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猪她爸的头像

小猪她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7
分享

昆明一日

清晨,一碗热辣的米线饱腹提神,身上暖暖的。

蓝天白云,春风和煦。我在酒店楼外,扫码打开一辆电动自行车,骑行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地铁站。地铁上人挺多,但不拥挤,人们各有各的目的地,各忙各的事情,没人会注意到我是一名游客,正在开启昆明一日游的模式。

这是我十多年来,第四次到云南昆明。

说起来也挺蹊跷,前三次到昆明都是形色匆匆,一走一过。每次都是住一宿,吃一顿汽锅鸡,第二天看一下石林,瞅一眼红嘴鸥,然后奔着丽江、腾冲、玉龙雪山、香格里拉而去,把个春城抛到脑后。因而对昆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石林的奇石、贪吃的红嘴鸥和鲜美的汽锅鸡上。如此三番之后,我多少对昆明抱着一丝歉意,暗自愧疚。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群中心城,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三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忽略这样一座城市,实属不该。

今年三月,我和妻子在贵州旅行了近半个月,正准备打道回府,妻子接了一个电话,应邀去昆明讲课。妻子说,你从贵阳乘飞机回家,我去昆明讲一天的课,然后飞回大连。我没有丝毫犹豫,干脆利落地说,我也要去昆明,你讲你的课,我游我的昆明。应该补偿一下昆明,在春城的春天里踏春而行,哪怕只有一天的时间。

4月1日傍晚,我俩乘坐高铁抵达昆明。晚饭后,我和妻子在海埂大坝散步。五百里滇池岸线绵长,水面宽阔,湖光山色十分壮丽。妻子在拍摄暮色中的滇池,我在思考,只有明天一天的时间,该从何处开始品读这座城市?

出地铁站,我按导航指引朝着光华街走去。纵横交错的几条街巷,正是“昆明老街”的所在。这里是从前昆明的街景,春城最后的历史街区,古城千载文明的象征。我从这里品读昆明,走进春城。

我来的比较早,大批的游人还没到来,只有本地人匆匆地穿过街巷。晨光初升,洒落在古朴老旧的建筑上,那些黑瓦灰墙、高低错落的老宅子便被拉长了影子,古老的街巷上留下一道道长长的痕迹,仿佛是这座城市悠长的记忆。昆明老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个街区,共有六街十巷,保存了大量民居、老商号等建筑,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宅院,最古老的建筑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在老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那两座“对月楼”—— 两栋相对而立的弧形建筑。三层米色的小楼,像一对弯月,精巧地伫立半坡上,弯曲优美的弧线,仿佛是一双张开的臂膀,环拥着绿树掩映下的“抗战胜利纪念堂”。这是设计者的初衷,寓意两只手托举起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但是一些昆明人觉得那楼的圆弧两端,更像盛满美酒的酒杯,便习惯地称之为“酒杯楼”。举杯庆祝抗战胜利,也是很好的寓意。后来,两栋楼年久失修,到了要拆迁的地步。昆明人发出了“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呼声,于是重金修复了这两栋楼,“对月楼”由此得名。每天这里都是山南海北的游人,打卡拍照,欣赏独特建筑之美,感怀历史。于昆明人来说,这对薄如“纸片”圆弧型建筑承载着往昔的岁月,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老街里,每一条街巷,甚至每一个转角,都充斥着浓浓的市井气息,叙说恒古岁月里饱历沧桑的故事。钱王街因为“钱王”王炽的宅院坐落于此而得名,当然这是有关部门利用名人效应新起的街名,早年这条街叫做“南正街”“邱家巷”“小银柜巷”。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清朝那会儿,处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相对贫穷落后,却从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王炽这样的富豪。英国《泰晤士报》曾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十大富豪进行了排名,王炽位居第四。他在这条街上设立的“同庆丰”商号,号称“富过半个云南”,可见“钱王”不是浪得虚名。王炽旧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保存完好。二进三院,土木结构,简单朴素,规模适中,看不出“钱王”的张扬和奢侈。

马家大院、聶耳故居等一批老建筑错落在老街里,尽可以一个个慢慢品读。古旧的建筑,穿着汉服拍照的女孩,让人仿佛穿越到老时光里,又像是在欣赏一部老电影,恍恍惚惚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一个不经意,瞥见街头刚刚开张的甜点店、咖啡屋,又一下子把人拉出镜头,回到现实。

从旧宅的屋顶望去,四周簇拥着现代化高大建筑,造型各异,像一个个器宇轩昂男子汉。昆明长大了,长高了,长得繁华壮丽,历史则浓缩成一条老街,故事藏在老屋中。

我从人民中路道边一座不大的文庙出来,便专注路边一树的繁花。花开四季,这是昆明的常态,“春城无处不飞花”嘛。古代长安的飞花,是抵不过春城四季花开。刚才,客居北京的大弟得知我在昆明,微信里嘱咐我一定要去看“蓝花楹”。“蓝花楹”又是一种怎样的飞花呢?

