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巴车从黔阳古城出发,一路沿着沅江行驶。春三月唤醒万物,阳光又是朗照,车子便在盎然春意中驶过二十多公里的青山绿水。下车,过洪江大桥,江岸之上就是洪江古商城。
洪江市是湖南怀化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其历史悠久,向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唐朝时逐渐形成规模,而到了明清时期则进入繁华鼎盛的状态。与其他地区古城、古镇、古村落不同,洪江的古城多了一个“商”字。恰是因为这个“商”字,洪江古城才有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工荟萃的繁荣气象,才在沅江上游、雪峰山下,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博得了“小重庆”“小南京”“湘西明珠”等美称,赢得了“中国第一古商城”的名号。
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高山峻岭,十万大山,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战火、兵营、悬棺、山寨、边城、匪患以及赶尸、放蛊等巫术交织混合出一幅极具神秘色彩的图画。也许正是这种神秘色彩的笼罩,加之“七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着冒险者来此淘金创业、寻梦发财。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洪江凭借沅水、巫水上众多的码头,将湘、黔、桂地区的林木、农产品、土特产聚集于此,运送到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同时,又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食盐、日用品以及生产资料转运洪江。洪江商机无限,引来千帆竞发,渐渐步入繁华,成为大西南经济、宗教、文化重镇。洪江早年的名气,大概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大陆人眼中的香港,有民谣为证“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去洪江当老板”。如今,古商城保存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商行、镖局、会馆、客栈、报社、作坊、寺院、民居乃至青楼、烟馆等三百八十余栋古建筑,错落于“七冲八巷九条街”之中,见证了一座曾经流金淌银商业古城的崛起,难怪有专家称其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近些年,我去过不少古镇古城,大多是敞开式,看到城楼或是牌坊,寻径而入,人就在古街古巷上,而且一般不收门票费。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贵州的镇远古镇、重庆的洪安古镇,都是自由出入,好像回到家乡一样随意。洪江古商城则不同,道路一侧高大的楼房和树木遮蔽了古城,要想进城必须先到游客中心购票,且门票价格不菲。这或许也是因为多了一个“商”字的缘故吧,在商言商,有商必商,老宅古巷还在发挥“资本”趋利作用,只是旧时“萌芽”早已长成大树,福荫子孙,恩泽后代。
游客中心富丽堂皇,像五星级大酒店的大堂。大堂中间是一巨幅油画“辉煌的古商城”,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洪江古商城的繁荣景象。购票后,服务员引导我和妻子走上楼梯,楼梯旁伫立着一个大铜钱“洪商元宝”。我挺纳闷,这真有点大酒店架势,就差喊一声:“贵宾两位,楼上雅座”。拾级而上,转了一个弯,竟然迈步青石板路上,两侧老宅子的山墙泛着水痕,尽显斑驳。回头看看高大气派的“大堂”,再瞅瞅眼前的古旧街坊,我似乎觉得这是从盛世步入沧桑,而后于沧桑中寻觅曾经的繁华。
这样走进洪江古商城,令我意想不到。都道“繁华落尽是沧桑”,时光荏苒,若要触摸古商城曾经的繁华,哪能置沧桑于不顾呢?千年易过,却道沧桑难掩繁华。
二
灰墙青瓦,镂花门窗,一座座老屋依着山势,高低错落在古城里。大部分建筑都是二三层,一些旧宅因建在半坡上,高高耸立,逼仄的空间促使青石铺就的街巷变得狭长起来。这很像古城的过往,没有能左右历史的胜状,却有因富足而安逸的现实。
这些被叫做“窨子屋”的老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所建。虽说老建筑保存相对完好,但经历几百年风雨浸洗,还是呈现出“老态龙钟”的模样,多少显得破旧。尽管如此,当我站在高处俯瞰连成一片灰墙青瓦,依然被震撼了:一座座呈井字形的窨子屋,依山就势,或傍水而建,彼此相连,四周黑瓦圈起的方形天井,大小不一地错落着,好似在承接雨露,又像在吸纳阳光。
