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她爸
一
“到了,这里就是小公园。”女孩站在街口一脸兴奋地说。
“这是公园?明明是一条街嘛。”男孩瞅着人来人往的路街一脸失望地反问道。
“是公园,就是公园。”女孩不容置疑的口吻,让男孩无言以对。
此时,我站在他俩身旁,正抬头仰视处在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的“中山纪念亭”,这里是广东汕头市开埠区域的中心,也是汕头老市区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听到两人对话,我偷偷地笑了。青年男女,恋爱之中,公园当然是最好的去处,花前柳下,卿卿我我。眼下,亭子周边全是游人,向外辐射的三条街巷更是热闹非凡,难怪男孩要一脸失望,这不是谈情说爱的地方。
这个让男孩哭笑不得的地方,这个游人如织的街巷,其实是广东汕头市老城区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但女孩没说错,这里就叫“小公园”。一条没有公园的骑楼老街,一座城市的核心地标,历史沉淀下来的繁荣和沧桑汇集于此,往事堪堪。
十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我与妻子由韶关前往汕头,伴着秋叶初飘零,落在依海而立、靠海而兴的汕头街头巷尾。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半天和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们要去往潮州。也许有人要问,干嘛这么匆匆,是不是汕头没有什么好玩的地?其实不然,汕头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好玩的地方多了去了,可以在西堤公园赏日落,去黄金海岸亲水游,到南粤岛吹海风……然而,海天一色的景致,对于来自另一座海滨城市的我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多少有些审美疲劳,不想把时间花费在海滩海浪上,而是瞩目这座城市文脉基因,倾听久远的故事。
小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交错的老街就像汕头这座大房子的一扇窗,我就是一个懵懂的顽童趴在窗口,一瞥屋里的陈设,看个新鲜,看看过去与现在。
二
城市的记忆,常常蕴含在砖瓦之间,一檐一檩、一砖一石便一笔一划书写着岁月沧桑,古往今来。
小公园位于汕头老城区的中心,周边几条马路像打开的扇面放射状分布,具有上世纪初建筑特色的老商号、旧旅馆、古戏台等错落其间,形成一个繁华的商业区,骑楼老宅圈起一个居民区。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福建的土楼、苏杭的楼阁……沧桑古旧中饱含着乡愁悠悠、怀想联翩,小公园亦是汕头老一代人梦想起航的地方,所有的屈辱、拼搏、希冀、荣耀都写在狭长的街巷中,镌刻在老屋旧宅构成的城市肌体里,经年不忘。
汕头别称鮀城,早在宋朝时期就已形成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百载商埠”的汕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商埠,引得西方列强垂涎三尺。《天津条约》签订后,一八六〇年一月,清政府在妈屿岛上设立“潮海关”,宣告潮州(汕头)正式开埠,人们俗称“汕头埠”。在正式开埠前两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写道,汕头埠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汕头作为口岸在当时的影响力,潮汕地区的人们开始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为潮商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汕头人开始走出国门。因而,汕头华侨众多,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眼前的中山纪念亭落成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是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三次莅临汕头而建的。在此之前,这里先是筑起一座北伐战争纪念柱,随后又建成喷水池,四周种树,立上一块刻着“万福来朝”的大石头,算是一个小公园。由此向外辐射的几条路,走到头都是码头,面朝大海,既是来时之路的终点,又是扬帆海洋的起点。
纪念亭八角飞扬,三重屋檐层层收缩,亭盖收为葫芦顶,大理石地面和基石厚重质朴。整个纪念亭并不高大,但稳重协调,像一座高高竖起的塔楼耸立在街巷交汇处,指引着人们沿着扇形辐射的路,走向不远处的码头。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为汕头的发祥地,海外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地方,令许许多多汕头人和潮商魂牵梦绕,总能让旧日的故事重现,总能把漂泊日久的心抚慰。
汕头,于此向海而生,由此走向繁荣。
三
那个男孩早已收起不快的面容,挽着女孩的手向老街走去。顺着他俩的背影看过去,一条不宽的街巷缓坡向下,街角是一座七层老楼“汕头百货大楼”,经过百年风雨洗礼,虽老旧而不失曾经高贵的质地。
