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她爸
一
湘江中游,衡山之南,坐落着一座文化名城——衡阳。又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得一雅称:雁城。
我去雁城衡阳只为一山一人。山,当然是赫赫大名的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三山五岳,八座大山,我到访过其中六座,唯余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尚无缘一见。人,则是一位文友,网名“浩渺若尘”,生活工作在衡阳市的一位医生,大名罗宁。我们相识在江山文学网上,她任淡泊宁静文学社团社长,我退休后任了社团总编,成为一个组合,与一批文友沟通交流写作心得。山是行旅中的目的地,人是未曾谋面的好友,在去往衡阳的路上,我就是心情愉悦的。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一路上,山坡山沟,甚至屋前房后空地上的油菜花,都炫耀着明亮耀目的黄,从高铁车窗前一帧帧闪过,直到高铁呼啸着驶入城区。我和妻子在高铁站出口,一边等待着罗医生的到来,一边打量这座陌生的城市。
说是陌生,也未必一点不熟悉,比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早就见识过衡阳的风采,就像与罗医生见面不过是一种外在表象,其实彼此早就熟知,多年的老朋友头一次见面而已。南岳衡山号称拥有七十二峰,这第一峰叫做回雁峰。山峰不高,却因“雁不过衡阳”、止于回雁峰的说法,成为文人写诗作词常用的典故。衡阳藉此名扬天下,赚个脸熟。
大雁南飞北归,多少离愁在其间。颠沛流离的杜甫携妻将子在湖北、湖南飘泊两年多,以《归雁》为题的诗就写了四首,其中一首写道:“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边塞诗人高适在送别好友时,也是巧借鸿雁传书的典,千叮咛万嘱咐衡阳雁归时,让大雁多捎书信与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北宋康定至庆历年间,范仲淹在西北大漠屯兵戍守,挥毫写就《渔家傲•秋思》,反映驻守塞外的将士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借以飞往衡阳的大雁抒发思归的心情,歌咏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有雁,雁飞衡阳,多少往事在其中,多少故事悬系在雁足之下?
目光越过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看到城际边上起伏的山峦。我不知道哪一座是回雁峰,但我知道雁北归或是雁南飞,都是从衡阳出发,最终回到衡阳,别离是短暂的,人总要相见。就像此时此刻,一辆白色的SUV停在面前,罗宁笑吟吟走下车来。
二
罗宁虽说是医生,但文学造诣很深,不久前还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一路上,她侃侃而谈,对衡阳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
衡阳历史悠久,从西汉高祖五年始建酃县开始算的话,至今已经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了。时光荏苒,岁月磨砺,使得衡阳的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源远流长,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标志着中华农耕文明发展的“神农创耒”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衡山深处。衡山脚下,造纸术发明家蔡伦、“船山立说”的一代宗师王船山、清湘军名将彭玉鳞、新中国元帅罗荣桓等生长在这里,垒起衡阳的人文高地,如同巍巍衡山,高耸屹立。
衡阳钟灵毓秀、山川秀美。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湘江大S弯、耒水U型弯、蒸水Z型弯纵贯全城,人们沿江而居,尽享山水之美。罗宁用她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气说出了“雁峰烟雨”“石鼓江山”“岳屏雪弄”等七八个景点名称,让我很是羡慕。好想在这山清水秀之地小住几日,只是我不想让罗宁放下手里的工作陪着我们,便假说还有事情要忙不能久留,只有一天时间,看她怎么安排为好。
罗宁说,那就上午参观石鼓书院,下午去爬爬南岳衡山。客随主便,这种安排非常合理,先领悟衡阳古老的文化,再欣赏衡阳的山水之美。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衡阳吧,初见罗宁,初识雁城。
三
如果我会飞,一定要飞到湛蓝的天空上,俯瞰屹立在石鼓山巅的书院雄姿,辨识山下缠绕着的三江,哪一条是湘江北去,哪一条是汇入湘江的蒸水,耒水从哪里携来衡山脚下的泥沙?