不要小瞧这些陈旧的老屋,在当时窨子屋堪称豪宅。窨子屋是湘黔赣地区传统建筑,颇具地方特色,说起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窨子屋形似四合院,一般都是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再宏大一些的就是三进三层。外边是一圈高大的石墙,铁桶一般围拢起来,进到里边,房屋则是木结构。高墙用以防火防盗,木屋则冬暖夏凉,住着舒适。当这么多檐角高翘、大门高宅连成一片时,这里就是富人居住区,清朝时就有文人撰文记录洪江的繁盛,“万屋鳞次,帆樯云聚”“连屋层楼,栉比而居”。这也是古商城与古城之间的区别,古城通常是富人与穷人杂居,古商城则是清一水的富人。残缺的瓦片,斑驳的墙体,陈旧的院门,只把沧桑写在明处,却把曾经流金淌银的日子藏在逝去的光阴中。
一栋单进三开间木质穿斗式建筑,高大气派。大堂之上高悬一个斗大的“税”字,其上有匾额“替天护税”,这里是厘金局,也就是税务机构。隔了一百五十多年,似乎还透着一股威严。隔着几条街,就是“汛把总署”所在,这是清朝设立的基层军事组织,把守洪江水运要道。门脸不大,不知道为什么门上落锁,没有入内参观。高大敦实的一座楼是湖南银行,冷不丁还以为是一座“监狱”,一面灰色墙体,只在最高处开设一个小窗,窗檐倒是很有特色,是一只展翅的蝙蝠。小一点的票号、钱庄没有湖南银行大气,但其内部地下金库修建的固若金汤。湘西有匪患,忠义镖局便出现在城里,门口立着刀枪剑戟,据说早年押镖阵势很大,商队早晨出发,下午队尾才能出城。几条巷子交汇处是天钧戏院,巷子尽头是洪安报社,高挑在斜坡上的小楼是青楼,屋里一塌一几一把烟枪,不说也知道,这是烟馆……
斑驳古旧的墙体夹成一条窄径,伸手可触摸沧桑,抬头是一线蔚蓝的天。我仿佛穿越到那个繁华似锦时光里,眼前浮现的是:四十多个码头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宽阔的沅江、巫水上,帆樯云聚,劳工号子如歌,此起彼伏;古城里,列肆如云,店铺林立——十五家钱庄、七家银行、十大会馆、十七家报社,还有六十多处寺庙、墟场、书院、学堂、衙门、驿站……
这是地处湘西大山深处的一座小城,这是一座不输于锦绣江南的通都大邑。
三
蜿蜒迂回的巷道,把我们带到一个个深宅大院里。低下头,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到天井里,角落里青石板上布满青苔。抬起头,瞥见照壁上已经斑驳的绘画,想象着它曾经的色彩斑斓。
走到屋内,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设计精巧,图案各家不同,寓意都是福禄寿喜的吉祥词语。门楣、墙壁、房梁下悬挂各种牌匾,有的写“里仁为美”“对天勿欺”,还有的写“清白家风”,估计这户人家是为官的。苏州会馆的大门呈八字形,寓意是喜迎八方客人,门上匾额是“为善最乐”。院内墙上,刻着“义方恪守,记载精详”的是杨义斋木行,一家经营木材的店,所以强调“精详”,检尺必须准确无误。徐复隆商行的老板以“儒商”著称,家中匾额就是“外圆内方”。惹人注目的是郑氏家训,据说这户人家与郑板桥是亲戚,他家天井里墙壁上“吃亏是福”的家训正是郑板桥手书。
洪江商人为利而来,却不唯利是图。这从一户户一家家的家训,不难看出:“富民不忘富国,生财不忘有道”“承诺是银,兑现是金,有信必诺,有诺必践”“宁亏银子,不亏良心,以德为本,以义致利”“辛辛苦苦创牌子,规规矩矩立信誉”……没有豪言壮语,平白朴实的家训却代代相传,人人恪守,根植于心,成为洪商富家富国经典版本。
洪江古商城地处水运枢纽,以经营桐油、木材、白腊为三大支柱产业,支撑起一片繁华繁荣。然而,现代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内陆水运业,水运逐渐萎缩,洪江的商埠地位与昔日的繁荣渐成历史。繁华落尽是沧桑,古城里再听不到账房里传出 “噼啪” 的算盘声,老戏楼里的婉转曲调随着大幕落下,栉风沐雨的马头墙还在伸展尖尖的翘角,似乎在张望沅江上是否有货船到来……
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沈从文先生,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他在《常德的船》一文中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这样的船,在一九三八年,经常聚集在洪江码头的就有五百多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我们就进入了新时代,气象不凡的“洪江油船”只能在旧书中读到,曾经的繁华只能从斑驳的窨子屋里寻觅,但这里是洪江根脉所在,铸就了一代代洪商“以义致利,经纬天下”。
此时此刻,我就站在老码头的旧址处。这里已经改造成一个小广场,几位老人在树下闲聊,小孩子嬉戏打闹,我想晚上还会有人来跳广场舞吧?沅江水阔,湛蓝碧绿,但的确没有了往来的船只,也没有了江上放排的劳动号子。回望,窨子屋的黑白色调,在夕阳下更加分明,黑的是瓦,白的是墙。而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把个古商城团团围住,像一个个钢筋水泥巨人俯瞰着窨子屋,似乎是要从青石板路的尽头,找到由古至今的步履。
眼前的沅江静静地流淌,绕过山、穿过谷,流入洞庭湖,汇入滚滚东逝的长江,奔腾到海。一路上,江水都在叙说洪江古商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