我们从百货大楼开始,漫步在老街石板路上,悠然自得与昔日的繁盛相逢,邂逅今日的热闹非凡。小公园这片区域,建设之初是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街区格局完整,空间布局典型。脚下纵向延伸的路是主街,横向散开的巷子是次街,主街与次街纵横交叉,像蜘蛛网似的形成放射格局。主街与次街上林立着高低不一、风格相近的骑楼,每一栋骑楼都装饰精美,立面协调,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美感。骑楼建筑是由远古时期的架木为巢逐渐发展过来的,到了近代,大批汕头华侨从南洋带来西方建筑形式,又融入当地建筑特点,形成了可遮阳避雨、充分利用空间的街景,实用而又不失浪漫色彩。
主街两侧的骑楼大多为三到四层,只有一层装修后辟为商铺,秉持着过往商户林立的传统。二层以上基本无人居住和使用,楼顶或者窗台长着青草,有的窗扇歪扭着,显得有些苍凉。然而,透过斑驳陈旧,仔细观察建筑的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精致绝伦。我辨不清哪是巴洛克风格,哪是洛可可样式,但那些流畅优美的线条很容易把我带入美的憧憬,在心中勾勒着这方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
遗传基因不完全是仅指父传子的生命体,文化、商贸甚至美食小吃都可以遗传。小公园就是这样继承了父辈美食的基因,整条街道上卖好吃的比卖纪念品的多许多,蚝烙、粉肠、牛肉粉……我和妻子吃吃这个,尝尝那个,叹服不愧为潮汕美食。忽然想起一个问题,许多华侨回来后都要到小公园逛逛,吃点小吃,难道仅仅是因为好吃吗?如今食材变了,制作工艺也比过去有很大差异,谁能吃出真正小时候的味道?其实,他们吃的并不是味道,而是爷爷带我来吃过的记忆,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一边吃一边逛,我们很快就走到主街尽头。熙熙攘攘的一大群年轻人聚在一座老楼前,摆着各种姿势拍照。这座楼的历史并不长,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灰色的水泥墙,方窗直门,木质窗棂和大门漆成枣红色,立面上“汕头旅社”四个大字丰厚雍容、苍劲有力。如今的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种有年代感的建筑,想想也是,把年轻人的青春靓丽放在老建筑的古朴沧桑前,对比鲜明,衬托有力。我倒是希望年轻人更多地关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去发现、记录、了解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每一朵浪花。
也许有一天读懂了历史,也就对未来产生更多的期许。
四
在汕头这座海滨城市,要说一点海风都吹不着,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汕头旅社前行不远,远远地便看见碧波翻涌的大海,海风扑面。
西堤公园沿着海岸线布局,西港河缓缓流入大海。这片海湾曾经分布着十二个大大小小的码头,经历了风雨飘摇,看惯了潮起潮落,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变迁。我们沿着堤坝漫步,一边是绿树葱茏,一边是碧海茫茫,抬头见白云悠悠,远眺礐石大桥像一条巨龙腾飞宽阔的海面。低头瞥见海水正一涌接着一涌地退去,岸边裸露出一块块礁石,说不上名字的海鸟迈着大长腿四处觅食。
海阔天蓝,游人惬意地散步,任由海风舞动衣袖。然而,宁静之下,关于过去的记忆却不那么平静。海边广场中间,一块巨大的景观石上,刻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海邦剩馥”,赤红鲜艳。这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文化的提炼概括和高度评价。侨批是指老一辈海外侨胞寄回国内的书信及汇款凭证,它极具地域特征,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简单理解就是海外侨胞写信汇款,赡养眷属。然而,其意义深远,饱含着侨胞对故乡的眷恋,一封封书信搭建起一座维系情感的桥梁,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难怪饶宗颐先生称之为“剩馥”,遗泽、余香的意思,百年风雨,恩泽后人,余香故土。
走过景观石是一个下沉小广场,长长的弧形石墙上,醒目地写着“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百余年前,潮汕人就是从西堤码头登船离别家人,海外谋生。而后,来自海外的侨批又随着轮船的汽笛声飘落在码头上,乡亲们簇拥到这里,急切地想知道有没有自家亲人的侨批。
鲜花簇拥,中间半环形的“记忆之流”上,清澈的水面覆盖着一张张侨批复印件,每一封侨批都有一个离家的背影,都饱含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读着其上的文字,令人唏嘘感慨,仿佛能看到海外赤子打拼的身影,还有家乡父老翘首以盼的身姿,离别、牵挂、思念、守望都刻画在这一湾清水里,都抒写在这一湾碧海中。
夜色似淡淡的雾笼罩海滩,西堤隐在暮色中。我们走在街头,循着诱人的美味,去品味汕头美食。匆匆半天时间,对汕头原本只是不经意的一瞥,谁知道这一瞥竟是如此厚重,泰山般巍峨。
“老板,来一瓶啤酒。”我们举杯,只为汕头一瞥的古朴、豪情、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