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猪她爸的头像

小猪她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1
分享

茶香四溢

晨起饮茶,唇齿间香浓怡心、苦尽甘来。想起自己写过一篇《酒与文化》的小文,觉得不写写茶叶与茶事,便有失偏颇,会从内心深处愧对四溢的茶香。

五六千年前,某个空山新雨后的早晨。一个身影在山中走走停停,时而剜起一株小草,时而采摘几片树叶。他就是神农氏,人们尊称炎帝,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作为医药之祖,神农氏亲尝百草,咀嚼过的草木中,就有油绿的茶树叶子。唐代陆羽《茶经》写道“茶之饮,发乎神农”,也有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字并不是我笔误,在远古时期,汉字里没有“茶”字,只有“荼”字。“荼”有多种释义,比如一种苦菜、一种开白花的植物,亦可代指“茶”。我年轻时,曾把成语“如火如荼”念成了“如火如茶”,现在想想,好像也不算太错。“荼”原本就是“茶”,“茶”不过是少了一横的“荼”。

“荼”减去一横成为“茶”,始作俑者无法考证,但在唐朝横空出世的茶圣陆羽,却白纸黑字地留下证据。他撰写《茶经》时,把“荼”字一律写作“茶”字:茶法、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后世的影响堪称是划时代的。所以,中唐以后,除了古籍、碑文或书法作品中写到茶叶时,还用“荼”字外,茶字一马当先,风靡神州,茶的字形、字音和字义携着唐风古韵一直沿用至今。

在神农氏尝百草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茶还不是饮品,属于中草药,人们只有生病的时候,才用茶树叶煮水喝,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成为最早利用茶树、饮用茶叶的国家,成为茶叶的故乡。流年逝水,几千年风雨变换的光阴里,炎黄子孙巧手把常绿灌木茶树的芽和叶,化身益神滋心的茶叶,养成了喝茶品茗的习惯。西晋以后,茶叶由药用、食用、皇宫贵族饮料普及到民间日常,脱胎换骨变为一种饮品。到了唐朝,中国已经向周边国家出口茶叶,这个年代要比一些国家养成喝下午茶习惯,早了足足八百多年。

茶既是如此,从古至今,从南往北,滋养长城内外的人们,饮的是芬芳甘冽的茶水,品的是悠长厚重的文化。天长日久,茶与文化浑然天成,蕴含在历史的册页里,一卷在手,茶香自来,回味无穷。

虽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饮茶的习惯,但茶树大多集中在南方,北方很少有茶树。陆羽在《茶经》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样的开篇颇有散文的意蕴,也让茶树极富诗意。于是,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的茶树,就在南纬16°至北纬30°之间愉快地生长,或长成常绿灌木,或长成高大乔木,春来茶芽萌动,嫩绿如翡翠舞动枝头。

在中国,茶树止于山东的青岛和日照,能喝到最北边的茶叶,就是崂山绿茶和日照绿茶。实际上,青岛和日照种植茶树的历史不过百年,是南茶北植的成功典范。但是也有例外,在俄罗斯位于北纬43°的高加索山脉菲什特山上,也有一片绿意盎然的茶园。白雪皑皑,却执拗扎根,奉献缕缕清香,这大概就是茶树的神奇之处吧?

北纬43°有茶园,而我所在的北纬39°的城市,却没有一棵茶树,我便对茶园有着非同寻常的思慕、挂念、向往。去年十二月去广东梅县行旅,群山环抱中,茶田叠翠,古村隐秘。茶园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雁南飞”,没有看见北归的大雁,却喜见层叠的茶树满山遍野。已经过了采茶的季节,偌大的茶园不见人影,只有一层的油绿连着另一层的油绿。从山脚仰视,层叠如登天的绿梯,从侧面看就是绿得醉人的曲线,绵延着缠绕山坡。如果有可能,我很愿意在山洼里、绿树下,等待“村歌晓日茶初出”的日子,与采茶女一起唱诵“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地域广阔,没有茶园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西藏、内蒙古地区都是无茶树的区域。如今在生活没有茶树的地方,人们想喝茶,去茶庄买,或是网购,即可轻松喝到喜欢的茶叶。但在古时候,饮茶习惯传入吐蕃,西北地区人们要喝茶,就得仰仗“茶马古道”了。南方有茶,西北有马,茶叶换马匹就这样从隋唐开始,开辟了一条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云南大理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在离大理市区不远的凤阳邑村,还保留着一段不足五百米的茶马古道。千年沧桑,马踏车碾,青石板路泛着青光,从村子中穿过,蜿蜒向远。一条窄窄的小路,印刻着马帮的足迹,推动了茶马贸易,带动了宗教、建筑、服饰、饮食、人文等广泛交流,促使中原王朝与塞外政权增进了解,形成灿烂辉煌的茶马古道文化。