石鼓山并不高大,亦不险峻,海拔六十九米的高度,使它更像一个伸入江心的半岛。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以为这个“仙”字可以理解为仙人,也可以理解为仙气,石鼓山正是仙气满满的存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风水宝地。浓郁的绿荫从山脚向上包裹着山体,密实得让人寻不到一块黄色的土地,辛亏山上石鼓书院的翘檐飞角努力地探出绿荫,石鼓山一下子就有了人文气息,意趣盎然。山下,江水湛清碧绿,这绿一半来自大江自身,一半源自山上的绿树,像一大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山脚下。江水是不甘寂寞的,便把山上亭阁楼榭荡漾在水面,倒影波中,澄澈空明,恍如仙境。
我的确不会飞,这个角度欣赏石鼓山和石鼓书院,完全仰仗无人机的功能。朋友听说我到石鼓书院了,微信上发来一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让我“飞”起来了。实际上,我是沿着樱花怒放的小路,走进千年学府石鼓书院。走过汉白玉铸就的高大山门,眼前就是错落的古建筑群。白墙黛瓦,呈中轴对称布局,依着山势层层升高,掩在绿荫之中。
一千多年前,石鼓山上有个道观,到了唐元和五年,秀才李宽在此读书讲学,才改为书院。到了宋朝更加重视教育,石鼓书院日益兴旺,朱熹、苏轼、周敦颐、张栻、王阳明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讲学,从这里也走出一大批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石鼓书院声誉大增,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一千多年来,石鼓书院既有瀚墨流香的盛况,也饱尝满目疮痍的辛酸,曾多次毁于战火,屡圮屡修。最后一次被毁,发生在抗日战争中。为抵抗日军进攻,一九四四年六月,中国军人和衡阳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衡阳,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经过四十七天的浴血奋战,在外无援军、内无弹药的状况下,衡阳失守,中国军队死伤约一万五千万人,其中七千四百人壮烈捐躯,而日军则付出了超七万人死伤,其中近五万人被击毙惨重代价。然而,炮火之下千年古城衡阳被夷为平地,石鼓山上除了几座石碑,所有建筑均被炸毁,这成为衡阳人民永远的心痛。
二〇〇六年,衡阳政府启动石鼓书院重修工程,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重新回到衡阳人的怀抱。从空中俯瞰,石鼓山就像一艘昂首驶入湘江的大船,石鼓书院的楼阁重檐就似一张张船帆,载着不屈的精神、千年文化之光,扬帆启航,驶向崭新的时代。
四
过了山门,走过汉白玉砌筑的长廊,依次便可游览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这一路都是拾阶而上,实际就是向着石鼓山最高点行走。
禹碑亭是为大禹治水功成在衡山岣嵝峰所刻,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李忠节公祠祭拜的是南宋衡州人李芾。实际上,这些碑和祠与书院没啥太大的关系,因为人物或是故事发生在衡阳,而移至石鼓书院的。
穿过两座祠堂,大观楼跃入眼帘,这里是石鼓书院的核心所在。楼前伫立着大教育家、儒家圣人孔子的全身塑像,古时候学生上课前,都要先祭拜孔子而后上课。右手靠边的地方,立着一面高近三米、直径约一米六的大石鼓,据说是因水浪击石、其声如鼓而得名。大观楼气势宏伟,楼上藏书,楼下讲学。楼内“书院七贤”画像依次排列,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斡等,他们对石鼓书院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在大观楼里观瞻诗词书画,仿佛看到一代代学者大儒正在讲学,神采飞扬,而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翰墨丹青,国学飘香。清朝乾隆年间,衡阳县令陶易写有《石鼓书院》一诗:
旷代儒风喜未颜,一时讲院尽英才。
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
自今游履休嫌忧,绿竹西溪一经开。