骑上电动车,一阵风似的驶向翠湖,也许那里有“蓝花楹”。旅游的形态有两种,跟团游和自由行。跟团游的好处是一切由旅行社打点,省心省力,但我不大喜欢。一大群人跟着导游的小红旗,围拢一圈,听导游侃侃而谈。怎么看都是一大帮看客,融不到人文风景之中。我喜欢自由行的散漫,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不必在乎翠湖里错落的阁楼,是明朝的?还是清朝的?我只在乎翠湖的水光潋滟、柳岸花明、水榭倒影。

这一岸,一排大柳树垂下柳枝,随风掠过水面,像一位仕女梳洗她秀美的长发,不远处垂悬盛开的曼陀罗,一个挨着一个的黄色喇叭状花朵,又好似仕女编织的花冠。那一岸,大树拢翠,新发的茂密枝叶,翠绿一片,似乎在向游人证明这里不愧是翠湖。湖心岛上的亭台楼阁,造型优美,倒影入水,水流影动,相映成趣。从小桥上望过去,翠竹弯向湖面,一艘小游船缓缓驶过,荡起一片涟漪,水面上传来孩子们一阵欢快的笑声。几只小松鼠,捧起游人投喂的瓜子,飞快地爬到树干上独享美味,一遍又一遍地爬上爬下,不厌其烦。一群白色的大鸟,在湖岸浅滩时飞时落,寻寻觅觅自己找食,它们没有红嘴鸥被人群投喂的待遇。红嘴鸥呢?这些鬼精灵们在翠湖吃饱喝足,躲避了一个寒冬之后,此时已飞回北方,只留下人鸥同乐的佳话,和昆明人盼其归来的挂念。

空地上,绿荫下,有人跳舞,有人打拳,年轻人沿湖岸跑得一头大汗,这是昆明人的幸福,我只有羡慕的份。两位刚刚晨练完的大哥正在树下闲聊,我向他们打听“蓝花楹”的所在。他俩告诉我,看“蓝花楹”得到校场中路,而且四月底才能开花。我虽然有些失望,还是打开手机地图,校场中路在四公里之外。

明知“蓝花楹”没开花,我仍然去了校场中路,这得益于昆明那规规矩矩且宽大的非机动车道。昆明的电动车管理非常到位,取车存车很方便,非机动车道划线清晰,有的主干道留出的非机动车道足以跑汽车了。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细致,这很考量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能力。我之所以在游记中花篇幅写电动车,是因为我所在的城市至今没有共享单车,去公交车站最后一公里只有步行。

我把电动车存好,开始漫步校场中路。这是一条不宽的马路,两侧人行道边,一棵挨着一棵的大树高高耸立。因为路窄,两侧的大树已经在空中碰头牵手了。迎面走来一位领着小孩的年轻母亲,我向她请教,这些树就是“蓝花楹”吧?她看看树,又看看我,笑道:“是蓝花楹。不过你来早了,五一节前后才能盛开。”说着,她伸手指向树枝:“你看,已经有花苞了。”我抬头看去,枝桠上是有点点不大的花苞。不过,我很奇怪,这树的树叶非常稀少,窄窄的、小小的长在枝头。与昆明街头那些枝繁叶茂的树比起来,“蓝花楹”相形见绌,似乎春天没有眷顾它,我都替它感到“委屈”。

告别“蓝花楹”,我乘上开往钟鼓楼的公交车,在那里换成地铁三号线前往官渡古镇。

资讯发达的时代,想看什么都很方便。我在公交车上用手机搜索“蓝花楹”,果然一堆小视频涌入眼帘,“蓝花楹”开花实在是太美了。

校场中路两侧的“蓝花楹”,盛开成一条花的隧道。紫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倒悬的小酒盅,挤满枝头,一树连着一树,把整条街,甚至天空,都染成紫色,像雾,朦胧,梦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树叶稀疏碎小,它们是在等待花儿怒放,甘愿“委屈”自己。现在看,我倒是很委屈了,只看到“蓝花楹”平淡的一幕,未能亲眼看见其穷尽浪漫的高光时刻。

昆明城市建设发展的很快,地铁多达六条线路。我乘坐的这一线,先是在地下运行,忽的一下又驶上了高架桥,惹得旁边一小朋友笑得嘎嘎的。我从高架桥上下来,照例开锁一辆电动自行车,到官渡古镇只有一公里多,还是自行车方便。一眨眼的工夫,我站在官渡古镇高大的牌坊前。

一提起官渡二字,我便想起“官渡之战”。实际上,曹操与袁绍率军队战斗厮杀的那个官渡在河南,与眼前这个官渡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昆明市的这个官渡,原名“窝洞”, 滇池岸边一个渔村。因为古时候到滇池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常把船停泊这里,人们就把这里的码头叫做官渡。

