眉头思来想去,冷不丁冒出一句“您那名字念什么来着”,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