山顶处,合江亭高高耸立。亭子两侧有楹联一副:“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唐永贞(805年),韩愈(世称“昌黎先生”)路过衡阳,游历石鼓山,登亭揽胜。面朝大江,作《合江亭》诗一首:“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合江亭因此声名大振,历代文人步其韵而和者众。
登到楼上,凭窗眺望,江水悠悠,浩浩汤汤。江水平静,不急不缓地流动,有船驶过,掀起的尾浪划破了绸缎般的江面。抬头远望,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显示出一派生机。山是远古的山,水是沧桑的水,然而早已换了人间,唯一不变的是石鼓书院的文化魅力,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的传承。
伫立亭上,怀古思幽,仿佛能听到千年石鼓,发出宏亮之音,振聋发聩,经久不息。
五
午餐是罗宁请客,就近在其诊所对面饭店里吃的,有肉有鱼,正宗湘菜。饭店女老板,还把那条大鱼作为赠品不收钱,理由是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酬宾。
吃饭前,我和妻子去了罗宁的诊所。规模不算太大,不过寻医问药的人不少。这让我心里更加过意不去,罗宁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个年龄正是爬坡过坎的时候,不像我俩作为退休人员无所事事。
午后,阳光更足,但并不燥热。车子启动,我们去往南岳衡山。接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我和罗宁说得最多的就是江山文学网。罗宁是二〇一七年注册江山网,一边行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我知道她很忙,常常是晚上九十点钟回家,而后才能打理宁静社团事物。我曾试探性地问过她,有没有想到放弃社团、放弃写作?她说,想过,但最终还是留在了江山网,守候着宁静社团。我正是被她这种执着所打动,才答应出任宁静社团总编一职。随后,我们就将于三月十日开始的江山“根与魂”征文,展开讨论。当时,我就想论起书写传统文化,莫过于衡阳这样的古城,俯拾即是。
换乘衡山风景区的环保车,盘旋,再盘旋,四十分钟后,抵达南天门。门可通天,路承绝顶,沿着缓坡路和石阶,我们一路向最高峰祝融峰走去。恕我直言,衡山并不是一座奇险秀美的山,其嵯峨的身姿,更多的是展示其伟岸高大。其实,原本衡山就是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二百多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这也就不奇怪沿途上有很多卖香烛的小贩,而游人大多也是上山进香的。我平时对道教佛教研究不多、学习不够,倒是罗宁对此蛮有兴致,说了许多小时候或是年轻时上山拜佛的趣事。一地有一地的风俗,守着这样的灵山,拜佛也就融入了生活,成为一地的文化了。
我这样说衡山不奇秀,应当属于一叶障目。因为衡山实在是大,就连远在长沙的岳麓山都可以归为衡山。我眼见的,仅仅是衡山的祝融峰。山冲里松青竹翠,绿意盎然,也有大石立于崖边,远远地看像一顶帽子,不是古代官帽,也不是僧帽,倒非常像一顶后高前低的“前进帽”,很是时尚。
“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宋·黄庭坚)方方正正,高高耸立,祝融殿屹立在峰顶,竣极于天,像一位魁梧壮汉俯瞰芸芸众生。祝融殿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筑,建在大块大块的花岗岩垒起的高台之上,庄重威严。正殿为木石结构,铁瓦硬山顶,据说屋檐上有数十块铁瓦,是宋朝铸造的,历经千年风雨,光洁而不锈。非常钦佩古人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在这么高的山上,建起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近些年来,一些国外媒体因中国迅速崛起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称之为“基建狂魔”。看来,这很大程度秉承了老祖宗的脾性。
祝融是民间崇拜的火神,负责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祝”字在古语中有永远持久之意,“融”字是光明的意思,因此祝融峰就是永远光明的所在。
借着祝融峰的美好寓意,我祝福初见的罗宁事业红火,祝福初识的雁城繁华似锦。或许,在北方寒凉初起的日子,我会像大雁一样飞回雁城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