一进入古镇,街巷两侧是气势恢宏的滇西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古红色墙体,琉璃瓦檐的屋顶,雕花镂格的门窗,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商埠繁华。走不多远,就是古镇的中心所在,灰色的妙湛寺金刚塔高高耸立。金刚塔俗称穿心塔,始建于明朝,外形很像藏地寺庙里的塔,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渊源,也没搞清楚如何穿心?金刚塔与后面两座米色的塔楼遥相呼应,两塔之后就是妙湛寺。绕塔转一圈,满眼沧桑之感,颇有佛香妙国之趣。

由金刚塔折向西边,经过一个小花园,就到了商业街区。路边古屋旧宅的一楼都是用来经商的,美食店、服装店、饮品店、手工艺品店,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店铺最多的是经营各种地方小吃,名副其实的吃货天堂。人爬山就是“仙”,人吃谷就是“俗”,谁人能免俗?我打算在这里吃点小吃,米线是当地特色,但早餐吃过了。听闻官渡粑粑很美味,那就吃粑粑吧。七转八拐好不容易找到眼镜粑粑店,好家伙队伍排出一里地,只好作罢。结果,我在云南昆明的官渡,吃了一顿新疆烧烤,想想都乐。人上了年纪,普遍怀旧,我心里惦记的还是昆明汽锅鸡,第一次到昆明留下的美妙味蕾感觉。

吃饱了,转到了西门,官渡古镇也就差不多走遍了。我想再回到自己进来的那个大门,因为可以在那里骑上电动车。往回走时,避开了商业街,在人少的街道上欣赏一栋栋的旧宅。忽然,听到一阵阵铿锵的锣鼓、二胡、琵琶、唢呐合奏之声,有人在唱戏。循声而去,一座古屋中十几个老人坐在那里唱滇戏。

明清时期,汉文化随着商贸交往涌入云南,来自中原的移民把秦腔汉调移植到红土高原,培育出一朵戏剧奇葩——滇戏。老人唱得是哪一出?说实话,我连一个字都听不真亮,但我喜欢这老腔老调回荡在古镇的上空,有了这传唱千年昆明的盛世之音,官渡古镇一下子生动起来,神韵自来,鲜明而空灵。

一条古巷里,两个女孩正在拍小视频。她俩边走边舞,各种造型,我不想成为背景,便转到旁边的一条路上,竟然看见一座门脸不大的土地庙。我对寺庙了解不多,兴趣不大,吸引我进到庙里的是一树红梅。这株红梅树高大又粗壮,正对着庙门,绽放着红色的花朵。沧桑的古庙,缭绕的香火,衬托着红梅花儿,雅静脱俗,清新高洁。

妻子打来电话,说是已经完成讲课任务。匆匆告别官渡古镇,我和妻约在金马碧鸡坊见面。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交汇处,简单说是两座牌坊,实质是时光雕刻的春城记忆,昆明的地标性建筑。

要说历史,金马碧鸡坊的历史十分悠久。两座牌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金马坊因靠近金马山而得名,碧鸡坊因靠近碧鸡山而得名。旧时两座牌坊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商业街,从牌坊下走过,相当于迈入这条街的大门。后来,两座牌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现在看到的牌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中间那条街巷早已不复存在。两座牌坊结构相同,都是斗拱牌楼,造型大体一致,像一对双胞胎兄弟,隔着六十多米,相望对视,沉思过往的故事。

我和妻子在牌坊下见面时,太阳已经西沉。阳光斜射在两座牌坊上,丹漆彩绘的牌坊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金碧辉煌,雄浑壮丽。晚清时期,金马碧鸡坊就是昆明的闹市区,商业发达,人流量非常大。如今这一片古色古香的古巷旧宅,仍然是商贸繁华之地。我和妻子在这里随意转转,又去了金碧路对面的南强街逛了逛,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薄暮时分,我俩盯上了金碧路边的“老滇山寨”饭店。今天的晚餐,主打云南传统菜肴——汽锅鸡。这店在三楼,用餐的人很多,需要排号等候。坐在店外,能看见对面的金马碧鸡两座牌坊,慢慢融入夜色中。终于排到我们用餐了,可是看遍菜单,也没看见汽锅鸡。询问服务员,却说有汽锅鸡。服务员解释说,现在人不大点这样的老菜了,所以没写进菜单里。

少顷,紫砂色土陶蒸锅端上桌。揭开盖子,热汽扑面,香气四溢。尝一口汤,汤清味浓,吃一块肉,鸡肉滑嫩、鲜美,还是以前吃过的那个味道,清清爽爽。味道没变,人却变老了,一声叹息,几许感怀。

夜已深沉,昆明的一天就要过去了。“老滇山寨”里,阿黑哥唱起动人的情歌,美丽的金花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