一袋袋茶叶,一缕缕茶香,翻过高山峻岭,走过异常艰险的古道。这是一条探险之路、生存之路,也是一条超越自我的路,展示了华夏子孙的刚毅、勇敢和智慧,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上,筑起一座无形的丰碑,光耀千秋。

天地之间,草木繁茂,本无贵贱之说。但茶叶不同,始终保持着非同一般植物所拥有的身价。据说,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茶马市场上一匹上等马最多换一百二十斤茶叶,足见茶叶价格不菲。难怪有人说,“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

其实,甭说是在明朝,就是在今天,茶叶也是身价不低。前几年,在福建武夷山的一场茶叶拍卖会上,一斤大红袍拍出了四百多万元的天价,令人咂舌。十年前的一个初春,大弟出差到杭州,在茶园给我买了二两新茶。不是最顶级的,但二两茶叶也要一千多元。大弟从北京连同一些杂物一起邮寄给我,等我打开箱子一看,杂物还在,新茶不翼而飞,显然遇到懂茶的“识货”人了。

不单茶叶价格不低,有时候连沏茶的水、喝茶的盅,都有不可小觑的身价。我的一位朋友经营一家公司,效益不错,挺有钱。那天,我去他办公室喝茶,他不无炫耀地指着一大瓶水说,这水是日本富士山雪水。过了几个月,我又去他处喝茶,惊见他拿起一瓶农夫山泉,连忙问他富士山雪水呢?他叹息一声说,太贵了,喝不起。

用雪水烹茶的还有一位,就是《红楼梦》中的妙玉。妙玉请宝玉、黛玉喝茶,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结果妙玉调侃黛玉为“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原来,这水是五年前,妙玉“收的梅花上的雪”。我实在纳闷,梅花上那点雪如何搜集,况且五年了,还在保质期内吗?至于喝茶的杯子,捧与贾母的是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明代成窑的瓷杯早已是惊人的天价,多年前在香港瓷器拍卖会上,一件“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个小酒杯而已,最后以两亿多元成交。

当然,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文学作品,茶都有两重身份。一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这大抵是文化人的日常,还带着古时皇宫贵族的气息,妙玉可以归为此类。另一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普罗大众的日常,市井之中常见于左右。比如,早年拉洋车的,茶馆外边喝的大碗茶,如今出租车司机用那个超大塑料杯泡茶,一把茶叶沏一大杯,一喝一整天,都属于后者。

不论站着匆促喝茶,亦或静坐悠然品茗,也不论烹茶是用山泉、雪水,还是自来水,有一点非常一致:煮得都是生活百味,茶香都是沁人心脾的。

茶树吸收天地之精华,吐露嫩芽,叶繁枝茂,经历繁复的制作,最终化身为茶叶,以丰润的汤色、醇香的口感,浸入不同的人生,滋润心田。

我虽然喜欢喝茶,但终究是北方人,不能详尽茶叶的品种种类。只是大略知道有绿茶、黑茶、红茶、白茶、黄茶等几大类,知道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云南普洱、武夷山大红袍等等,记住了一句口诀:“冬喝红,夏喝绿,一年四季喝乌龙。”至于喝茶的讲究,不甚了了。也有几只紫砂壶,还有铁壶,温杯、泡茶、品茶,倒也不马虎。但是,真正讲究好水好茶、茶艺茶道时,明显属于外行了。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融天地人于一体,甚至融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的精髓,也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真要研究透彻,还得好好向茶圣陆羽学习,在茶树葳蕤的地方,向采茶、制茶的劳动者学习。

退休以后,再也不用急三火四地往单位赶。一早起床后,活动下筋骨,吹着海风,沿着海岸线慢跑一圈。回到家中,细嚼慢咽吃顿早餐。然后,四平八稳坐在沙发上,沏一壶茶,水汽升腾,茶香四溢。嗅着茶香,细细品啜,心里早已是北苑春风、高山流水,进入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的意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年……

茶作为“荼”的化身,从药理学的角度说,具有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的功效,茶叶中富含有茶酚、磷酸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具有软化血管、降血脂等作用。但我以为茶的功效在于养精神、滤心尘,如同陆羽概括的“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荏苒时光中,用情怀成就一杯耐人寻味的好茶,遣兴,舒心,雅静,平和,高洁。

一千年前,一个慵懒的午后。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觉醒来,在庭院里,品茶舒心。此时,被贬官至江州的白居易,那个哭湿了青衫的司马,人生地不熟,没工作,没前途,难以再发出《卖炭翁》的呼号。他闲的要死,闲的几近抑郁,幸好他有茶,两碗茶是他的朋友,胜似知己,终可安于独善,悠然自得。细品慢饮之后,他看着斜阳西下,吟诗一首: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这就是茶之功效,茶的魅力,理想情操与价值取向尽在两碗茶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